肌内效帖应用于下腰痛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5-10-28 13:19民航总医院100123李鹏闵若谦董海涛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24期
关键词:效贴筋膜显著性

民航总医院(100123)李鹏 闵若谦 董海涛

下腰痛即以臀部、腰骶、下背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康复科与骨科的常见病。超过70%的成年人会发生腰痛症状[1],且长期慢性腰痛将导致活动受限,甚至直接引起生活质量下降。肌内效帖(kinesio taping)是一种将有弹性的胶布贴于皮肤表面从而达到促进运动功能、保护肌肉骨骼系统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其为一种人体软组织贴扎的新疗法,以趋近人体皮肤物理性质作为基础而设计,透气且防水,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淋巴回流,促进软组织功能活动及增强肌力的疗效。肌内效贴在稳定及支撑肌肉与关节时还保持人体关节的正常活动度[2][3][4]。民航总医院康复医疗中心选取92例下腰痛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肌内效帖治疗,以探究肌内效贴应用于下腰痛的治疗效果,观察其在进一步缓解疼痛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附表1 治疗前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比较分析(x±s)

附表2 四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定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民航总医院康复医疗中心92例下腰痛患者。男50例,女42例;年龄22~65岁;腰痛程度为轻度27例,中度42例,重度23例;腰痛病程1周~2.5年,3个月以内39例,3个月以上53例。按照入院顺序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I、II,对照组I、II,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or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的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见附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I:肌内效帖+高频+中频治疗患者站立,并暴露腰背部,用酒精棉球将腰背部皮肤擦拭干净,下腰疼痛处给予肌内效贴,胶贴为防水、多孔、黏附性的帖布,厚0.5mm,宽5cm。将贴布基部固定髂后上嵴区域,Y型贴布内侧尾端则以自然的拉力沿腰方肌走贴至L1横突位置,然后身体旋转至对侧,Y型贴布外侧尾端便以自然拉力贴至第12肋骨区域。对侧施以同法[5][6]。3d/次,共3周。并辅以物理因子治疗,采用超声波高频、中频治疗,每次20min,每日1次。

1.2.2 对照组I:高频+中频治疗 仅给予物理高频、中频治疗。

1.2.3 实验组II:肌内效帖治疗 同“1.2.1”,患者下腰疼痛处给予肌肉效帖,3d/次,共三周。

1.2.4 对照组II:常规平卧制动 不给予任何治疗,保持常规平卧制动。

四组均不进行其他物理及药物治疗,予以相同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尽量休息,避免负重。

1.3 评估方法 疼痛程度判定:视觉模拟评分法[7]。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量尺对四组患者治疗前与后的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及整体健康状态进行评估。VAS指数从0(无疼痛)到10(最大程度的疼痛),由患者在其中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数,VAS指数0~3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指数越大,疼痛程度越重。因其可信度及重复性之高,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实验和疼痛研究[8]。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3周后则进行ODI评定,包括10个部分,第1部分与疼痛相关,其余部分则与各自的日常生活活动行为有关,每一部分分为6个程度递进的提问,积分指数0~5,总计最大的积分指数为50。积分指数越高,表示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受限越大。其对于腰痛功能障碍指数有较好的可信度、敏感性和准确性[9]。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分析,测定的计量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指数 治疗3周后,实验组I与对照组I 、实验组II与对照组II的VAS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肌内效帖对下腰痛有良好疗效;实验组I与实验组II VAS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高频、中频物理治疗对下腰痛亦有良好效果。可得出结论,肌内效帖法能有效改善下腰痛,且较单纯物理治疗效果更显著。

2.2 ODI比较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背痛的ODI评定,四组治疗前ODI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四组治疗后ODI得分与治疗前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ODI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I与实验组II的ODI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I优于实验组II。具体见附表2。

3 讨论

治疗下腰痛的方法较多,例如:针灸、理疗、推拿、药物及局部注射治疗等。然而贴膏或外用贴布因其副作用小、靶向作用好、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患者在发病初期常选用的治疗方法。但传统贴膏因胶水、材料的品质、工艺等原因导致长时间贴敷后易使贴敷部位皮肤出现斑疹、瘙痒甚至水泡等过敏现象,产生不适反应[5]。

19世纪70年代,Kenzo Kase 发明了肌内效帖,治疗慢性腰痛,主要作用为使肌肉功能正常化,增加淋巴和血液循环,通过恢复深浅筋膜功能而减少疼痛,纠正关节失调。肌内效帖布作为一种新型贴布和传统贴膏相比具有延展性好、质地薄、防水透气、皮肤适应性好等特点,限制腰椎活动能力和机械限制性都较传统的胶布的作用小。研究表明,应用肌内效帖可提高下腰部和颈部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股内斜方肌和侧肌下1/3的生物电活动[6]。

人体腰骶部肌肉力量一般较弱,常处于一种负重状态,易造成人体筋膜和韧带的撕裂及肌肉损伤,大多损伤部位均位于腰骶部和骶骼关节。目前,肌内效帖对降低骨骼肌疼痛的机制尚不明确,专家推测肌内效贴缓解疼痛主要经感觉模式于交联的网络起作用[10],角蛋白细胞也许是机械性刺激非神经换能器,经信号转导级联机制激发临近细胞纤维反应[11]。同时,其可产生经皮牵伸刺激,干扰疼痛和机械刺激传导,减轻疼痛和抑制疼痛(闸门控制理论)[12],肌内效贴所诱导的变化与患者接受的神经反馈相关,可使患者腰部软组织机械刺激能力减少[13]。而肌内效贴不含任何药物成分,其在缓解疼痛的治疗原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改善循环,肌内效贴经自身自然拉力,当贴布与皮肤接触时会形成褶皱或将表面皮肤拉起,改善筋膜肌组织液流向趋势,促进了皮下淋巴及血液回流,促进损伤部位愈合;且其能提供持续感觉输入,贴在表面皮肤,对于皮肤感觉器可产生较为持续的感觉输入,可促使脊髓中神经胶质抑制由痛觉传入神经的感觉输入;当肌内效贴可减少肌筋膜的运动时,肌内效贴附着于体表是可以经它自身的拉力,当贴布自然回缩的方向与被贴扎肌肉收缩的方向相同时,可减缓肌肉痉挛或绷紧的情况,缩短运动时肌筋膜运动程度,并放松局部的筋膜与被贴扎的肌肉,进而缓解疼痛。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肌内效贴时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残疾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肌内效贴治疗下腰痛能够明显改善疼痛症状和功能,且肌内效贴配合常规的物理疗法比单纯采用常规物理疗法在改善腰椎活动、缓解疼痛等方面有更好的疗效。进一步研究表明,肌内效贴扎术在临床上的安全等级为一级,患者尚未出现任何不适反应[6]。疗效优于传统物理疗法,值得临床医生进一步研究与推广。然而,目前在国内,肌内效帖的临床应用尚处于初期,其作用机制也仍处于探讨阶段[5],肌内效帖不同贴扎方式的选择及作用机制探讨也因本次初步试验的病种与规模选择所限,有待后续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效贴筋膜显著性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改良自制肌内效贴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