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中的超级学霸康熙

2015-11-19 09:20本刊编辑部
人生十六七 2015年25期
关键词:明君稻子传教士

帝王中的超级学霸康熙

翻阅历史典籍,不难看到史官们对当朝皇帝溢于言表的夸赞,雄才大略……总之,他们笔下的帝王,尤其是有“盛名”的明君们,更是无所不能。但是皇帝也是人,自“三皇五帝”开始,到清末最后一个皇帝,在611个帝王队伍里,不乏“圣君”、“英君”、“明君”、“昏君”和“暴君”。这些各色各样、各型各款的帝王,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写下了令人敬仰、心酸、叹息和可笑的篇章。今天,咱们就来讲讲可以被称作学霸的清朝康熙帝。

康熙(公元1654-1722年),8岁继位,君临天下61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好学,帝王中无人能敌,堪称“超级学霸”。

绘制最高水平的中国地图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明者)曾说过:康熙的求知欲强烈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位受大清文武百官顶礼膜拜的君主帝王,竟可以同传教士每天三四个小时关在房间,如同师生一样的相处,熟悉各类精密仪器,共同钻研各门学科的知识。教士们上完课离开,康熙竟意犹未尽,自己还反复复习授课内容,有时还会叫来几个皇子讲课给他们听。

康熙当时请了西方的不少学者(当时叫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化学、药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外语,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1680年,康熙组织西方专家学者,用了10年时间,绘制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科学水平最高的中国地图———《皇舆全览图》。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成果却被作为密件尘封在内务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当时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宝贵的原始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很长时期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

出版自己的科学论文

康熙在学习之余,还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文》《康熙字典》《律历渊原》等书籍。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竹幄,读《易经》览《尚书》读《左传》、诵经诗,赋诗著文,习以为常。他不仅读书,还亲自动手演算习题,亲自撰写科学文集《几暇格物编》。令人惊奇的是,他还出版了自己的科学论文《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他不仅喜欢读书著文,还喜欢做试验,在宫里做化学试验、设实验室制药,推广用金鸡纳霜治疟疾和种牛痘以防天花(在皇子、宫女身上做实验)。更让人叫绝的是,他还在当时中南海丰泽园的一块稻田里,发现了一株高出众稻的成熟稻穗。于是他把这株早熟的稻穗摘下来,决定第二年再种,看它是否比别的稻子早熟。第二年试种的结果,还是比别的稻子早熟。从此,他便以此为种子,培育了新的杂交稻种。这种新稻种所产之米叫“御苑胭脂米”,色红味香,煮粥最美。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和学识、才能贡献于统一国家,捍卫主权,发展生产等方面,为中国社会前进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明君主。

编辑/赵维莉

猜你喜欢
明君稻子传教士
稻子黄了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稻子熟了
孟子说仁德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侦破小说的末路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