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秦汉月 烽火狼烟楚越天
——海陆丝绸之路潇贺古道段战事钩沉

2015-11-22 08:03袁君煊
文史春秋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赵佗南越国舜帝

●袁君煊

雄关漫道秦汉月 烽火狼烟楚越天

——海陆丝绸之路潇贺古道段战事钩沉

●袁君煊

打开卫星地图,在中国南方最长、流量最大的两条河——长江与珠江之间,一大片、一大片翠绿的山脉映入眼帘,两江之间的中心地带高起突出,自西往东曲折蜿蜒,像一条巨龙一头扎进南海。这条巨龙成为古楚与南越的天然屏障,然而大山阻挡不了先民探寻的脚步,他们在山间谷地发现了通往大山那边的通道。

行路难,开路更难。据文献记载,远在上古的尧舜禹时期,先人们就开始了寻找南岭通道的探险,据 《尚书·尧典》记载,尧帝曾 “申命羲叔宅南交”。《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曾让大禹“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南交”“交趾”就是指今岭南地区,要想 “宅南交”“抚交趾”,在岭南建立政治影响,就必须开通一条通往岭南的道路,以便于物质的运输以及人员的往来。也就是说,上古时期中原政治集团曾对开通跨越南岭的通道作出过努力。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比《史记》记载更早的 《山海经·海内南经》也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这个苍梧的地理概念与我们今天的苍梧不同,位置更靠北,应该在今天的九嶷山及其周边区域,《方舆胜览》说九嶷山 “亦名苍梧山”,这也可以作为这一推测的依据。舜帝为什么死于苍梧之野?史无明确记载。舜帝在位时代,南岭中段的古苍梧族还很强大,加上他们拥有主场作战的优势,熟悉地形,以逸待劳。舜帝有可能就是死于与南方古苍梧族的冲突中。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就持此观点,他在解释《礼记·檀弓下》中 “舜葬于苍梧之野”一句时说:“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郑玄的观点不无道理,因为黄河流域的尧舜集团与长江流域的三苗集团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三苗在交战中失利,不断退守,其族群散布于今湖南的长沙、衡阳等地,南岭中麓的九嶷山也是其活动范围。只是尧舜集团在越过长江以后,因战线过长、地形不熟、水土不服、遭到顽强抵抗等因素而无法像以前一样推进得那么顺利。

舜帝没能跨越南岭,然而到达南岭楚越交界处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大致同纬度的九嶷山舜帝陵、湘南舜帝庙、桂林虞山舜帝庙、越北韶关 “韶乐”等文化现象的广为流布,而岭南关于舜帝的文化现象却少有耳闻,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可以成为舜帝南巡到达南岭的间接佐证。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 《地形图》,在九嶷山附近标有 “帝舜”二字,2000多年前西汉长沙古国地图中舜帝的遗迹进一步证明了舜帝率部南征抵达南岭中段的北麓。一个集团的首领亲自领兵出征这么个荒远之地,这本身就显得意味深长。若只是为了争夺九嶷山这个地盘,也许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显然舜帝集团当时应当有更深远的谋划。从地形上来看,九嶷山是南岭中段北麓的一片山脉,在其西麓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山间盆地,从今湖南的道县经江华、江永,到广西贺州的富川、钟山,进入西江支流的贺江上游。或者从江华的中南部折向东走,经小圩、大圩、广西贺州的开山进入桂岭,桂岭是一个山间小盆地,可以作为远征军的军事休整地,(1931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红七军北上中央苏区即走此道,并在桂岭镇休整4天)桂岭向南,经枚桂村、进民村到达英民村的渡亭进入贺江。在九嶷山的东麓也贯穿着数条山间谷地,经临武分两线进入今广东。东线经今乐昌,入武水,汇入北江,直达广州;西线经今广东连州入连江,再汇入北江,或者经今蓝田进入连州,入连江。

如此看来,九嶷山是处于岭北进入岭南腹地的交通要冲地带的高地,像一把门栓,随时可以方便地开关沟通南岭两边的通道,占据了九嶷山就控制了进入岭南的门户。舜帝很可能也意识到九嶷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重要性,此前 “申命羲叔宅南交”、命大禹 “抚交趾”只是他对岭南的初步试探,或者连这种试探也遭到了越族的反抗,故不计后果,冒险亲征,本想打通入岭南的通道,直接进入岭南,控制越族,不想 “出师未捷身先死”。

作为军事地图,《地形图》上所标之地大都为军事要地,从舜帝亲征以及这个军事地图上郑重的标注可见九嶷山在历史上的军事防御意义,舜帝死于这么一个军事重地透露了当年这里的南方部落对该地的重视程度,双方在这一带发生的战争该是多么惨烈。舜帝为这次探险付出了血的代价,也令后来南岭通道上的古楚大地染上凄风苦雨。传说中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 (也就是后来舜帝的两个妃子)听说舜帝南巡驾崩,远赴苍梧奔丧,因悲伤过度丧身,化作湘水之神。又传闻娥皇与女英伤心哭泣,泪水奔泻,挥洒到竹子上,至今当地一种叫 “湘妃竹”的竹子上仍可见斑斑点点状,据说这就是当年娥皇与女英挥泪洒竹叶所致。舜帝悲壮的故事及其妃子殉情的凄美传说为后世文人墨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想像空间与创作动力,化作古楚大地特有的文脉与文风。无论是屈原的 《九歌》、宋玉的 《九辩》,抑或是项羽的 《垓下歌》、贾谊的 《吊屈原赋》,无论是失败的英雄、还是失意的迁客,无论是路经此地,或遥想此事,莫不神色黯然,凄怆神伤。

六王毕,四海一,历史的车轮驶入嬴秦时期。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委命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一年多后楚国灭亡。六国时南越隶属于楚国,受楚国约束。灭楚后,强悍的秦国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了进一步拓展疆土,一统天下,将目光投向了岭南这块蛮荒之地。公元前222年,王翦趁灭楚的军威锐气,一鼓作气分数部向百越进攻 (包括东越、南越、西瓯骆越)。南征的一支溯湘水而上,到达湘、漓二水的上游源头之间,并筑秦城(在今桂林市兴安县)戍守。沿东南沿海一军在次年 (公元前221年)夺取闽中、粤东,抵达番禺戍守。这只是征越大军之一支,其余四支在镡城 (今湖南靖县西南)、九嶷 (今湖南宁远九嶷山)、南野 (今江西大余县东北)、余干 (今江西鄱阳湖一支流)。五岭复杂地形的阻隔、越人的善战与顽强抵抗阻止了王翦大军前进的步伐。

王翦虽然未能通过五岭进军岭南等地,但秦军五地之戍的建立为秦攻取百越之地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才有此后屠睢的大举进攻。这是秦对百越的第二次征战,《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次进攻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秦)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这段记载透露了屠睢的进攻是在王翦 “谪戍五方”“南守五岭”基础上推进的,其过程相当复杂曲折。经过王翦的第一阶段征战,秦对征越的困难有了充分的认识,故不敢贸然进攻。屠睢率领的秦军谨慎戍守五方,筑城堡,凿粮道,造战船,利用3年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秦始皇遣屠睢指挥五路大军征岭南。镡城之军向南、西南进攻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番禺之军渡海或溯珠江而上;南野之军翻越大庾岭顺浈江而下;而其中“守九疑之塞”这一路大军则或沿九嶷山、萌渚岭各隘口、谷地向南推进,或入漓江,或入贺江。或往东入连江汇北江。

进攻的第一阶段取得了初步胜利,“杀西呕君译吁宋”。初次失利的越人转变了战术,尽量避免与强大的秦军正面接触,转而与其打“游击”,由此获得战局的极大改观。而此时的秦以灭六国之强却对越族无可奈何。越人凭借南岭复杂的地形与秦兵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白天躲进深山幽洞,晚上出山袭扰秦军。尽管秦兵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也抵挡不了越人无休无止的偷袭、骚扰,最终几十万大军丧生岭南,主将屠睢被杀,秦军被迫收集残兵败将 “戍越以备之”。秦军无力进攻,越人也伤亡惨重,双方就此进入胶着对峙局面。

屠睢征越失败后,赵佗奉命担负起了 “戍越”的重任。他曾随王翦南征,亲身经历大小战事,也在屠睢从胜利到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在戍越期间,为了稳定军心,向秦始皇请求征调没有夫家的女子3万人到戍地,料理守军的生活。同时深入了解越人的生活习性与风俗习惯,主动与越人交往,模糊汉越族群的边界,相互融合,相互认同,淡化其对抗心理。任嚣与赵佗 “和辑百越”“使越人归附”,为秦军最后战胜越人、统一岭南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14年,秦朝派遣任嚣、赵佗等 “发诸尝逮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加上此前打败的剩余军队,集中了几十万大军,再次分兵数路挺进岭南。南岭百越军经过数次战争的消耗,加上秦军数量众多,准备充分,所以无法抵抗秦军的进攻,战争不到一年就结束了。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 年)占领岭南,旋即建立政权,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管辖岭南,任嚣为南海郡尉,典主三郡事宜,赵佗为龙川令。潇贺古道上今贺江流域属秦岭南三郡中的南海郡。秦攻岭南沿九嶷山(萌渚岭)西麓南下经潇贺古道进入西江支流贺江,这是一条相对便捷的通道,应当是秦军进入岭南腹地的重要选择。

秦末天下大乱,病重的任嚣委任赵佗为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割据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立番禺为都,自称“南越武王”。此后近百年岭南属南越国管辖。

南越国为了实现其对岭南的统治,阻止中原王朝与义军的南下进攻,在其辖区内据险防守,贺州当萌渚岭谷地要塞,是阻挡秦末起义军与此后的汉军沿潇贺古道南下的军事重地,也是南越防守的重点区域。于是南越国在关塞与主要河道等交通要地建王国、设关卡、筑城堡、屯重兵,今贺州铺门镇河东村的高寨王城遗址即为南越国在贺州所立王国的首府。赵佗不仅封闭南岭关口,堵塞通道,而且关押汉朝廷委派的官吏,代之以自己任命的官吏,开始实行军事割据统治。其后,出兵进攻秦朝在岭南设立的另外两个郡,即桂林郡与象郡。约在公元前202年,赵佗控制岭南,自立为王。

赵佗为了守卫其领地并巩固其统治,发动了多次战争。到了西汉吕后末年,赵佗向长沙国南部驻军发起进攻,汉朝廷随即派兵会同长沙国军队征剿,战事持续至文帝初年。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 《地形图》来看,长沙国领地跨越了今湖南、广西、广东,即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的嘉禾、广东的连州一线以西,北至湖南新田,南及南海,地形图暴露了长沙国吞并南越国的野心。赵佗在给汉文帝的信中也说明了自己当年封关称帝也就是因为长沙国出兵攻伐南越而做出的被动之举,看来两国矛盾由来已久。

汉武帝元鼎二年 (公元前115年)南越国主赵婴齐病故,太子赵兴继位,其母樛太后主张归附汉朝,掌握南越国实权的吕嘉感到威胁,想方设法阻扰。后见劝阻不了,便准备发动 “叛乱”。同时汉武帝也在谋划讨伐南越国。第一次派韩千秋与樛乐带2000人进军岭南。吕嘉获知消息,为了避免汉军与赵兴、太后势力里应外合的危险,先下手除去赵兴与太后,立赵婴齐与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长子赵建德为王,号令南越。骄纵的韩千秋与樛乐孤军深入,南越诱其至番禺附近,突发奇兵一举歼灭汉军。

汉武帝得知韩千秋之败后,非常震怒。一面安抚死难者家属,一面准备伐南越。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调遣罪人以及江淮以南的水兵10万,分五路进攻南越。其中由归顺于汉朝的南越人下濑将军 “甲”率领的一支即从潇贺古道南下苍梧,直逼番禺。为了阻挡汉军的南进,南越曾在潇贺古道东线今桂岭镇英明村附近筑城设卡,这就是 《舆地纪胜》所载关于南海尉赵佗在桂岭设芜城拒汉事。激烈的外围战争持续了一年,直到元鼎六年冬,由东路楼船将军杨仆率先攻进番禺城北石门,会合中路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一同围攻番禺。经过激烈的战斗,生擒赵建德与吕嘉,南越国灭亡。

潇贺古道处于南岭通道的中路,对于东边的浈水线、湟水线,西边的漓水线、牂牁江线均能起到策应作用。同时贺江流域又处于西江流域的上游,对西汉时期岭南的广大地区产生建瓴之势。因此,汉武帝五路大军平定岭南后,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特别重视潇贺古道一线的管理,沿线由北而南分别设立了谢沐、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广信六县,设县级行政单位的密集度在当时的岭南首屈一指;在地势险要处安营扎寨、设关屯兵,谢沐关、麦岭关、壕界关等关口至今留有遗址;在桂岭、贺街、铺门等要地还设置了码头;在八步钟山、富川和昭平设置了数十个管治点。由此构成潇贺古道上完备的军事防御网络,成为镇守岭南的前沿要塞。

作为汉朝余响的三国,其时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混战。潇贺古道沿线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丰饶的物产,成为各大军事集团觊觎的对象,荆州刘表、东吴孙权和交州士燮、士壹兄弟都曾染指贺江流域,最后孙吴凭借吕岱的果敢与智谋取得了潇贺古道一线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权,并从苍梧郡中分出临贺郡,临贺郡成为东吴控制岭南的一把利剑。

吴大帝赤乌二年 (公元239年)冬,吴国都督廖式兄弟在贺州杀死其上司东吴将军蒋秘与临贺太守严纲等,以临贺为都,建立平南将军府,自封平南将军。东吴委任吕岱全权处理此事,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告平息。此后20多年,潇贺一线牢牢掌握在东吴手里。

猜你喜欢
赵佗南越国舜帝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保护和建馆问题听取意见会议”上的发言
中秋夜思
燕赵古贤
燕赵古贤
天下为家
赵佗四台勾沉
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刘恒写信免兵戈
吃货改变历史
骆越国与南越国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