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深度+本地+服务
——《大同晚报》全新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2015-11-19 06:43杨元丰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晚报版面报纸

□杨元丰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037006)

融合+深度+本地+服务
——《大同晚报》全新改版的实践与思考

□杨元丰

(大同日报社,山西大同037006)

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和生活习惯,裂变式的新媒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传统媒体形成强有力的冲击,重新构建新闻媒体对新闻产品的审美价值和运营程序,成为摆在传统媒体面前最迫切的任务。

为适应媒体变革新形势,从2014年起,大同日报社开始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全新尝试,并于2015年2月5日,集中上线了全媒体集群首批新媒体产品。

作为大同日报社的重要成员,《大同晚报》在秉承“责任、担当”的新闻品格的基础上,借助新媒体产品集中上线这一契机,同步全新改版,由此加快了报网融合发展的脚步。

作为地市级晚报,应突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强化新闻的多元采集、多态生成、立体传播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特别是地市级晚报,如何拥抱新兴媒体,做好融合发展?《大同晚报》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按照“随时贴身用手机,海量互动上网站,深度权威看报纸”的思路进行全新改版,以互联网思维来改造纸媒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改版后,《大同晚报》新增了“微视野”等报网互动专版,在头版显著位置设置了二维码扫描专区,重点版面、重点稿件也配发了二维码,方便公众了解更多的内容,拓宽与报纸的互动、共享。

全媒体在直播新闻事件时,《大同晚报》在新闻报道上及时跟进、配合。《大同晚报》记者现场采访,会同步向全媒体发稿,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动态。另外,读者在微博、微信、新闻网等反映的问题,晚报会派出记者采访落实;对于全媒体上出现的一些传言或信息,晚报派出记者调查验证,剖析真相,解疑释惑,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

作为地市级晚报,应突出新闻的整合和策划,强化纸质媒体的深度

微博、微信等以其便捷性、全民性、迅速性、互动性等优势,极大地影响了新时期的新闻制作和传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自媒体在为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人们被动地陷入了“话语垃圾场”,其传播也越来越呈现碎片化、随意化,让人无所适从。

“新媒体提供消息,报纸则解读消息。”研究者认为,相对电子媒介而言,报纸提供的资讯更准确、更深刻,其深度优势可带来相当强的生命力。知名传播学者林如鹏说过,“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不再具有时效优势,尤其是在网络高速传播的挑战之下,报纸要想取胜,必须依靠深度”。基于此,《大同晚报》此次改版特别注重新闻的整合和策划,强化纸质媒体的“深度”。

改版后,《大同晚报》每周辟出3个“主题策划”版,聚焦本地热点新闻事件。“主题策划”版以“深”见长,以“专”取胜,由编委会组织专人策划报道,每期一个主题,为读者完整呈现新闻的前因后果。

“具有整合力的报纸,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对于国内、国际等时事类新闻的报道,无论时效性还是独家报道,地方报纸肯定拼不过省级、国家级媒体。结合此次改版,《大同晚报》在新闻的整合上做文章,开设了“时事·深度”版,每周5期,每期围绕一到两个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对新华社等各大媒体刊发的相关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帮助读者从海量的信息中解放出来,全面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通过对新闻的整合,体现本报的立场、态度、眼光和价值观。

除了重点打造“主题策划”和“时事·深度”等深度新闻版面外,本次改版还有一个亮点:打破过去旧有时事新闻以地域划界的惯常做法,围绕新闻事件来设置版面,开设了“时事·综合”和“时事·社会”版。在稿件选取上,根据读者需求组织稿件,向他们提供经过淬炼的新闻,为读者奉献有价值、更实用、有个性的资讯。

另外,根据不同群体的阅读需要,对本地新闻版面重新整合,量身定做,将原来的各综合新闻版细分为要闻版、社会新闻版、经济新闻版、社区新闻版等。各版充分运用同题集中、新闻链接等手段,深耕信息内容,确保报道的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作为地市级晚报,应突出新闻的“落地”,强化本地新闻的现场感和故事性,强化社区新闻的报道量,强化副刊的原创和地域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界限,也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无界”。这就要求地方晚报强化新闻的“落地”,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开拓“我有人无、人有我优”的本土化新闻报道,深入挖掘本地新闻资源。

《大同晚报》全新改版后,更加注重突出新闻的“落地”,“本地、本地、再本地”,充分发挥晚报能讲故事、善讲故事的优势,加大本地新闻的报道量,强化新闻的现场感和故事性,力求把本土新闻做精、做细、做强。此次改版,《大同晚报》大幅度压缩了副刊和周特刊版面,拿出一半的版面刊发本地新闻,为读者提供有深度、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同时,进一步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深入街道社区,深入基层一线,站在读者的角度,以平民化的视角,报道百姓的身边事。

此次改版,还专门增设了社区新闻版,围绕社区生活,讲述市井故事,以必读、耐读、深读的社区新闻,服务百姓生活,推动民生发展。此外,特别强调副刊的原创,力推本土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让副刊版面更具地域性,更本土化,更接地气。

作为地市级晚报,应突出晚报的服务功能,强化民生类和服务类新闻

在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本土化的民生和服务类新闻是地方晚报同新兴媒体相竞争的利器,更是其以“有界报道”战胜新兴媒体“无界传播”的优势所在。《大同晚报》全新改版后,借鉴全媒体的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和社会化思维,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读者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民生类、服务类新闻的报道量,突出报纸的服务功能,提高新闻的服务价值,让新闻不仅可“看”,更加可“用”。

改版后的《大同晚报》力求报道内容本地化、深度化与服务化相结合,对原有的“民生服务”版作了全新包装,以此打造晚报的“王牌”版面。保留了原来的拳头专栏“龙帮办”、“热线回复”,新设了“烦心事”等专栏,设置了二维码,公布了24小时热线电话,并与大同新闻网、微信、微博、政府热线12345联动,与读者开展互动。对于读者反映的问题,每篇稿件都有追踪报道,及时反馈事件进展情况和处理结果,以提高报纸的公信力。同时,各版都加大了服务类新闻的报道量,把报道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生活信息。

1.张志安、刘杰“.媒介融合的年度观察及展望”.新闻战线,2015年第2期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晚报版面报纸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圣诞夜》晚报
版面撷英
版面“三评”看得失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