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飞的更高,先得冲破束缚

2015-11-02 09:10斯特
个人电脑 2015年8期
关键词:反光板宽容度尼康

斯特

今天笔者要来揭示几个相机发展中大家鲜有谈论或者厂商们通常闭口不谈的话题,来看一下在其他方面,目前相机发展中仍有哪些瓶颈,各个厂商又在做哪些努力并取得了什么突破。

最近135数码相机接连出现了3600万像素、4240万像素和5060万像素,例如高像素利弊、控噪好坏等问题已经被太多人谈论了太久了。今天笔者要来揭示几个相机发展中大家鲜有谈论或者厂商们通常闭口不谈的话题,来看一下在其他方面,目前相机发展中仍有哪些瓶颈,各个厂商又在做哪些努力并取得了什么突破。

宽容度:最难提升的传感器指标

既然从传感器像素说起,那么我们就来说一下目前传感器最难提升,也是各个厂商虽然天天努力但是从来不拿到台面上将的话题:宽容度。

提升宽容度 各个厂商在做什么?

像素与控噪,是大家最长争论的话题,像素高了,控噪便更难了;控噪更好,不免要牺牲像素。而对于宽容度而言,似乎跟控噪和像素没有太多关系,也很难进行准确的测试,只能通过简单的加减曝光来说明,而对于135相机厂商,经常对宽容度保持缄默,不过反观中画幅相机,倒是挺乐意炫耀自己的动态范围的。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熟悉的厂商,到底有没有想着提升宽容度:

佳能:多项传感器技术,据称1DX II宽容度会有提升

松下:申请专利宽容度可达17档

尼康:蜂巢结构传感器

什么是宽容度:为何这么多年技术难进步?

一般来看,宽容度就是传感器能够捕捉到的光线动态范围,宽容度越好,在高光与阴影区细节越丰富,后期能够调整的范围越大。下面问题就来了,这是相机一个最基本的性能,为何这么多年来,宽容度方面的进步如此轻微?

答案有两个:传感器工艺和处理器

首先是传感器,抛开原理不谈,其实CMOS的成功并不在于高质量,所以大家自然懂得,相机厂商追求技术有两方面:技术进步与成本控制。提升像素,只需要将现有的像素单元做的更小,而维持相对正常的电子干扰即可,而提升宽容度,需要对CMOS的底层原理进行改进才可以,即便现阶段技术可能达到,成本上难以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专利申请多年但从未得到应用的原因。

宽容度提升,远比控噪更难。

其次是算法的缘故,现在的小型相机,传感器本身的底层接收为12bit,也就是只能使用12bit的RAW文件,而中画幅相机底层则为16bit,这也是下至宾得,上至飞思哈苏对宽容度津津乐道的原因。但不论12bit还是16bit,现在的软件上,对超过16bit的图像文件,处理性能非常差,更别提相机芯片了,因此提高宽容度,算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管怎么说,提升宽容度都不是一件简单轻巧的事情,不同厂商底层设计的不同,决定了各家宽容度的“基础属性”,要打破这一瓶颈,需要从最底层的电路设计和光线采样做起,才能够获得更大的突破。

对焦:对焦好坏不看对焦点多少

下面我们说一下目前相机发展的另一个问题,但是却是经常被消费者忽略的问题,就是对焦。如果说传感器的提升还是实打实的画质体现,那么对焦则完全是拍摄感受的体验了。也正因为如此,不论对焦数据多么量化,就算是标称新一代对焦速度提升30%,极速对焦0.05秒,我们也很难在不上手的情况下直接感受到对焦的性能好坏,那么这些年,各个厂商究竟在对焦性能上做了些什么呢?

提升对焦点数量

如果说对焦性能在直观上能有明显感受的,那就只有对焦点数量了。在早期自动对焦系统上,对焦点一般比较少,覆盖范围也比较少,而入门级对焦系统上也同样出现了这个问题。

目前,索尼A7R II发布,399个对焦点成为了目前全幅相机中覆盖面积最广的,而APS-C中,三星NX1以209+205点的混合对焦系统位居榜首。从数量来看,想在微单相机的对焦区域已经足够广了,反而是单反的相位对焦点数量,仍然停留在63点/51点为封顶的状态。但是,对焦点数量并不代表着什么,我们需要更好的对焦性能才能够满足拍摄需求。

虽然有很多人说,对焦点变多并没有价值,但事实肯定是对焦点数量越多越有帮助,目前,有谍报称尼康在设计175点对焦系统,而佳能虽然未知,也必然有所对策,不会局限于63点。

对焦速度

对焦速度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究竟在情况下测量的对焦速度才是合理的,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各个厂商都在努力提高对焦速度。这里我们来说一下一些制约对焦速度的发展瓶颈和解决方法:

1、长期以来,单反都采用相位差对焦,也就是相机通过镜头快速移动,得到我们焦点是位于焦点前还是焦点后的方式来进行对焦。而这种方式,需要通过反光板上的副反光板将一部分光线反射到对焦模块上进行对焦。而对于无反来说,安插相位点需要在CMOS上去掉一部分像素才能实现,这样就会在传感器上形成坏点,数量多了,自然会对成像产生影响。

2、对焦速度对于所有相机来说,不光是机身的事情。镜头的驱动速度同样决定了相机对焦的快慢。那么对于镜头来说,怎么才能提高对焦速度呢。一般大家想到的就是改善对焦马达,其实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更好的是改变镜头的光学结构,尽可能使用更少的镜片参与对焦,镜片的移动距离更短,这样才是更好的方式。

那么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在对焦系统上我们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不要仅仅只看对焦点的数量来下定论,单反的对焦系统在原理上和性能上,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而对于微单来说,混合对焦系统可以更好得发挥出相机的全部实力。

连拍:要提升连拍不单靠速度

第三个问题是连拍,在多年前,连拍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似乎这个话题只存在了旗舰运动型相机上,对于入门机大家已经不太关心连拍速度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连拍都是各个相机厂商努力提高的一项指标,特别是单反相机,毕竟大型运动赛事上尼康和佳能才是赛场的主力,我们就来看一下提高连拍速度,有哪些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反光板震动回弹时如何保持稳定

我们知道对于单反相机,要想保证连拍取景,反光板需要快速上下运动。这一次运动中,在反光板下降时,会有很大的震动,这时需要提供一定的稳定才能保证画面的机震不会过大。

对于解决这项问题,佳能尼康都有自己的方法,笔者查阅尼康官网,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技术信息,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佳能1DX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佳能在1DX上除了反光板驱动设备,还为主反光板和副反光板设置了两个平衡装置,在反光板落下时提供稳定,以保证反光板可以快速保持静止。相信尼康也有类似的技术。

处理器速度 可以提升但是成本很高

限制连拍速度的主要原因是处理器的速度不够。相机的处理芯片不同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并不及CPU来的如此迅速,因此相机的处理器性能提升并不像大家想象的这么快。

至于其中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处理器开发特别是批量生产的前期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对于英特尔等厂商来说,芯片开发是核心业务,可以将大笔资金投入到生产线升级上,但是对于相机厂商,这种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所以,相机处理器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生产成本的制约,这也是限制相机连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焦速度:无反相机如何保证精准度

如果说,反光板的机械结构限制了单反的连拍速度,那么对于微单来说,连拍便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对于无反来说,由于对比度检测对焦是一个快速“猜”位置的过程,因此需要多次刷新尝试才能找到对焦点,因此对焦的间隔要大于相位对焦。如何在连拍过程中保证对焦精准度就成了无反相机连拍中最大的问题。

存储写入:瓶颈不在于相机

很多人认为相机的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单反的连拍速度,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相机处理能力的提升远比存储能力的提升来的容易。例如佳能,即便单块处理器速度不够,我们可以使用两块甚至多块处理器进行协同操作,但是存储写入则无法实现,我们会在下文中对此做说明。

不过另一个方面,对于入门相机来说,机身的缓存大小倒是实打实限制了相机的连拍。有时,相机虽然看似连拍张数多,但是续航张数往往只有20张或者50张,限制连拍张数的主要原因在于机身缓存和处理速度。当然,如果存储介质能有突破,机身缓存大小的瓶颈就会得以环节。

综上所述,连拍的提升不是单纯的数据处理量的因素,反光板稳定系统、对焦限制和存储三个不常见的因素其实大大制约了连拍的提升。那么我们在实际购买相机时,连拍真的重要吗?其实,笔者认为,对于我们选购相机而言,与其看中连拍,倒不如选择对焦更靠谱,追焦更稳定的机器。

机震问题 最容易被忽略的事项

在过去,相机是没有防抖系统的,所以当时大家对大光圈的需求更强烈。如今随着防抖的诞生,我们似乎已经逐渐习惯了随手拍摄的方式,但是随着像素提升,自D800诞生以来,一个之前在135相机上鲜有遇到的问题变得愈加严重:机震。如今4000万像素5000万像素纷纷登场,机震问题需要大家更加重视。

随着像素提升,任何轻微的抖动都会对画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而135相机大家又不会像中画幅一样,每时每刻都在三脚架上使用。所以自D800发布,大家就发现,反光板抬起落下的震动,非常容易影响到画面的稳定,而且这种抖动是镜头防抖难以解决的,如今索尼、佳能也步入了高像素时代,机震问题变得更为严峻。

要解决机震,有两类方法:减少快门释放时的震动或者加入机身防抖。

1、减少震动。减少震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反光板的震动,一个是快门的震动。对于快门震动,比较好解决的方法是通过电子快门,虽然在高速下电子快门会有一定画质下降,但如今问题已经不大。但是对于反光板的震动,正如连拍时的震动一样,目前尚没有非常好的稳定方案。

2、机身防抖。机身防抖是降低机震带来的影响的好方法。但是如果要实现机身防抖,必然会大大增加机身的耗电量,目前,索尼、奥林巴斯和宾得均有较好的机身防抖技术应用。

对于镜头防抖,近些年解决的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目前来看防抖的效果基本停留在4.5档左右,有一段时间没有进步了。对于防抖技术,从各大相机厂商到副厂镜头都有自己的技术。但总体来说都是通过镜片的抖动来实现的,这也决定了镜头防抖只能由两个方向,对于前后俯仰的震动,目前的防抖效果并不好。

存储与电池 现有技术成为瓶颈

最后我们来聊一下相机的存储与电池。可能很多人认为,传感器发展才是目前相机发展的最大难题,其实不然,相机的存储和电池续航,才是目前数码相机发展的最大瓶颈。

首先先说存储问题,很多人认为相机连拍上不去,是因为机械结构或者处理器的问题,但是其实还有一个限制因素,就是相机的存储机制。相机要提高连拍能力,一个是要提高自身的处理能力和缓存大小,这一点在目前的技术来看,并不难实现。但是缓存不能无限大,这样会使得成本快速提高,所以存储卡的读取速度限制,又成了一个限制连拍的关键因素。

不光是存储卡的速度限制,写入机制的限制也是一个问题,这一点在SD卡上尤为常见。相机对SD卡的数据写入,并不像我们电脑拷文件一样立即开始,而是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而控制这个写入的关键,正在于相机机身。

在之前,很少有厂商对这一系统进行优化,因为既然卡的速度都没有这么快,一点点写入延滞并不会被发现,但随着相机连拍越来越快,卡的写入速度也越来越快,这项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例如新近推出的佳能7D Mark II和尼康D7200,在连拍写入上,存储写入速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然后是续航,这个应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如果说存储系统还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那么电池则是目前所有电子产品的瓶颈。受制于锂电池的技术局限,现有电池在当前体积下,无法实现更多的容量和电压突破,而电池电容量决定了相机的续航,电压决定了相机的连拍和机械性能表现。

既然电池瓶颈是现有电子产品共同的痛处,那么相机厂商有没有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有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得降低相机的功耗,在这个技术上,就不得不提及尼康。尼康是目前相机厂商中,非常在意相机续航的公司,旗下多款产品都在努力通过降低拍摄时的耗电量,来提高续航,最典型的产品就是那台被大家遗忘了的DF。DF可以通过仅有的电量,完成超过1000张的续航,这是能耗控制的进步。

不管怎么样,存储技术与电池技术,是目前所有电子科技产品都面临的问题,这些技术要提升,就必须依靠多方的共同努力。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特别是电池容量的制约,使得相机发展在某些方面放缓了步伐。

猜你喜欢
反光板宽容度尼康
基于CineEI模式原理解析与应用
“人至察则无徒”的运用限度
尼康Z7
全能单反 尼康D850
惊喜与失望并存 尼康D7500
不等厚工件射线透照参数选择
南向外窗反光板采光设计分析—以张家口地区为例
自己做一个反光板
反光板套装
对如何提高法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