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调查研究

2015-11-12 08:36王岚孟召坤张一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对策建议

王岚 孟召坤 张一春

摘要:为了解面向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现状,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选取江苏省不同地区的29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学校在课程与资源建设、应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六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以期为课程与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与资源 对策建议

一、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移动设备等技术为引发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技术丰富环境下的教与学、教师专业发展、师生关系等术语均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学习范式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地经历改变与革新,而教师专业发展正逐渐成为这场变革中的焦点[1]。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手段是培养具有面向信息化的新型师资队伍,学科课程的建设则是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2]。抓住学科课程建设的目标——建立信息化的学科课程资源对教育模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则非常有必要[3]。因此,我们以了解和掌握信息化环境下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为出发点,展开相关的调查分析,有利于客观、详细地掌握目前相关课程与资源的建设及应用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建议,提高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调查设计

1.问卷设计

为考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问卷设计主要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所在学校课程与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教师对资源与课程的态度及评价五个方面着手,调查以网络形式公布到专业问卷平台。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江苏省的291名中小学教师:其中女性教师167位,男性124位;本科学历教师205位,硕士学历50位,专科学历36位。所教学科主要集中在数学、信息技术、语文、英语,总计超过80%。

3.调查实施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我们进行了预调查,将回收问卷结果输入到SPSS19中,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删除存在歧义以及不能显著测量调查内容的题干选项,之后才将问卷发布到网络公共调查平台,截止至2014年12月底,经过为期4个月的调查,共获得问卷297份,经过检查和衡量,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98%。

三、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的现状分析

1.课程与资源建设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65%左右的学校拥有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库,45%的教师所在学校未建设该教师任教的学科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学校资源库主要以教师自制(占44.67%)与学校购买(占20.97%)为主。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课程与资源内容不丰富。总体来说,课程与资源建设力度还不够,途径较为单一,内容尚需丰富,整体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网络平台与课程资源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教师教学观念有待革新,已有课程与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统计得知:(1)只有17.18%的教师经常使用学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33.3%的教师偶尔使用,8%的教师从未使用过学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从网上查找所需资源,很少从学校资源库进行查找,说明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与资源等使用率过低。(2)经过统计发现教师对学校的机房和相关的软件设备利用率最高,其次是教学仪器、挂图、教具等,对实验室或专用教室的利用仅占13.75%,大部分教师习惯使用学校传统的教学资源与设备。超过40%的教师对学校所建的课程资源持一般或没什么用的态度,由此可知:课程与资源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以上两点也从侧面折射出教师还不习惯利用学校所建的平台与资源进行教学,造成这种现象除存在平台与资源质量欠佳的因素外,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还有待提升。

3.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方面:69%的教师认为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为熟练,绝大多数的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获取相关的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利用。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被调查的教师中超过60%的接受过2次以上的相关培训。但是,对于培训效果,仅有一半的教师比较满意,将近40%的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化。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将近95%的教师希望学校加强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说明培训质量有待提高,有关教师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有待增多。

4.课程及资源建设质量有待改进

通过调查发现:将近30%的教师认为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或网络教学平台不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求。关于学校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源数量少、类型少、更新不及时、质量不高等。超过40%的教师认为学校建设的课程与资源作用一般或没什么用,90%以上的教师希望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由此再次反映出学校课程与资源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课程与资源建设质量达不到教师要求。

四、改进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对策

1.统筹规划,加大课程与资源建设的力度

学校课程与资源的建设及使用是一项长期且成本较高的项目,资源的自建、购买、征集,以及基本保障设施与设备的增添、管理与维护等,皆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学校应统筹规划,结合本校自身特色与条件,加大课程与资源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还未建设课程与资源的学校,更应该在学习、借鉴外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本校课程与资源的建设步伐。

2.明确目标,保障课程与资源建设的质量

课程与资源已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4],学校课程与资源建设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优劣。因此,学校在建设课程与资源时要明确建设的目标,并切实保障建设的质量。

(1)资源建设系统化、专题化。学校在建设课程与资源时应分专业和学科进行归类,创建一批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与资源。坚决杜绝课程与资源建设的随意性、无目的性。

(2)网络平台个性化、实用化。对于网络平台的建设应朝着方便学习者进行自适应的学习、支持教师个性化、多模式的课程建设的方向发展,即注重平台的个性化与实用化[5]。

3.拓宽思路,创新课程与资源建设的方式

学校课程与资源的建设应通过积极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多种形式构建课程资源。

(1)自主开发。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教学的需要,开发制作一些较为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及资源,并多鼓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到课程与资源的建设中。

(2)积极引进。购买较为成熟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如CAI课件库等)、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数字图书馆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更加符合教师使用需求。

(3)校际共享。与兄弟院校和同类院校建立课程与资源共享联盟,多个学校之间共享资源。

(4)网上下载。学校与教师可从网站上下载相关资源,并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充实到学校的课程资源库中。根据需要做适当修改,使其更具针对性、适用性。

4.加强应用,提高课程与资源的利用率

所建设的课程与资源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彰显其作用,建设的课程资源若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失去了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而课程与资源若想得到应用,必须要走进课堂,进入日常的教学。因此,学校应从提高教师使用资源的积极性入手,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使用所建资源,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促进他们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此外,学校应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帮助教师解决使用课程资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尝到甜头,才会积极使用相关课程资源。

5.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意识与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与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是保证相关课程资源走进课堂、得到有效应用、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6]。而培训是提高教育管理者、资源开发者以及教师等人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7]。因此,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观念意识和专业发展。

(1)摸清需求,强化培训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相关组织人员应深入调查,全面了解教师的所求所需,掌握教师的客观真实情况。这样才能制定出较为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培训目标,避免培训目标“大而空洞”,做到有所侧重。

(2)互动启迪,强化培训指向的实践性。通过专题辅导、观摩演示、经验交流、现场答疑、集体“会诊”等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组织相应攻关,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3)激发活力,强化参培教师的积极性。切实把参与培训的好与差同教师的职称评选、奖惩和评优评先等挂起钩来,形成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激励体制,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觉悟和积极性,真正做到训与不训、好训与差训截然不同。

(4)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围绕“如何创新教学”、“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等主题精心设置相关的培训项目和内容,着力引导教师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思想束缚,敢于放弃陈旧的、低效的方式和方法,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5)提高服务,增加教师培训的满意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等,完善培训流程,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层次培训的需求,努力做到让学校放心、教师满意、学生受益。

总之,展开相关高质量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做到有“路”、有“车”、有“货”,更重要的是有高水平的“司机”。

6.确保沟通,提高课程与资源的共建共享

学校所建课程与资源若想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必须要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资源的共建共享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而且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因此,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让资源“流动”起来。

(1)搭建环境,调动校际沟通积极性。努力构建有助于校际沟通的环境,比如学校之间通过组织参观、探讨、现场观摩等方式共同学习、搜集、建设某一课程资源,一起研究拓宽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路。

(2)主动交流,形成资源流通的习惯。培养各学校间沟通和交流的意识与习惯,同时开展一些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形成资源共享的认识,促进资源在校内及校际流通起来。

本研究通过调查与分析江苏省291名中小学教师所在学校的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发现:部分学校在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8],课程与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推动教育信息化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本研究针对面向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资源建设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六个方面提出改进、完善措施,期望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献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技术丰富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Z1).

[2] 谢康.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J].教育探索,2006(3).

[3] 丁革建,魏雄鹰,王基一.新课程教师培训对课程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7(1).

[4] 陈伟玲,翁宁娟.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5] 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6] 贾雪梅.兰州市城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7] 杜玉霞,贺卫国.英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9(4).

[8] 陈琳,李振超.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作者:王岚(1988-),女,河南周口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孟召坤(1983-),男,江苏连云港人,石河子大学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张一春(1970-),男,江苏常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对策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