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

2015-11-05 18:34刘兴景孙立锋
浙江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经济圈宁波港口

刘兴景 孙立锋

高水平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

刘兴景 孙立锋

构建港口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着眼发挥宁波比较优势,从深化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高度对宁波中长期发展提出的重大命题。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海洋经济、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实施,港口经济对宁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宁波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是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港口开放比较优势理论的重大实践,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功能的关键载体。对如何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各方看法不一,笔者认为,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来考量,强化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着力提升“五个力”,对高水平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尤为关键。

(一)高水平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提升港口经济圈辐射力。港口经济圈的大小或辐射范围,取决于港口这一核心战略资源。宁波港口的物流规模居世界前列,201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5.25亿吨和1865万标箱,位列世界港口第4位和第6位,具有较强的内外辐射力。但经过长期开发,宁波深水岸线利用基本饱和,港口中转贸易功能依然较弱,相对而言,舟山港深水港开发空间充裕,且具有大宗商品储运中转的天然地理优势。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提升宁波-舟山港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一是高水平推进港口综合开发利用。建议两地统一规划,共同编制宁波-舟山港集疏运规划、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深水岸线利用规划、航道锚地建设规划,统筹两地岸线、航道、锚地资源。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原则,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各类空间,高水平推进港口开发建设,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充分挖掘港口、码头、岸线的最大潜力。

二是完善港口揽货体系。积极申报全国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完善宁波与圈域各节点城市的铁路骨干网、支线网和场站网,加大“无水港”布局和建设,多渠道参与沿海港口建设运营,扩大沿海喂给港网络,拓展揽货空间。

三是组建国际港口联盟。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原则,联合国内外港口资源,发起设立国际港口联盟。牵头协调各方利益,对航线航班、航运定价、信息共享、港口共建等重要事宜进行协调。

四是推动港口管理现代化。强化信息、科技等在港口管理中的集成应用,推进港口EDI与电子口岸平台、内陆无水港信息中心、港口经济圈内航运企业等的无缝对接,建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数据资源中心,推进信息港、安全港、财富港建设,打造具有全球港口资源管控能力的智慧港。

(二)倾力打造互联互通的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强化港口基础设施支撑力。对外通道是构建港口经济圈的基本要素,港口经济圈对外辐射必须依靠发达的海陆走廊和信息通道。宁波港口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拥有集装箱航线230多条,同时,宁波市建成了“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积极推进“一环五射”铁路网建设,航空、内河、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齐全,互联互通的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目前,省里在国家支持下正在编制《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方案》,宁波应抓住这次机会,争取国家在浙江打造具有枢纽性质的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突出宁波的海铁联运功能,使之成为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一是完善江海公铁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尽快启动甬金铁路、跨杭州湾沪甬铁路等对外铁路建设,完善铁路集疏运网络。积极推进穿山疏港高速梅山保税港区连接线、六横梅山疏港公路、杭甬高速复线、甬台温高速复线等建设,启动杭州湾跨海大桥二通道等前期研究,努力构筑“二环十射四连四疏港”高速公路网。推进河海联运作业区建设,提升江海陆直达能力。加快实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研究开辟面向美国、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客货运和全货机新航线。

二是建立共享对接的物流信息网。加大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市场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强化与沿江城市合作,搭建江海陆联运信息共享平台。研究构建集内外贸与航运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江海陆联运电商平台,打造人船物互联互通的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网络。加快推广应用宁波海铁联运物联网示范工程,提高信息互联互通水平。

三是构建高效顺畅的物流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与内陆口岸机构的合作,试点推行与长江经济带内陆海关区域通关、检验检疫一体化,争取跨区域直通关便利,为水水中转和海铁联运转关转检提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启运港(站)退税政策,开展价格改革试点,建立市场引领、灵活多变的价格形成机制,为江海陆联运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产业中高端合作,释放港口产业带动力。港口经济圈具有圈层带动、线性辐射、双向开放等多重特征,但无论是圈层带动还是线性辐射,都必须以产业对接为基础。宁波临港工业发达,占全市工业比重65%左右,并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型,具备了开展圈层产业合作的条件。贸易物流等港航服务业快速发展,拥有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大宗商品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进一步增强了宁波对外带动能力。宁波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把产业转型升级、临港工业转出去、优势产业走出去有机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是推进临港工业转出去。发挥宁波临港工业产业链长、基础扎实的优势,开展与圈内城市和地区的全产业链合作,推动产品、资本、技术、标准、品牌等“走出去”。

二是提升港航服务牵引力。以大宗商品、中高端消费品、冷链产品等国际贸易发展为重点,做大做强现代港口贸易物流业,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交易、信息服务等港口服务业,提升航运服务影响力与辐射力。

三是打造产业合作大平台。高水平谋划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打造“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大平台。推进谋划中意、中以、中澳等高端特色产业园建设,强化与东盟、中东欧、非洲等国家合作,重点建设马来西亚境外产业园、刚果(布)钾肥生产基地和中策动力中非产业园等项目,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合作格局。

(四)扩大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形成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影响力。宁波港口经济圈不仅是空间概念的综合体,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等意义上的综合体,圈域城市的交流合作是构筑港口经济圈的桥梁与纽带。宁波是我国首批14个东南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时间早、领域宽、层次高,是全国第8个进出口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宁波国际友城交往成果丰硕,目前已与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缔结友好城市,要立足宁波实际,继续加强国际经贸、科技、教育、医疗、旅游、人文等交流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拓宽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努力构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是提升国际投资贸易发展水平。加大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鼓励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品牌出口,打响“宁波创造”、“宁波智造”品牌。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优质消费品进口。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引导宁波特色优势产业链向圈内城市拓展,扩大城市产业投资、战略资源和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合作。支持企业资本合作、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等,增强企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二是搭建一批高层次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重点是依托长三角腹地经济和消费优势,争取永久落户中国-中东欧博览会,设立东盟进口产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进口货物集散中心,举办“东盟·宁波周”交流合作等活动。

三是强化人文合作交流。重点筹办好中东欧部长论坛、海洋经济论坛、国际港口文化节、中国航海日等活动,组建国际海员俱乐部,扩大城市交往。发展友好城市,互设办事机构。定期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文化主题年等主题活动,强化城市互动。四是打造“海丝之路”旅游品牌。联合圈域城市和地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谋划开辟宁波邮轮母港航线,打造精品旅线,共推旅游品牌,做优旅游经济。

(五)强化改革创新,激活港口经济圈协同发展新动力。必须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港口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思路,强化制度设计与创新,争取重点领域、关键链条、薄弱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推进国际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重点是优化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或开展“园中园”试点,最大限度复制推广上海经验。建立进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准入管理制度,简化管理环节,扩大准入范围,优化投资营商环境。争取国际贸易便利化试点,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监管制度创新,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动态监管制度。

二是争取国际港航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争取上海“两个中心”政策、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舟山群岛新区政策向宁波延伸覆盖,开展航运税收、国际船舶登记、沿海捎带等试点。

三是深化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改革。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储备,深化监管模式、电子支付、信用体系、退税结汇等领域改革,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作者:刘兴景,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孙立锋,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规划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经济圈宁波港口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一图读懂宁波
港口上的笑脸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