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课堂鲜活起来

2015-10-28 08:04陈可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旅行美的美术

陈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源自农耕文明的人文理想曾经点燃和照耀过多少代学人的生命历程,恐怕已经难于统计。今天,当人们自得于互联网所带来的“足不出户,能知天下”的欣喜与便捷时,可曾想过,生命的本意在于经历,文化亦然。

如果你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你就不难明白,一个人脚下的足迹与其文化感受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作为一个美术教师,除了需要传授造型艺术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应该还担负着传递美术文化感受,加深美术文化认同的使命。为此,首先要让自己的文化感受跳出网络和文本,借助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使之鲜活起来。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从1996年至今一直坚持利用假期用自驾这种方式游历名山大川,寻访人文古迹,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一直满新鲜生动的知识补充,无论是书本上的图片还是课后查阅的资料,和自己亲自看见的、走近的,感受差别很大。

我想透过那些壮美图片的背后,把一个美术教师特有的视角投向那些别人看似寻常的风景和人物,从而带给学生们美的感受。因为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把我的美术课程无限宽广地延伸出课堂,让我的学生今后能在我记录的影像中,去认知和感受那个不同寻常的世界。美来自生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应去发现和感悟。每次看到让人震撼的美景,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学生,要最大限度地汲取,然后让他们品尝,的确后来的我的美术课程很受学生欢迎证明了我的辛苦没有白费。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民族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无论建筑、服饰和家具都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旅行在古镇乡村之间,无处不感到处处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有心的作者,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有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一直很向往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行走名山大川,留下多少千古名篇。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极美的体验与欣赏,是精神的畅快呼吸,同时更是一种有文化和审美追求的境界。把读书和旅行合二为一,在漫漫路途上去感知万事万物,已经把行走变成了文化发现之旅。当老师的要想真正认知和体验书本上的知识和情感,就必须亲自走出去,去和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对生命和历史便有了一种全新的体会和思考。

自然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地质地貌景观,蕴涵了许多美的元素,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每次考察归来,就把我的游记穿插在美术课程中,让学生在我的游历中感受西部的苍凉和壮丽。这些年还在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做了多次专题讲座。广袤的高原,苍茫的戈壁,雄奇的山峦,辽阔的草原,像一幅幅壮丽的画卷。飞瀑流泉,晶莹的冰川,展现色彩的瑰丽万千。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我的课堂,让学生在自然之美中去真切感受,享受这种视觉圣宴的冲击吧!

美术要展示美术文化的魅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把过去狭隘理解美术就是专业知识的介绍和绘画技法训练的条框中解脱出来。“美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过去我们把美术更多关注的是“术”,对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关注较少。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走出教室,走出画室,在天地间的大画布中去精巧构图,去捕捉绚烂的光影变化,这就是大美术。天地的俊险雄奇,是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美术教师只有在自然中去陶冶自己,去捕捉来自生活的挚美元素,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在画纸画布上去尽情挥洒自己的情怀。

在旅行中我们看到无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民间艺术都是人类在生产发展和生活中,各个时代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光看书上的描绘,你能跟学生说出多少自己的感受?那种感受是肤浅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分钟世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鲜事物更是层出不穷。我们现在的美术教材是许多年前编写的,许多插图和范画已经老套过时,对现在的学生认知距离很远。光靠教材现有的内容,学生的认识就很局限单一。去了故宫,才能感受到金碧辉煌琉璃瓦在蓝天映衬下的庄严巍峨,去了敦煌才对这茫茫戈壁中的历史遗珠产生遐想。不亲自走进四大石窟的壁画和雕塑,就不知道历代的工匠多么不易和伟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有了真实的经历,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无形中就丰富生动起来,现场的信息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有心的教师可以信手拈来,生动地补充教材,丰富拓展教材。仅靠一张图片和别人描述的文字,我们的讲解是多么的贫乏苍白呀。我的每次旅行都给我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素材,合理的汲取旅行的片段,课堂就非常充实饱满,而且充满情趣,学生非常爱上这样美术课。作为艺术课程,教师都没有创新意识,又怎能教出有创意的学生?

我还在努力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很多时候得益于我的旅行。旅行使我有机会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旅途中一个偶遇的老人都可能向你打开一扇你未知天地的大门,那些老街、老房子的沧桑背后,隐含多少美的回响和韵律啊!尤其是我的旅行考察的重点——各地的民居, “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它也是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教师如能把这些挖掘和整理出来,对学生来说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美术课要传承历史文化的要求,在90后和00后身上难度相当大。他们喝着可口可乐,吃着肯德基,穿着阿迪达斯,看着NBA和日本的动漫。如果不是中国还有个喜羊羊,真是很难在他们的书包、文具和衣服上看到中国的元素。你让他们欣赏《洛神赋》和《簪花仕女图》,他们羡慕的却是韩剧的女明星,读郭敬明,看《最小说》,韩寒式的叛逆是他们的追求,冷漠和孤独是他们的面具,美育的结果只剩下听听口水歌,画画漫画美少女。套用一句网络俗语:“他们用我熟悉的语言,说着我听不懂的话”。

艺术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美术教师该怎样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怎样守住美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还孩子们一片湛蓝的天空,激发他们创新的梦想,让他们重新反思我们的文明曾经是怎样的辉煌灿烂。到今天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作为教师我只有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身体力行用我的游历来感染我的学生。亲历了长江、黄河的源头之美,体验了澜沧江的激情澎湃;穿越茫茫千里的青藏线,感受着生命的珍贵;拜谒敦煌和布达拉宫的宗教与人文,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积淀。把这些知识经过整理传达给学生就会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中学 安徽蚌埠)endprint

猜你喜欢
旅行美的美术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