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乐律学研究

2015-11-03 23:48海,王
关键词:魏书公孙龟兹

李 海,王 怡

(1.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西大同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北魏乐律学研究

李 海1,王 怡2

(1.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西大同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从对乐律的重视、“律准”的制定、乐器的创制修理及西域舞乐的传播等方面,探讨了北魏时期乐律学的发展。结果表明,北魏乐律学为隋唐的音乐盛世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乐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魏;中国古代乐律学;律准;乐器;西域舞乐

北魏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对汉文化采取积极的吸收方针,用汉文化的典章制度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北魏也很重视文化建设,也颇有成果。其中,乐律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乐律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对此,本文作初步探讨。

1 对乐律的重视

北魏立国之始就非常重视乐律,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魏书∙太祖纪》记载[1],天兴元年(398年)七月,迁都平城。十一月,“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吕,协音乐”。《魏书∙乐志》又载[2],天兴六年(403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太乐,指太乐署,是国家管理乐律的专门机构。总章、鼓吹本乐种名(或乐曲名),这里引申为该乐种所属的管理部门,是太乐署的下属。太乐署的主管部门,北魏前期是尚书省、中书省。太和改制,设九卿,太常为九卿之首,太乐署始归太常。太乐署的乐官有太乐令、景协律中郎、协律郎、方舞郎庶长、方舞郎、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太乐典录等。太乐署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宫廷音乐,“定律吕,协音乐”。

律吕,是指古乐十二律,按其声音高低顺序排列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六律称“律”,双数六律称“吕”,合之即律吕。定律吕,即要制造出12支标准律管,每支律管的音高对应十二律中的一律。或先制出黄钟律管,再以黄钟律管的音高确定弦乐器的黄钟律,然后用三分损益法求得十二律。这些事都必须有精确的尺度,因此,定律必先制尺,考订乐律,先要考订律尺,是谓“同律度量衡”。“协音乐”,是指创制、整理和规范宫廷音乐。北魏宫廷音乐在创建之初,有雅乐、俗乐及鼓吹乐三大部类,这些都是中原传统宫廷音乐。设此三大部类,表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以后不断增补修订,逐步发展为7种乐类[3]:宗庙之乐、郊祀之乐、四时飨宴之乐、殿庭大飨之乐、掖庭后宫之乐、鼓吹之乐和夷舞方乐,显示了北魏宫廷音乐建设的成果。

北魏太乐署乐官虽然人数众多,但遇到乐律重大问题或根本性改革问题,皇帝会下诏,召集最高行政众部门主管官员,共议乐律制度损益得失。即是今天也没有那个国家的政府会这么作。足见,北魏对乐律的重视。北魏组织“国家级”乐议,至少有过两次。

一是永平乐议。孝明帝永平年间(508—512年),北魏朝廷内部展开了一次关于考订乐律所用律尺之争,称为“永平乐议”。是时,太乐令公孙崇、太常卿刘芳、中尉元匡以自己所制之尺,参与争论。对此《魏书∙律历志》曰[4]:

永平中,崇更造新尺,以一黍之长,累为寸法。寻太常卿刘芳,受诏修乐,以柜黍中者,一黍之广即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黍二缝,以取一分。三家纷竞,久不能决。

这表明宣武帝永平年间制尺,都遵循了“积黍起度”之法,但公孙崇、刘芳及元匡在如何计量黍之长广时,皆有不同,遂致“三家纷竞,久不能决”。

二是熙平乐议。孝明帝(516—528年在位)即位后,很重视度量衡的考订。中尉元匡多次请求集合朝臣,议定其所制之尺是否准确。《魏书∙景穆十二王传》记载[5],熙平元年(516年),孝明帝下诏,将公孙崇尺、元匡尺、刘芳尺交付门下、尚书、三府、九卿议定。这是“永平乐议”的延续,可称为“熙平乐议”。是时,太师、高阳王雍等人商议后,否决了元匡尺和公孙崇尺,肯定了“同高祖所制”的刘芳尺。同时,请求“停止匡议,永遵先皇之制”。对高阳王雍等人的建议,孝明帝“诏从之”。于是,刘芳尺“遂典修金石”。即用刘芳尺制乐定律。

2 “律准”的制定

制定音高标准器,是乐律学及宫廷音乐发展的必要条件。史载,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音高标准器曰“律准”,简称“准”,为汉代京房所制,是一种形似琴、瑟一类乐器的弦制律器。其用途有两种:一是作律学实验工具;二是用以定律调校各种乐器。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中书监高闾主持修订乐律。是时,高闾和皇宗博士孙惠蔚、太乐令公孙崇依汉代京房的方法,制造成功地一个律准。京房,汉代著名乐律学家,创建古乐六十律。为了六十律理论能在弦线上标识出来,并演示给众人观赏,京房创制了称为“准”的定律器,后世称之为“京房准”。《后汉书∙律历志上》记载[6]:“房之准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宋代陈畅根据这些文字记载,绘画出“东汉京房乐准图(图1)”,载于其著作《乐书》中。

图1 宋代陈畅《乐书》中“东汉京房乐准图”

京房准在当时并没有被重视。后由于战乱,京房准失传。高闾复制成功,京房准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对此,《魏书∙律历志》曰[4]:“案京房法作准以定律,吹律以调丝。案律寸以孔竹,八音之别,事以粗举”。高闾以京房准定律,按律准作律管,再“吹律”调弦乐器;管乐器开孔,亦以京房准的音高为准。神龟二年(519年),乐律学家陈仲儒上表奏请孝明帝,“请依京房立准,以调八音”。这是高闾之后,又一次制作律准。《魏书∙乐志》详细地记载了陈仲儒准的形制[2]:

其准面平直,须如停水;其中柱一弦,高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离弦,不得举弦。又中弦粗细,须与琴宫相类。中弦须施轸如琴,以轸调声,令与黄钟一管相合。中弦下依数尽出六十律清浊之节。其余十二弦,须施柱如筝。又凡弦皆须预张,使临时不动,即于中弦案尽一周之声,度著十二弦上。然后依相生之法,以次运行,取十二律之商徵。商徵既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

陈仲儒准比京房准发展的是,他严格规定了中弦粗细和张力,这个规定虽是按调音技术立论,但其中所含物理意义是清楚的。中弦音高一定,其余十二弦自可随其而定音高。

日本学者林谦三把京房准与陈仲儒准作了详细的对比研究之后说[7]:“陈仲儒准乃是吸取京房准之意,而加之以个人私见,造小拟作古准的乐器……并且,陈仲儒还试图根据琴调定弦,树立起可以用准来演奏各种曲调的规范”。

查阅文献,隋唐时期,无制造律准的记载。直到五代后周时,才有乐律学家、枢密使王朴(906—959年)“采京房之准法,练梁武之通音”[8],制作新律准,敬献周世宗。据此,陈仲儒准或为隋唐时期沿用。

3 乐器的创制和修理

创制、修理乐器是乐律学及宫廷音乐发展的基础,北魏很重视这项工作。如《魏书∙乐志》记载[2],孝文帝太和年间,太乐令公孙崇“即广搜黍,选其中形,又采梁山之竹,更裁律吕,制磬造钟”。即公孙崇创制了24枚编钟组合的钟磬之乐。

北魏早期的乐器多来源于东晋、十六国和南朝。《魏书∙律历志》记载[4]:“永嘉以后,中原丧乱,考正钟律所未闻焉,其存于夷裔声器而已。魏氏平诸僭伪,颇获古乐”。随着西域舞乐的传入,北魏又得到了大量的西域乐器。对这些乐器的熟悉、考订、修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对此,北魏皇帝非常重视,屡诏懂乐律的重要大臣和乐官从事这项工作。在平城时,孝文帝“诏中书监高闾、太常少卿陆琇、并公孙崇等十余人修理金石及八音之器”[9]。八音之器,就是乐器的八大类。古代划分乐器类别是按照制作材料来归类的,如编钟用金属制作,就归入“金”类;磬用石或玉制作,就归入“石”类;琴、瑟等用丝线作为琴弦,归入“丝”类,等等。这样,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共八类,所以称为“八音”。“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古代的金、石类打击乐器,在祭典音乐活动中,往往被视为“重器”,而得到特殊的重视,故有“金石及八音之器”的提法。有时,金石也泛指各种乐器。北魏迁都洛阳后,“修理金石及八音之器”由太乐令公孙崇负责。宣武帝时,公孙崇“乃上请尚书仆射高肇,更共营理。世宗诏芳共主之”[9]。即宣武帝下诏,让刘芳和公孙崇共同负责。孝明帝时,安丰王元延明因其“博识多闻,敕监金石事”[10]。北魏对乐器修理的具体情况,史无明载,但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则有所记录。《魏书∙律历志》曰[4]:“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闾修正音律,久未能定也”。《魏书∙乐志》记载,永平二年(509年),尚书高肇等奏言[2]:“案太乐令公孙崇所造八音之器

……问其所以,称必依经文,声则不协,以情增减,殊无准据”。“久未能定”、“声则不协”,说明修理乐器还是很复杂的事。

4 西域乐舞的传播

从西晋末“永嘉之乱(311年)”至隋文帝平陈(589年)的270余年间,是西域乐舞历史上在中原传播的最盛时期,而北魏则是其传播的关键时段和环节。

4.1 西域乐舞传入平城

(1)“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的传入。《隋书∙音乐志下》记载[11]:

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渐繁会其声,以别于太乐。

后魏平冯氏,指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太武帝灭由冯跋建立的北燕(409—436年)。北燕与高丽接壤,故北燕应有“高丽乐”,北魏平定北燕,以战争获得此乐。通西域,是指太延三年,太武帝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对此,《资治通鉴》曰[12]:“魏主复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賫金帛使西域,招抚九国。琬等至乌孙,其王甚喜……乃遣导译送琬诣破落那(汉代称大宛)、明诣者舌(汉代称康居)。旁国闻之,争遣使随琬等入贡。凡十六国,自是每岁朝贡不绝”。董琬等通使西域,意在招抚西域诸国。这一策略相当成功,密切了北魏和西域诸国的关系。在北魏通西域的过程中,“疏勒乐”和“安国乐”随着西域诸国的朝贡而进入北魏。从传播的过程看,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首次传入地应是北魏平城。

(2)“悦般国鼓舞”的传入。《魏书∙乐志》记载[2]:

世祖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

(3)“龟兹乐”、“西凉乐”的传入。382年,前秦(351—394年)苻坚为了得到高僧鸠摩罗什,派大将吕光西征龟兹。吕光破龟兹,使之改朝换代。385年,吕光携带包括“龟兹乐”在内的战利品及鸠摩罗什还师。行至姑藏(今甘肃武威市),得到惊人的消息,苻坚败于淝水之战,并被部下姚兴所杀。吕光遂自封为大凉天王,割据河西,建立后凉政权(386—403年)。就这样,“龟兹乐”传到了河西,并和中原传统乐舞、河西本地乐舞相结合,形成了盛名卓著的“西凉乐”。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平定凉州,强徙工巧伎匠三万户充实平城。北魏得到了凉州的乐舞艺伎、乐器和服饰,即是“西凉乐”传入北魏平城。至于龟兹乐传入平城,应有两种途径,一是西凉乐中就含有龟兹乐的成分,属于间接传入;二是董琬通使西域,和龟兹国交好,可能以朝贡的方式直接传入“原生态”的龟兹乐。。

4.2 西域乐舞在中原的传播

随着北魏迁都洛阳,西域乐舞在中原广泛地传播开来。即便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取代,西域乐舞亦能在各政权的中心扎根。如龟兹乐,《隋书∙音乐志下》记载[11]: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

魏、周,当指西魏和北周,均建都于长安。

龟兹乐,在吕光、沮渠蒙逊等据凉州时,称“秦汉伎”;在太武帝平河西得到时,称“西凉乐”;西魏和北周时,称为“国伎”,已成为国家层面的艺术了。随着政权的交替,龟兹乐(西凉乐)由平城到洛阳,再到长安。不仅在各政权中心扎下根来,并且随着政权的交替和政权中心的移动,越来越具有深度传播的性质[14]。并成为隋七部乐,九部乐,唐代十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北魏时期乐律学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对乐律的重视,律准的制定,乐器的创制、修理,对西域乐舞的传播等,都为隋唐的音乐盛世奠定了基础。

[1](北齐)魏收.《魏书》卷二《帝纪第二∙太祖道武帝纪》[M].

[2](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九《志第十四∙乐志》[M].

[3]李方元,李渝梅.北魏宫建音乐机构考[J].音乐研究,1999(2):41-47.

[4](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七上《志第八∙律历志上》[M].

[5](北齐)魏收.《魏书》卷十九上《列传第七上∙景穆十二王∙广平王洛侯传附元匡传》[M].

[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一《志第一∙律历志上》[M].

[7](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114-116.

[8](五代)薛居正,卢多逊,扈蒙,等.《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七∙乐志下》[M].

[9](北齐)魏收.《魏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刘芳传》[M].

[10](北齐)魏收.《魏书》卷二十《列传第八∙文成五王∙安丰王猛附元延明传》[M].

[11](唐)长孙无忌.《隋书》卷十五《志第十∙音乐志下》[M].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宋纪五∙文帝元嘉十四年》[M].

[13](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九十∙西域传》[M].

[14]王虹霞.东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舞在北方地区的传播及其特点[J].音乐研究,2005(3):42-48.

〔责任编辑 高海〕

Study on the Music Temperament of North Wei Dynasty

LI Hai1,WANG Yi2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Scienc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2.School of Music,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is paper studies on music temperament of North Wei Dynasty,based on the attention paid to temperament,manufacture of“Lvzhun”,repairment of musicalinstrument and spread of western dance music.The result shows that music temperament of North Wei Dynas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music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and constituent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emperament.

North Wei Dynasty;the ancient Chinese temperament;Lvzhun;musical instrument;western dance music?

TU528

A

1674-0874(2015)06-0093-04

2015-10-15

李海(1948-),男,山西左云人,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

猜你喜欢
魏书公孙龟兹
公义与私交
龟兹乐舞
三部龟兹乐考辨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龟兹古乐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沟壁画中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