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爱上对联

2015-11-15 00:46王旭秋
对联 2015年24期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师

□王旭秋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了“对联”试题,同年秋,为配合新课程改革使用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①教材中也选入《奇妙的对联》一文。“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大雅之堂。但是,由于对联试题所占分值不高,且不是每年必考题型,所以并未引起师生们的足够重视。而事实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爱上对联,并经常加以练习,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深入理解、探究、欣赏、分析、概括的能力,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健康的道德品质,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里大略谈谈个人对联教学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适时渗透,让学生发现对联之妙。

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是一种‘提炼’,是一种‘结晶’或是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教益。”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包含学生熟悉内容的对联,他们自然会发现对联的精妙之处,从而喜欢上对联。

学杜甫《登岳阳楼》可介绍: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引一联:

千古诗才,莲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离骚》可用: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学鲁迅可插入: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简评:下联首分句一二音节上下均失替,但成联不便改。

学生会发现,联中有他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学过的诗文,倍感亲切,更会发现对联奇妙的概括力和对仗美,甚至会产生尝试创作对联的欲望。

二、鼓励创作,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

学生对对联产生兴趣后,会主动阅读、积累对联,有些学生还会有创作对联的欲望。这时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渗透对联写作的基本知识,鼓励学生写作。当然,学生最初的作品肯定会存在平仄不调、对仗不工等问题,但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探讨修改方案,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虽然作品是老师协助修改完成的,但他们依然会兴奋不已。

白话先锋,用思想武器兴咱华夏;

文坛领袖,以热血身躯荐我轩辕。

(高育龙)

简评:“想”仄出。

以振兴中华之情,代救死扶伤之愿,路迢迢,弃医从政;

以三民主义之策,成推翻专制之德,功赫赫,辟地开天。

(陈一凡)

简评:多处出律。

这两副联作就是学习关于鲁迅和孙中山作品后,经过修改的学生习作。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体验到了创作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就增强写作信心,也会继续学习对联,尝试写作对联,如此便可能产生良性循环。

三、指导运用,让学生品尝收获之甜。

对学生来说,他们最看重的还是考试成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又练习了对联写作,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这些材料来美化自己的文章。比如作文的题目,小标题,段首、段尾、篇首、篇末的句子都可以使用大体对仗的句子。这样的句子简练明快,必给文章增加亮点,从而提高作文分数。当然在积累、写作对联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用语简洁的能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这不但体现在作文中,也会体现在诗文鉴赏和文学作品阅读等题目中。对于不得不面对应试的学生来说,语文成绩的全面提高,还是让他们最快乐的事情。

我一直相信教师应该做一个播火者,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心田播种下对联的火种,终有一日,这火种会绽放出一簇簇绚烂的烟花。

猜你喜欢
对联语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巧出对联
贴对联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解缙二改对联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