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及优化策略

2015-11-22 05:03白雪飞王雪艳
关键词:学研科研机构产学研

白雪飞,王雪艳

(1.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管理学与经济学】

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及优化策略

白雪飞1,王雪艳2

(1.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趋势,是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持续提升创新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运行模式的正确选择是决定创新资源整合、创新效率提升和创新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创新要素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的框架下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匹配的方式。根据产学研合作方式的多样化、创新主体的地位、合作主体的多样性、合作程度的高低等因素的不同,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为此,有必要对一些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探寻各种运行模式所适用的范围。

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比较分析;适应范围;优化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日益重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了较大发展,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步伐。但在实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利益主体行为方式、创新机制与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选择不当问题,严重影响着创新的效率和创新目标的实现。因此,采用什么样的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实施什么样的发展策略确保协同创新走向成功并持续发展,成为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内涵与结构

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创新要素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的框架下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匹配的方式,包括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时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等。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结构图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划分

根据产学研合作方式的多样化、创新主体的主导地位、合作主体的多样性、合作程度的高低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分为四大类,每种协同创新运行模式都具有其显著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一)基于产学研合作方式多样化的角度划分

根据产学研合作方式多样化的角度将协同创新模式划分为:技术转让模式、委托研究模式、合作开发模式、联合一体化模式和共建实体模式五种模式。

1.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指技术商品包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从学研(技术供给方)输出,然后通过技术贸易的形式输入给企业(技术需求方)的一种经济行为模式。对供给方来说是技术转让,对需求方来说技术市场是技术引进。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将其拥有的技术成果提供给需求方,然后通过契约的形式明确相互之间的权责利。一般情况下,供给方只是将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过渡给需求方,却还保有对技术成果的所有权。

2.委托研究模式

委托研究模式是指委托方(企业)依据市场和自身生产的需求将所要研发的技术委托给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受托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而企业只负责提供资金和验收相应的研究成果的一种合作模式。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企业委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对其所需的特定的技术和产品等进行研究开发。

3.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开发模式是指产学研各方针对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以企业为主导,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利用各自的优势要素,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

4.联合一体化模式

联合一体化模式包括产学研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两种形式。所谓的内部一体化是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将自身研发的科研成果通过一定的条件内部化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产学研外部一体化是指单个产学研单位,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需求,通过自发组织或是政府引导的形式,与其他产学研单位整合成一个规模更强大、研发能力更强的一体化组织。

5.共建实体模式

共建实体模式可以分为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和组建研发实体模式。共建科研基地模式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以建立科研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为目标,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投入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要素,共同组建实验室、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模式是指产学研各方从各自的利益和需求出发,以共同的目标为依托,采用资金、设备、科研成果、实验室、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的形式而共同组建的研发实体。

表1 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一)

(二)基于各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划分

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产学研合作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地位的不同。根据各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将协同创新模式划分为:企业主导模式和学研主导模式两种模式。

1.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是指以企业拥有的资金、设备等为主导,其实质是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拥有主导权,但它却没有能力完成技术创新的全过程,需要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来转化生产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处于创新活动的主导地位,利用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实力协助自己实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企业凭借自身资源要素方面的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做出独立的决策,并对学研机构的行为做出限制。

2.学研主导模式

学研主导模式是指学研机构利用自身的技术、科研等的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成立研发基地,或以技术转让、专利出售等形式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在这种模式下,学研机构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权决定研发的方向和具体内容,而企业主要是配合学研机构进行技术的开发和转化。

表2 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二)

(三)基于合作主体多样性的角度划分

根据合作主体多样性的角度,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划分为:单一结构模式、链式结构模式和网状结构模式三种模式。

1.单一结构模式

单一结构模式是指企业、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之间以契约的方式就某一特定的科技创新的研发或科研成果的转让等进行的的一对一的合作模式。如图2所示: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2 单一结构模式

2.链式结构模式

链式结构是指一个企业与若干个学研机构进行的合作创新,或者一个学研机构与若干个企业进行的合作创新。前者要求企业拥有较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并且独立承担相应的风险。企业处于核心地位,决定其研发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则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后者要求学研机构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包括科研实力、科技、人才等,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合作中处于主导方,有选择地与一些企业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一个企业与若干学研机构合作的链式结构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链式结构模式

3.多对多的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是指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网络组织结构中,信息、技术等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结构通过对创新要素的重组和设计,使组织的创新能力起到了1+1>2的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多对多的网状结构合作模式

表3 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三)

(四)基于产学研合作程度的高低划分

产学研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从横向的广泛度和纵向的深入度两个方面来考量。横向的广泛度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合作发生的频率;纵向的深入度主要是指产学研合作期限的长短以及合作形式的规范化程度。根据合作程度的高低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划分为:浅层次合作模式和深层次合作模式两种模式。

1.浅层次合作模式

浅层次合作模式是指合作主体多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简单模式,且合作频率较小,多数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项目一般为企业需求的特殊的技术创新或学研机构现有的技术成果。

2.深层次合作模式

深层次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与学研机构形成复杂的合作网络关系,合作期限较长,合作有利于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以及稳定的科研团队;并且具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管理以及运营模式。

表5 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五)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优化策略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中,各创新要素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们将各自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全新的协调匹配,包括人员、技术、设备在内部的流动以及收益分配方案的确定等。因此,我们可以从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主要参与主体: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层面来系统说明优化策略。

(一)从高校的层面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进行优化

高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的主体,同时还担负着为社会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责任,对智力资源的培育与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首先,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结合自身的基础设备、学术队伍、科研实力以及政策环境等条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其次,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制度,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借助地方政府、行业技术、人才设备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纵深发展的创新体系;最后,高校应该积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使高校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二)从科研机构的角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进行优化

科研机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技术的输出方,具有丰富的科研人员、充裕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等,具有基础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科研机构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首先,应该允许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并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事有效率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双方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减少各方面的差异;其次,在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上,应该采取事前约定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解决,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纷争;最后,合作双方应该在合作的过程中做到信息、资源、人才、设备等共享,共同开发研究新技术,共同承担风险,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三)从企业的角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进行优化

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技术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需求,同时具有厂房设备、生产工人、营运资金等优势。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首先,发挥企业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领域的专业优势,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激发自身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其次,建立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切实做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过程中的分解定位工作,逐步深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融合,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最后,积极推行商业模式创新理念,有效对接科研导向与市场需求,系统安排成果研发与企业转化,构建面向市场、面向用户、更具活力的成果转化链条。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的优化策略。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入,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模式也将呈现出新的趋势,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合作各主体应根据自身与合作对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用于自己的运行模式。

[1]Guest Editors Kepa Mendibila,Umit Bititcia,Marisa Smitha&Dan Wangb.Special issue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J].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2013(24):143-144.

[2]Luis Berasategia,Joseba Aranaa&Eduardo Castellano.A Comprehensive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NetworkedInnovation[J]. 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2011(22):581-593.

[3]David Romeroa,Arturo Molinaa&Luis M.Camarinha-Matosb. Co-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networks[J].Production Planning &Control,2011(22):445-446.

[4]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40.

[5]吴茹菲,黄冕,王汇联.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问题和对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3):93-95.

[6]安慧娟.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翟美荣.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的再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12(3):48-50.

[8]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产学研合作行为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35-43.

[9]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5-19.

【责任编辑赵伟】

F061.5

A

1674-5450(2015)04-0054-04

2015-04-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GHYB13128);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L14BJY038)

白雪飞,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统计学流动站博士后。

猜你喜欢
学研科研机构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研”教育模式在《畜牧学概论》教学中的思考
伙伴学研的理念和实践
伙伴学研的重要现实意义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G-E-T”学研型语文课堂生成的类型及导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