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2015-11-07 09:49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四通血瘀中风

王 磊 郭 伟 刘 贞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山东泰安271000)

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王磊郭伟刘贞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山东泰安271000)

目的观察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通胶囊加味,疗程为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各项检查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HDL-C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改善(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红细胞压积差别不大(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不良反应,无自行退出试验者,无病例脱落。结论四通胶囊加味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同时还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四通胶囊

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且易复发、预后差。有资料显示,在城市中,脑血管疾病死亡居各种死亡之首[1]。约50%~70%的脑血管疾病存活者遗留有失语、瘫痪等严重后遗症[2],给社会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全部脑血管意外的60~80%[3]。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进行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大大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提高抢救患者生命成功率以及减少患者致残率的关键在于加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救治。笔者采用院内制剂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6](试行)及《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7]制定。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上述西医、中医诊断,辨证为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患者;自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72 h;首次发病,或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严重后遗症者,即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为0~1分;发病年龄40~80岁之间者;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出血、脑栓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年龄<40岁,或>80岁者;同时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以及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类疾病患者;合并有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肝、肾功能异常者;对本药成分过敏及过敏体质者;不能按规定坚持服药或加用其他中药或中成药影响疗效判定者。

1.2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泰安市中医二院急诊科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76岁,平均(58.06±3.54)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3~74岁,平均(57.32±3.89)岁。同时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降低颅内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脑细胞保护治疗等治疗,同时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等措施。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即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通胶囊(泰安市中医二院制剂室生产,批准文号为鲁药制字再Z09080119,由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组成,按1∶1∶1∶1的比例配伍,研细粉,装入胶囊,每粒质量0.25 g),每次3粒,每日3次,用黄芪免煎颗粒1包(相当于黄芪10 g,开水冲调后)饭后口服;有吞咽障碍者,则打开胶囊,与黄芪免煎颗粒1包(相当于黄芪10 g),一并放入开水中冲调后胃管注入。以上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然后进行疗效判定。治疗期间,禁止应用其他中药制剂。

1.4观察指标1)安全性观测:一般体格检查项目;血、尿、大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以及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项目,血液流变学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等检查;心电图、颅脑CT或MRI检查。必要时行MRA或CTA,以除外烟雾病等;合并肺部感染者,行肺CT检查。2)疗效性观测: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实验室检查:血脂、血流变检查。

1.5疗效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8]和《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7]制定。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其功能缺损评分分别减少91%~100%、46%~90%、18%~45%、<17%、增多18%以上,同时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的病残程度分别为0级和1~3级。中医证候疗效计算方法(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评定标准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其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分别为明显改善、明显改善、均有好转、均无改善,疗效指数分别为≥95%、≥60%且<95%、≥30%且<60%、<30%。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下同。

组别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治疗前59.77±7.79(n=30)治疗后85.30±8.35*△对照组治疗前58.86±8.64 20.57±3.4520.17±3.35 8.83±4.32*△7.98±3.56*△20.73±3.6119.86±3.41(n=30)治疗后72.36±6.48*13.27±4.53*10.23±3.62*

2.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结果示,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4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疗效比较见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各项检查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HDL-C差别不大(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组别时间TGTCHDL-CLDL-C治疗组治疗前(n=30)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1.58±0.375.49±0.891.11±0.163.32±0.31 1.10±0.35**△△4.72±0.88**△△1.46±0.19**2.48±0.22**△△1.62±0.285.53±0.811.06±0.143.30±0.26(n=30)治疗后1.49±0.23*5.44±0.83*1.42±0.17*2.99±0.19*

2.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疗效比较见表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差别不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改善(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与纤维蛋白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红细胞压积差别不大(P>0.05)。

2.6安全性监测整个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所有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无自行退出试验者,无病例脱落。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组别时间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血浆黏度(mPa/s)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治疗组治疗前(n=30)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5.71±0.4712.49±1.891.83±0.16 5.02±0.49**△△9.59±2.18**△△1.36±0.19**△△5.63±0.5212.27±2.111.86±0.24 45.33±2.164.32±0.31 45.13±2.083.78±0.42**△45.30±1.864.30±0.36(n=30)治疗后5.51±0.53*11.89±2.23*1.72±0.27*45.26±1.914.09±0.39*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有多种学说,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火、风、痰、气、血6种类型,而且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气虚是缺血性中风血瘀形成的条件,血瘀则是气虚发展的结果,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核心。蔺应芬[9]认为缺血性中风的根本病机为气滞血瘀、脉络阻滞,故应归属于中医学“血瘀证”范畴。有研究表明[10]血瘀证广泛存在于中风病各类证型之中,故有人提出中风病本质为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当气虚行血无力时,气机受阻,血行不畅不形成瘀血。当缺血性中风患者瘀血形成之后,津液气血不得畅行、经络不通而“瘀于脑腑”,形成脑水肿,而瘀血形成后既可导致新血不生,又同时阻滞脉道,从而影响脑部组织的血液灌流,导致肢体失养而偏废不用。而这些正与现代医学中血脂异常以及血液流变学与脑血管病的发生之间的关系相吻合,从而说明了气虚血瘀乃是缺血性中风的根源。

缺血性中风关键在于气血阻滞,运行不畅,最终病理变化是脉络不通,血行障碍,即瘀血所致。故针对中风病气虚血瘀阻络的病机,笔者主张应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法治疗此病。活血化瘀药可以畅通血脉、消除瘀滞,减轻脑水肿,改善大脑微循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脑功能,研究表明[11],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均有一定临床疗效。补气药黄芪则与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而虫类药尤善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张娟等[12]指出虫类药适用于中风病各期,缺血性中风则从发病初始即可加用虫类药。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医院自制的虫类药制剂四通胶囊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而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笔者应用补气药黄芪免煎颗粒冲调配合四通胶囊治疗,收到了良好治疗效果。

四通胶囊是笔者医院自制制剂,其功效为活血化瘀、解毒镇痛、通络止痛。赵龙等[13]采用四通胶囊治疗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收到了良好疗效,说明四通胶囊对血栓的形成及预防,疗效确切。四通胶囊组方合理,蜈蚣为君药,息风止痉,活血通络;全蝎为臣药,搜风通络、息风止痉;土鳖虫为佐药,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地龙为使药,活血化瘀且善通络。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四通胶囊虽也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四通胶囊中缺乏补气药,缺乏了气的推动,活血疗效也不能充分发挥,故笔者加入黄芪免煎颗粒,每日3次,与四通胶囊同服,每次1包(相当于黄芪10 g)。加味后,黄芪与蜈蚣共为君药,既补气又活血,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以达降低血液黏度,增强纤溶,促进抗栓、溶栓,改善血液流变指标,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微循环及脑组织的供氧,从而有效地达到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

综上所述,四通胶囊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及其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同时还具有改善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故笔者认为四通胶囊加味可能是通过调节血脂水平、降低血黏度、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进而来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来达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降低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并进而缓解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起到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效果。

[1]粟秀初.现代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17.

[2]阮绍萍,杨秀清,王红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优势[J].现代中医药,2006,26(3):44-45.

[3]张国瑾,赵增荣.国外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1.

[4]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38(1):55-5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8]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9]蔺应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4):308.

[10]王建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瘀症侯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20-1821.

[11]李杰,张国,肖开提.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探讨[J].新疆中医药,2005,23(3):1-3.

[12]张娟,尤可.虫类药治疗中风病配伍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2):729-731.

[13]赵龙,倪新丽.四通胶囊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0):63-64.

R255.2

B

1004-745X(2015)12-228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2.081

2015-06-01)

猜你喜欢
四通血瘀中风
直流低压保持四通阀在热泵型空调器的应用
话说血瘀证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空调四通换向阀的检测与更换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