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教学反思

2015-11-08 00:14陈怡
新课程·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校本课题教研

陈怡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但对校本课程实践的反思性研究则相对薄弱。有关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研究探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以泉州七中为个案,审视该校十年来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的兴起、热潮以及走向低谷的全过程,反思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为进一步探索改进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的策略提供依据。

一、泉州七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概况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校本课程实践随即在广大中小学开展。作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和首批示范性高中,泉州七中表现踊跃。该校思想政治教研组对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诸多尝试。

2004~2005学年,该校以《优秀电影与校本课程整合研究》为子课题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研组积极参与响应,率先开设校本课程《团队、团伙与团结》。……2007年5月,该校又申报了《泉州地域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被立项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课题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然而,随着以上课题陆续结题,该校校本课程实践热潮减退,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陷入低迷,仅借助“周末讲坛”延续相关活动。

事实上,该校的状况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学校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中。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深刻反思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宝贵的经验

1.以教研课题带动校本课程,有计划地开展实践

教研课题是泉州七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极为重要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主要来源于教研课题的契约性与时间性。课题一旦立项,课题负责人与主管部门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该校此前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研课题的带动,离不开课题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的督促。因此,把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纳入教研课题研究,以教研课题作为任务驱动,带动、保障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实践,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2.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保证实践顺利进行

泉州七中在长期的包括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在内的校本课程实践探索中,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管理保障机制。在领导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专门成立由校长任主任、分管教研工作的副校长任副主任的“课程发展中心”,下设“课程指导委员会”“课程审查委员会”“选课指导委员会”“课程评估领导组”等机构,具体领导和组织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实践之前都会制定完善的《校本课程实践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校本课程评价细则》《校本课程申报、审定表》《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提供指导方案与管理制度。在后勤保障机制方面:课程发展中心密切沟通教研、教务、后勤、信息技术组等部门,从课时、场所、资金、网络等方面为校本课程实践提供保障。在培训机制方面,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培训工作,形成了以校为本、服务教学、同步跟进的校本培训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建立对开发优秀校本课程、承担校本课程教学的激励机制,从奖教基金中对校本课程实践优秀教师、校本课程实践优秀教研组等进行表

彰奖励。

根据这套机制,教师要开设校本课程,首先必须参与培训,提升校本课程理论水平,熟悉学校相关制度;接着进行需求评估来选定课题,确立课程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草案,向学校课程发展中心申报;申报获批后,研究出详细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方案获得课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教师设计《课程简介》,在学期初由课程发展中心统一推介给学生;学生选课,组成班级,课程发展中心调度好开课时间、场所后,课程付诸实施;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努力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课程发展中心要做好对课程的常规评价、监督、管理与指导;课程结束后,开课教师要与课程发展中心密切配合,做好课程的评价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整个流程严格按照“需求评估—目标确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评价改进”这一校本课程实践模式来操作。

校本课程管理保障机制为该校的校本课程实践提供了较为有序的管理和较为完备的保障,相信这套机制能在将来进一步体现出价值,发挥重要作用。

三、深刻的教训

1.急功近利,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

在教研课题的带动下,泉州七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曾一度轰轰烈烈;课题一旦完结,实践活动就随之冷清。这充分暴露出该校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仅着眼于当下,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这给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实践过程不到位。不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并没有在认真评估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确立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开发时有的粗制滥造,实施时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不少教师依旧是照本宣科,对课程的评价审议与改进提升也有所欠缺。其次,课程质量不高。虽然造成该校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课程质量不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最后,无法可持续发展。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之下诞生的校本课程本身脆弱而难以为继,同时学校把校本课程工作的重心放在按时完成课题上,对校本课程实践缺乏长远规划,并没有认真考虑课题结题后如何克服困难、保障校本课程实践的后续开展。有些质量较高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成果如《走进泉州魅力文化》等,也只能在“周末讲坛”中与学生见面,缺乏进一步实践改进的有效条件。

2.教师思想不统一,开发能力不强

当前的校本课程实践的突出难题是师资薄弱,泉州七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也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

首先,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很多涉及校本课程的新理念,例如:在课程体制方面,打破单一的国家课程体制,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打破课程专家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开发自主权;在课程价值方面,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服务于考试、升学等。然而,这些理念并没有很好地移植到该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意识中。如今倡导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自己设计课程、编写教材,用自己开发的课程授课,这令不少教师一时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课程意识的淡薄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与做好相关工作的自信心。

其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也不强。由于职前、职后教育缺乏课程知识尤其是校本课程的相关培训和学习,该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在校本课程实践中只能凭借以往国家课程教学的经验以及直觉行事,以致造成了一些混乱与误区。例如,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特色性的工作,这恰恰是习惯于被动执行国家统一课程的教师很难胜任的。该校不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如《法律讲坛》《高中德育校本课程》等都缺乏原创性,自然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倡导专家引导、集体合作,但该校有个别思想政治教师个性独立,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习惯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更不用说寻求专家的指导了。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要在综合学校及地方资源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好需求评估,但该校开发的众多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有的只是教师个人兴趣、才华的展示,如《投资理财的选择》,脱离了高中思想政治的实际与学生的需要,沦为“师本课程”;有的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如《社会电影课》,走向了“兴趣主义”“庸俗化”,没能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少实质帮助;有的与国家课程过于趋同,甚至成为国家课程的补习课,如《高中政治疑难问题解答》,违背了校本课程实践的初衷。“校本课程开发提倡采用课程纲要、教学简案、专题提纲等灵活形式来整合各种静态和动态的资源。”但有的思想政治教师偏爱系统完整的教材形式,无形中造成了开发精力的浪费。以上种种问题反映出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虽然学校通过组织集体培训与鼓励教师自学来灌输新的课程理念,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思想政治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意识和能力适应校本课程实践的要求。当前该校的校本课程实践低潮愈发消磨了教师的斗志,不少思想政治教师在校本课程方面的学习浅尝辄止,滞步不前。

3.对评价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课程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程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泉州七中在校本课程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于2006年在借鉴校本课程专家相关研究成果与其他学校校本课程评价策略的基础上,制定了《泉州七中校本课程评价细则》(以下简称《评价细则》),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都进行了详细规定。遗憾的是,由于该校与教师对校本课程评价重视度不够,时间精力也有限,《评价细则》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对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评价工作自然也不够到位。

在评价主体方面,《评价细则》要求既要有内部人员评价,又要有外部人员评价。内部人员评价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外部人员评价指要求学校外部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而实际上该校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只有内部评价,其中又以任课教师的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主体都严重缺失。在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方面,《评价细则》要求打破过去只注重对

学生的测试成绩这一学习效果依据进行评定的惯例。而在该校大多数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实际操作中,只有任课教师在课程完成后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打分或评定等级,将成绩上报给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在该校校本课程实践热潮的初期,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曾零星地抽查过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课程方案与课堂教学状况,并没有持之以恒。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本课程实践中的重要一环,起到监控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全面评价课程得失,为校本课程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方向与依据的重要作用。评价工作的不到位使该校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处于一种近乎自生自灭的状态。各种问题没能被及时发现与解决,不足之处没能得到改进与完善,也就使该校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卓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走入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8-05-30.

[2]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9.

猜你喜欢
校本课题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