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在徐州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2015-11-02 02:41赵冬霞
艺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两汉火车站徐州

赵冬霞

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在徐州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赵冬霞

本文以资源理论为指导,解析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的内容,以徐州火车站的公共空间改造设计为个案,分析两汉文化遗存中的视觉设计元素是如何被提炼、解构、重组并应用的,尝试探索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在徐州公共空间中应用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两汉文化 视觉设计元素 公共空间 方法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苏北汉风设计形态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SJB388。

21世纪是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世纪, 各民族都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视为“本元文化”,更有民族视之为强国之本。弘扬民族文化正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首要任务。徐州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自觉将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应用于建筑、景观等公共空间设计中,探索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契合点,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的和谐文化氛围。

一、资源理论视野下的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

“资源”这一词汇最初是指向自然资源的,现代资源管理理论将资源衍生成为一个更大的概念,认为它“涵盖了社会活动中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开发利用的所有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各领域内的各种资源。 ”①设计领域普遍认为,视觉设计是以某种既定目的为先导,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特定的信息给受众,进而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换言之,为实现既定目的,视觉设计正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的。 黄厚石、孙海燕认为,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被设计物的命题、场所、形态所具备的某种条件被激活而转为“形式”时,它自身就具备了“资源”的意义。②

基于以上认识,当我们以资源视角看待两汉文化遗存时,就是以现代资源观对其进行重新发现。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亦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和丰厚的地区之一。 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在国际上享有赞誉,被誉为中国汉代三绝。 此外,两汉文化遗存中与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息息相关的建筑、服饰、生活器皿、生产工具、娱乐器具、玩具、艺术作品、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以及近年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项目都属于“资源”范畴。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两汉文化遗存的功能、场所、形态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代人的视野中,已然成为了一种饱含历史感和艺术特色的视觉形式。 当我们运用现代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从两汉文化资源中提炼出的观念、造型、色彩、肌理等即为本文所要探讨的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

二、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应用案例

公共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具有文脉特色的空间内容。徐州火车站外立面和旅客进站大厅的改造正是遵循了这一思路。 改造前的徐州火车站1996年建成,整体造型为拱形天顶组成类似风帆的造型,取“一路顺风”的吉祥寓意。 外立面采用白色贴砖、青色滤光玻璃,这样的造型在当时堪称前卫,在20世纪全国八大火车站中独具一格。2008年3月,徐州铁路分局划归上海铁路局管辖,上海铁路局与徐州市政府决定对徐州火车站进行改造。 徐州火车站站场改造工程于2008年9月正式启动,新站的改扩建设计方案几经讨论,最终确定立足徐州整体历史氛围,选择了主体建筑为中轴对称式设计,突显典雅庄重、朴实而不失灵动的设计风格。

新的设计方案舍弃了原有的、曾经风靡世界的流线型设计,转向以追求朴实典雅庄重的设计形式,尤其注重对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的提炼和运用。

1.中轴线之对称美

自汉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趋于安定,汉代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群体布局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开始运用中轴线的手法对建筑群、院落空间的组合进行布局。 轴对称建筑符合两汉文化对平衡、端庄观念的追求。 对称,亦是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整齐、庄重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通过图1所绘中轴线可以看出,徐州火车站外立面主体造型左右对称,营造出具有汉代建筑艺术特色的气势和韵味。

2.门阙造型显威仪

汉代建筑群中,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入口前均设阙。 李白诗《忆秦娥 思秋》中有“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佳句,这里所说的陵阙最初是指古代墙门豁口两侧呈左右分列的岗楼,至汉代,阙逐渐演变成为大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 由台基、 阙身、阙楼和屋顶四部分构成,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按汉制,官轶在二千石以上者才可在墓前立阙,阙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徐州火车站站房造型设计是对两汉建筑中门阙造型的抽象和应用,设计者简化了台基,阙身采用干挂花岗岩工艺,自上而下设计了封闭玻璃窗,既起到美化阙身造型的效果,又满足了站房采光的功能需求。 阙楼和屋顶造型均采用几何化处理,简化了花窗、挑檐斗拱、雕椽及瓦饰。 立面横向三段式处理,中间高两侧低的体量和使用功能充分结合。两个相对而立的门阙造型强调出站房主立面,墙体凹凸进退,结合柱式形成重复韵律,暗示出火车站的进站口。

3.汉代纹饰玻璃质

汉代有实物可考的纹饰主要应用在玉器、石材、木材、纤维、金属等传统材料上,题材样式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 以汉代玉器为例,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徐州火车站公共空间设计对汉代纹饰加以创新,站内辅助照明灯光以雕花玻璃面板作为遮罩,雕花内容是经过解构和重组的汉代纹饰,既起到辅助照明作用,又展现出汉代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大大拓展了汉代纹饰的装饰表现力。在传统的设计手法和建造技艺几乎被丢弃了的今天,以现代材料取代传统材料,并在功能上加以拓展和延伸的设计手法在满足当代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创造具有文脉特色的公共空间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创新应用方法

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在徐州公共空间中的应用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持扬弃的态度进行发展和改造,我们有必要关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语境开展设计,以实现功能、技术、审美与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的和谐统一。 我们试从如下三个方面寻找规律:

1.转化为符号直接应用

直接应用并非简单的移植,更不是生硬地“拿来”。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当代人心目中的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将那些符号特质鲜明的造型、色彩、肌理等,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风格鲜明的脊饰、简洁雄健的柱饰、灰白和红褐的配色融入现代公共空间,因为这些元素本身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鲜明的汉文化气质,因此不仅使现代公共空间与传统文化取得文脉上的联系,而且也为古老的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古代世界观的“造化作用”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即“造趋同,化趋异;作趋同,用趋异”。所以,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使用、观赏、体验这些元素的时候,亦会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徐州珠山景区以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得道、修炼、斗法、立教、升天的仙路历程为主线,以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为文化内容,鹤鸣台的无极雕塑、天师广场的玄珠雕塑、百草坛、天师岭的“神道”、“五斗瀑布”皆是将神话故事作为设计资源,转化为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直接应用,体现文化内涵。

2.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借用

借用,意为将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间接运用到公共空间中,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创意,即既有特定的实用价值,又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汉代时期,屋顶的形式已很完备,有平顶、攒尖、四阿、歇山、悬山等,除此之外,还有重檐、台阶式屋面的做法。徐州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楚王陵均修建了汉代风格的重檐四坡顶和黑瓦白墙的门厅,门厅在博物馆建筑功能上主要起到空间过渡的作用,是展览的起始空间,龟山汉墓和狮子山楚王陵的门厅与“重檐四坡顶”、“黑瓦白墙”结合在一起,不仅起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而且增添了千年王陵的壮丽与神秘。

3.改变功能的创意应用

改变功能主要是指那些原本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随着时间或地域的变迁,这些器物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同时他们的审美和文化的价值得到了升值,因此发展成为公共空间的陈设品或艺术品。 如汉代的器皿、服饰、装饰构件等。 前文中徐州火车站站房的汉阙造型就是这一创新方法的典型案例。此外,徐州汉王镇的水车景观造型也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水车本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灌溉工具,设计者以此为视觉设计元素加以改造,放大尺寸、添加光效,使水车汲水成为一种可观赏的、乐趣十足的景观。大水车作为汉王镇公共空间的标志性视觉设计元素,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和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结语

当我们以“资源”的视角重新审视两汉文化遗存时,两汉时期大量的有形的材质、无形的观念等会在现代设计中被重新激活并释放能量,经由分析、提炼、解构、重组转化为视觉设计元素,在设计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创新应用的方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总结,未来随着设计实践的深入,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将在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创新和拓展。

注释:

①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②黄厚石,谢海燕.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 翁剑青. 城市公共艺术—一种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两汉火车站徐州
疫散待春回
火车站英语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Train Station火车站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鼎盛期|两汉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