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2015-10-29 08:22
剑南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蒙古人农耕中原

说到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与传承,恐怕我们中华民族可以称为世界的典范。中华民族是个笼统的称呼,这里既包括占绝大多数的汉族,还包括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其他少数民族,现在统称为中华民族。这个十几亿人的大族群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族群。这个庞大的族群稳定发展没有分崩离析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究其原因,是民族的融合与包容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汉民族的历史形成

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一个很长时期的历史积淀。如现在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也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也是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而形成的。汉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是黄帝与炎帝的族人后裔,后来经过战争、迁徙等因素,和周边的民族,即所谓的蛮夷戎狄相融合,以及后来的匈奴、鲜卑和乌桓等。这些民族在后来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是他们灭绝了,而是融入到了汉民族之中。这些民族中有些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民族,也有些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于汉民族的征服与被征服中,这些民族深受影响,最终融入进来。

二、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竞争与融合

1、草原文化的“狼性”与农耕文化的“羊性”

草原文化孕育于草原民族的血脉之中。他们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放牧狩猎,与狼的习性有些相似,他们从狼的身上学到了生存的智慧。汉朝时期,匈奴人就是草原上的民族,他们与大汉战争就是效法狼的战争,劫掠却不占领,伺机而动,不蛮干。“马邑之围”就是典型。草原民族对狼的敬畏不亚于神。作家姜戎所写的小说《狼图腾》,就深刻的反应了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人民对于狼的认知,他们与狼战斗,向狼学习有节制的猎食。他们懂得自然的重要,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按照自然的法则行事,是一种自然的意识。

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从汉民族或者说是中原华夏族起源的。神农遍尝百草,让人们认识了谷物蔬菜,后稷教人们耕种,这样一来人们不用去为了追逐猎物而奔波,于是人们安定下来,开垦土地,结束了游牧,开始了农耕生活。相较之下,农耕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富足。这就像羊可以随时啃食地上的青草,这样一来杀戮的减少也就造就了农耕民族比游牧民族更加温和的性格,就像羊一样。农耕文化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农耕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是对自然的改造,从而更加适合人类居住。

2、草原文化向农耕文化的入侵与融合

草原游牧民族不断的和中原发生战争,从秦汉甚至追溯到上古,直至清代。草原民族不断的向中原地区发动战争,因为中原的富庶已经成为了,草原民族的猎物。从匈奴突厥,到契丹、女真和蒙古。有些民族虽然打败了中原王朝建立了政权,但是他们没有统治中原大片耕地的经验,所以只好学习和沿袭原有的制度。这些民族在与中原王朝战争的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先进性,他们开始放弃游牧生活,转而向汉族学习农耕的定居生活。最典型的要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到了孝文帝拓跋宏便完全汉化,从国家制度到生活习惯,包括姓氏都完全的汉化了。所以鲜卑族至今为止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与其说消失,不如说是完全的融入。

汉民族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民族,在融合其他民族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方式。如清代,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年间,满族的一些生活习惯也逐步的被汉人所接受,服饰如旗袍、马褂,外形如剃头留辫等。满人更是吸收汉族文化,最后也融入到汉族之中,现在满族的风俗习惯也早早同汉族习惯融合在一起了。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在东北地区的汉族和满族如果不查找户籍的话是很难分清的。

民族融合方面蒙古族可以算个特例。蒙古族建立的大元帝国横跨了亚欧大陆,在公元1279年,窝阔台灭掉了南宋最后一支武装,统一了中国。在元帝国的统治下汉人被列为下等人,蒙古人和色目人处于统治地位。但是,这么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蒙古人是无法完全统治的,而且这片土地上的汉人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元朝也必定要启用一些汉族官员。元朝的大体沿袭了中原文化的政治体制,如行省制、科举制。蒙古的首领也不再称为大汗,而是称为皇帝。大量中原文化的运用和汉族官吏的使用,使得占少数的蒙古贵族也开始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蒙汉融合在元朝达到高潮。但是蒙古族始终没有丢弃自己的民族特色,他们学习汉文化的同时还依然驰骋在马背上,他们既保持独立又学习融合。

3、草原文化与被融合的草原文化

一般来说民族融合主要集中在民族杂居的地带,民族单一地区更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中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在文章中讲:“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一般来说,统治汉族的少数民族,融化的速度较快,而被统治的少数民族,融化速度较慢。”统治汉族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蒙古、契丹、女真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从武力上胜过了中原,但是要治理国家还得依靠中原的政治制度,尽管被草原民族统治,中原人民依然还是过着男耕女织的定居生活。

统治汉族的少数民族在统治期间尚可以保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但是在政权瓦解的时候,自己的文化难免的被更为高级的文化所吞噬。马克思也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鲜卑、契丹已经完全融入汉族,女真在经历了清朝之后也融入进汉文化范畴。蒙古族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这与蒙古人依然生存在草原上有关,但在东部杂居地区失去草原的蒙古人则完全的融入了中原的农耕文化,这些蒙古人也开始了以耕种为生的定居生活。

在草原与耕种文化相杂糅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如内蒙东部与东三省交界之处,这些地区多半已经汉化,这里的蒙古人基本过着同汉族一样的农耕生活。由于是民族聚居地,这些地区设立了很多的蒙古族自治县,和蒙古旗。这些地区的蒙古人他们已经习惯了汉族的生活却又保持蒙族的特色。他们把蒙古的文化在这里传播,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这些蒙族带来了蒙族的信仰,但是放弃了游牧,是定居下来的蒙古人。比如,辽宁阜新地区,这是一个蒙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阜新市所辖的阜新县就是一个蒙古族自治县。这里的蒙古人一部分还讲蒙语,一部分已经讲汉语了。汉族信奉的是汉传佛教,但是在阜新境内的寺院则大多为喇嘛庙。喇嘛教是属于藏传佛教,蒙古人信仰的是喇嘛教。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蒙医文化,这里的地名也很多是蒙语的音译。说明汉族是这里的“外来户”。

三、草原与农耕文化在融合与过程中的继承与发展

农耕文化在武力上弱于游牧文化,但是在文化融合方面却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农耕文化是建立在改变自然的基础上的。从某些方面讲是对自然的破坏。阜新地区在很早以前也是草场,是蒙古王爷的封地。由于汉族居住着的增多,耕地逐渐被开垦,草场也遭到了破坏,加之自然的原因。农耕文化在这里占据了统治地位。失去草原的蒙古人自然也就随同汉族一起耕种了,这是由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也是农耕文化侵略性的一种体现。从历史发展角度讲这是进步的,但从自然环境讲这又是对环境的破坏。北方环境风沙大正是由于过度开垦造成的。

草原文化在被农耕文化的影响下,正在一步步的弱化。他们正在一点点的失去草原游牧文化生存的基础,那就是草原。在中国文化的体系中,草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整个文化体系来讲是必要的。现在处于草原上的蒙古族是中国草原文化的继承者,处于文化融合边缘的地区,形成了杂糅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也需要加以保护盒传承,这对于民族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文化的融合是伴随着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群相互交集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被融合文化进行一定的保护。文化的保护需要人来进行传承,不然一种文化被融合之后就此消失这是对文化的破坏,草原文化是中国文化范围内的重要组成,我们现在需要保护好草原,这样草原文化草能继续的发展下去。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蒙古人农耕中原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农耕旧事十二韵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拍马屁
老圃作品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浅析蒙古人的“黄金家族”情结
喝酒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