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窥华夏:教育就是修行

2015-11-24 07:12张菡徐州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华夏老师

本刊记者_张菡 徐州报道

一窥华夏:教育就是修行

本刊记者_张菡 徐州报道

【编者按】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华夏学宫累计招生和培训人数已愈10万人,学员遍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部分海外国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知名机构。2015年秋季班的消息甫一发出,就在春节招满学生。目前,它也是国内唯一一所获得办学许可的传统文化学校。

更名

2011年,在美国迈阿密,举办了一届名为“中国书展”的活动,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受邀在列。其他参会的学校与机构有徐州师范大学、学苑出版社、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达德学院院长以及迈阿密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许尔文女士在开幕式致辞。

活动现场,华夏传统文化学校的创办人易菁先生与老师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茶艺,美国人在他们旁边围了一圈,都很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有喜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舍不得离开,一直缠着易菁先生交流想法与请教问题。

在去年冬至节之时,华夏启动了2015年“华夏学宫”方案。“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更名为“华夏学宫”。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创立“稷下学宫”,成就了一个思想和学术繁荣的时代。易菁先生希望打造一个21世纪的“华夏学宫”,为中国文化复兴培育一片沃土。

江湖之远,庙堂之高。“学宫”二字,意义宏大。先从华夏的校徽说起。校徽描绘的是三朵红色祥云上托一个倒立的金黄三角体。采访中得知,祥云上那倒转的三角体象征人体细胞,而细胞下三朵祥云,意在为人“扶正气”,也正是做教育之人才有的底气与使命感。

《辰华汇》,是由华夏辰华学生会主办的第一期杂志,开篇文章,叫“开卷有易”,也是正巧由华夏创始人兼校长的易菁先生写就。在文里,易菁先生这样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职业不能当职业来完成。一是医生,二是教师。因为它们的对象是人。一者是面对人的生命,二者是面对人的灵魂。这两种职业应是崇高的信仰,从事这两项工作的人,要有追求宗教一般的痴情。如果不具备这种态度,那教育就是技术,纯技术就缺乏思想,缺乏情怀,那我们的教育就培养不出思想家,就没有各行业高精尖的人才。因此,我们从五千年的文明中汲取人类丰富的营养,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来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向,来寻找规律。”

“什么是教育的规律?华夏又是怎样来寻找规律的?”三天里,我的脑中一直在重复着这两个问题。历时三天的采访,收获颇多,但因修行人低调务实,皆不愿抛头露面,因此名字不便提及。如要行诸笔端,为各位讲些故事倒是很切合。

初见

与易菁先生初见,是采访第一天。中午在食堂吃完便餐,便随着为我们安排采访的余和群先生来到她办公室,也可称修行处所。

来徐州之前,在网上查询,发现易菁先生信息甚少,我甚至心里默认易菁先生性别为男。见面时不免吃了一惊,更吃惊的是她颇为厚重的耳垂。众所周知,耳垂厚重是佛门象征。

坐定,她为我们奉茶。四周绿竹清流,雅致非常。一杯茶入肚,我便提及,“华夏是怎样教学的?”

“我们今天谈的不在一个语境里,这是方法论跟世界观的差别。”她说。

一下就蒙住了。“难道不应该谈谈是怎么做的吗?”我心里想。

谈话似乎有些进行不下去。尴尬间,她也没歇着,仍是为我们奉茶。

我暗自思忖,她应该说的是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于是我转而再问。一来二回之间,她告知我四个字——“不破不立”。

什么是“不破不立”?过去“除四旧”,破掉不少中国传统的好东西。而采访当日的语境里,我们讨论的是反过来再破除西方思维体系,重新建立东方文化世界观。

而后有学生与家长来访,易菁先生与他们聊天,有些尴尬的氛围缓和下来。她仍是不忘为我们奉茶。

后来,我在与各位老师的交谈中,发现他们都有为客奉茶的习惯。而茶艺,只是华夏里每位老师的基本功。

在《辰华汇》里,对茶是这样解读的:经典有云,“茶,为精行俭德者饮之。”“茶性”即“人性”。清静淡雅,质朴高贵,既不造作,也不散漫。它生在山里,死在火里,又复活于水,如实地呈现出诸缘和合之象。茶和我们如此相近,只有生命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完成人格的历练与升华,才可以参透最后的茶味。

学生在习茶的过程中,身心俱受到茶性的滋润,由内而外感受到茶所蕴含的道义和奉献精神。由“饮茶”到“引查”,透过茶来自我检查,可使我们内化性情,外化言行,在茶汤的浸润中逐渐圆满自身的德行,感悟做人的道理。

源头

暑假期间,易菁带着华夏的老师们去日本游学10天。

谈及日本的游学经历,她甚为感叹。一位68岁的日本老婆婆,一家客栈老板如此强烈的仪式感。每逢贵客到来,老婆婆一定要梳上一丝不苟的高发髻。在老婆婆眼中,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她一个礼拜梳着高高的发髻,睡觉也不会放下来。“拎着心,不可以懈怠。”日本老婆婆说。

“日本人是有气节,但差了一股气。中国人讲究以气载道。”

在日本的时候,易菁观察了日本年轻人的状态。日本年轻人的西化已是普遍现象,很多日本传统的东西在年轻一代中已慢慢消逝。

“不知道就是开始凋零的时候。”

“让我们中国文化再去拯救日本吧。”说到这里,在场的各位都笑了起来。

2015年,“华夏传统文化学校”更名为“华夏学宫”

接着,易菁先生说了一个“中国媳妇拯救日本和服”的故事。据说,上海一个世代相传的织布家庭,小女儿嫁到了日本去。夫家正是做和服的,小女儿把家传的织布技艺也带了过去,夫家的和服生意在她的经营下,又再次兴旺起来。

中国国学管理专家,太极管理理论创建人,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许文胜教授曾这样说过:“知道为什么西方国家支持日本吗?官方表述是共同价值观,这只说对了一部分,其核心是文化渗透,日本把经过改良的汉唐文化变成大和文化,诸如:柔术变柔道,书法变书道,太极拳变合气道,咏春变空手道,花艺变花道,道教变神道教,汉字拼写变片假,太多不一一例举……然后大规模海外输出,让西方人对东方大和文化有认同感,形成亲而和比的关系,也就是熟悉和认同感,像亲戚一样。这样在官方强调共同价值,在民众文化传输,‘其夷人而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个普通的加拿大家庭,会以得到空手道初段而自豪,会把空手道证书装裱精美后挂于墙上。

无论如何,源头都是在中国文化。

办学

要说华夏,与晚清最后一个儒臣张之洞的渊源也是颇深。华夏教学楼一楼大厅里,悬挂着张之洞的三幅笔墨:保国,保种,保教。1898年4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保国会,设会宗旨正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

张之洞曾担心对传统的叛逆将导致固有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伦常规范的崩解,他惊呼:“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为此,1898年春,张之洞开始修撰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这部著作最核心的观点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南关村农民张执信,清晰地记得他看到张之洞遗体时的情景:“当时造反派用铁锤砸钢钎打开棺木。张之洞面如活人,几缕银髯飘洒胸前,头戴官帽,嘴含一个大珠子,身上盖了六七层被。随葬品有一把小梳子,一块怀表,一架眼镜,两个鼻烟壶,砚台、珍珠、金银、字画等珍贵文物四十余件。全身是完整的,皮肉干白,贴在骨头上,衣服见风后就成了布片,到处飘散。”

为什么说张之洞与华夏渊源很深呢,因为易菁先生正是张之洞的曾外孙女,张之洞是她的太外公。有位老师后来在采访中告诉我,易菁先生办学的初衷与筹划,在她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可见家学渊源的深厚无比。

刚与易菁先生会面时,她曾说,关于她个人,没什么好说的。

教育的规律

去年冬至节当日,新华网的两名记者——杨振、雷虹参加了华夏举办的雅集活动。在报道里,他们这样写道:“同学们以最真诚的表演,把所学的经典变化为美轮美奂的艺术语言。短短数个小时之间,大家徜徉在文化烟波里,与它结下了一段善缘,收获着无数感动和喜悦。”

“结下善缘”,是两位新华网记者对华夏冬至节雅集活动的评价。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预示阳气生发、万物苏醒。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逢此日,人人更换新衣、祭祀太岁,彼此互赠礼物,在一片祥和中迎来新的开始。在华夏,冬至节的活动已举办数届。

我后来得知,这里的教师、义工,甚至包括学生,90%以上都是修行人。“如果不是修行人,恐怕难以坚持”。这是其中一位老师予我的话。华夏的老师,人生故事皆丰厚,有些是学生家长,有些是华夏培育的学生,有些是举家迁徙而来,高学历者众多。

“深入中国文化后发现,很多困惑都被解答了……”这是校内一位西学博士的原话。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规律呢?

义工老师把他们自己整理的迈阿密影集拿出来给我看时,他内心的那份自豪感,展露无遗。

“在华夏,是怎么学英语的?”我问他。

“英语不会很早就让学生接触,一直到初中部才会有英文课。”而初中,在人整个的教育阶段,正是“少年养志”时期。

“在今年新开的蒙正班里,孩子们都已认识一千多个正体字了。”这样的识字量,很多成年人也难以企及。

易菁先生在她的文章里已经给出了解答:立身处世,德如无穷,学无止境,道之以德,以使其立身中正,德才兼备,堪当大用,以报效国家民族。这是顺着人的自然过程而确立教育的内容,提前是拔苗助长,拖后则扞格而难成。

这里“扞格”的意思是互相抵触,固执成见。如今,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抵触现象还是一直存在的。

茶艺课老师

华夏发展史,其中着蓝衣的为易菁

音乐

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告诉易菁先生:“易老师,我现在终于读懂了《千字文》。”

易菁说:“好啊!《千字文》读懂了,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懂了。”

北大博士生听了,很惊讶地看着易菁说:“不会吧!这是蒙学?”

“是的。你给我说一说什么叫‘律吕调阳’?”这一下就把这位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问住了。

带着同样的问题,我请教了华夏的一位老师。

相传黄帝时代,乐官伶伦在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用12根一头平、一头斜,长短不一且中空的竹管,内里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将其插入室内布幔遮蔽、风雨不侵的土壤里,待到一定的季候自然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据此借以确定声音的高低为六律六吕(第一律名为“黄钟”、第一吕名为“大吕”),同时以此确定一年24节气(节为阳、气为阴,其中第一节名为“立冬”、第一气名为“小雪”,古人以冬为岁首)的准确时间。

这些被称为律管、吕管的12根竹管既是世界上第一个定音器,又是中国特有的历法与四季气候、实际物候是否相配的校定器。节气时间的准确确定,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更好地符合客观规律。

“律吕调阳”见证了远古时代中华农耕文明的灿烂。 所以,才有“非圣人天子不作乐”一说。

“律吕为中国的标准音,就如西方的中央C+。”而“乐者,药也”,五音可疗疾。古代所说的奏响黄钟大吕,黄钟即为律本。

冬至日那天,阳出洞,出洞的元气,震动了竹管里的灰,发出了“阳”的声音。律吕调阳,除了“音律”的含义外,还有节气与实践的艺术,更可用来调节自身性情,疗愈疾病,合“道”的标准。而疾病正是由阴阳不调所致。

老师还说了一个故事。教室里放着一个佛家法器,叫“钵”,状似白玉。一次,一队美国人来参观学校,老师现场演绎了“钵”的敲击,并用磨钵棒发出震颤悠远的声音。美国人惊呆了,还有人当场哭了出来。他们自发排着队,一个又一个,虔诚无比地再次自行感受敲“钵”的音律。而老师并未告诉他们这个钵就是佛家法器。

敲钵时,“如对至尊”,至此“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谈到茶艺,老师说现在学生对茶具花巧的认识都是一套一套的,当把茶具摆在他们面前,让展示奉茶时,有人的手就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了。

“以茶弘道,自身不足以载道的话,是不能驾驭茶具的。”

“花巧不重要,自身的状态最重要。”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秋刀鱼之味》,记录了存在于上个世纪的日本女性传统

学生家长在华夏旁开的店

送孩子来华夏的家长

老师谈到她读博士时候的一个故事。当时一个同领域的美国专家到她在读的学校访问,老师负责接待。这位美国人告诉她,他想采集中国各大古寺的经音,并请她引领,赴湖北随州参观曾侯乙墓。老师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曾侯乙是谁,因为她是西学出生。她感慨,国外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有深刻感知的,他们比中国人更懂中国文化。

现在,每小时收费1000元的颂钵音乐治疗,正在沈阳流行,颇受白领追捧。其原理是敲击法器颂钵发出的共振可直达身体,让器官和血液与颂钵的共振同步,达到调节净化身心的作用。

书法

华夏蒙正班的书法课堂,从金文开始练习,然后才是篆书以及后来发展出的字体。教书法的老师不仅要教授成人的国学班,还要教儿童的蒙正班,工作量相当大,时间已不够用,所以不便接受我的采访。她说很抱歉。

我问能否去听一堂课,她答应了。

老师有1个18岁的助教,女孩子,也是出家人,于校内修行。

课堂一开始,老师让孩子们起立,一起背诵10分钟的七字诗。这些七字诗是华夏的自编教材,有朝代歌,父母情,龙的传人在中华,小羊跪乳以及大地母亲哭了。儿童的声音清脆而洪亮。

老师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会在课堂上谈到哪个孩子暑假期间打手机游戏了,谁谁又去哪里旅游了,并以此契机来教育孩子,即华夏所倡的“童蒙养正”,不做迎合孩子的教育。

华夏开设的书法课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出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蒙正班的小学生书金文,以心应手,随意作画,让他们在古文字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教全日制学生习书,则主学汉隶唐楷,在临摹古碑的过程中,深受汉风唐韵的润泽,长养其宽博浩然之正气。

书法带领学生遨游于古文字世界,让学生通过文字吮吸着祖先的智慧,感悟文字“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神圣内涵。在笔情墨趣中省身自律,专注深沉,从习字中研究历史,端正身心,生起民族自豪感,达至精神之升华。

习武、女红

在华夏,男生要习武术,女生习女红。以下摘录于《辰华汇》对习武的阐释:

“对于男生而言,少年之时正当养志,志为气之主,习武练拳可以培养男子威武阳刚之气,提肾水入脑髓,强健身体,显道扬义,长养浩然正气,成就一代可以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中华好儿郎。”

教育的规律

中国传统教育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这便是按照一个人的生长规律,伴随着成长过程,建立起的关于性命身心的教育内容。人是自然的一份子,当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教育也不例外。

【幼儿养性】

此阶段使其尽量保持先天太和一气,所谓天真无邪也。这个阶段应以仁爱、柔顺、祥和、宁静之心育之。教他去观察事物,领略自然,切不可提前强行灌东西。这个阶段就是玩,只是在玩中需要引导,切忌使其厌学。

【童蒙养正】

此时孩子精力旺盛,喜动烦躁,应以礼育之,分辨美丑善恶,以扶正气,以正其形。这一段是全人生美育的重要时候。

【少年养志】

需启发含养心志上提,引肾精入脑髓而增智慧。开心志,展未来,定方向,防止精气下行溢泄。此阶段附以历史观及爱国主义教育为最佳阶段,推孝于国,将肾气提升。

【成年养德】

在以上三养的基础上,进入成年,所谓德者五德也,仁、义、礼、智、信,五德与五行五脏一一相应。养德即养生,中国文化讲仁者寿,就是涵养五德可以长寿。此已进入终身教育,将个人命运,祸福夭寿,与自身的善恶行为紧密相连。

再摘录一篇初12-1班学生的习武心得:

“咏春虽不如少林拳那样大的架子,一个三角便将自身完全地锁住,这样的练习,也正是将我们自身去往内拉。每个人打的武术便是每个人自身的一个写照。一个心思繁琐的人,他所练所打的拳也是找不到中点的;一个做事轻佻的人,他所行的拳就是飘忽无根的。在今后的武术练习中,不再是为了练拳而练拳,那样的话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要怀着救济天下的心去练拳,那样才是丈夫。”

在华夏期间,我遇到一位来自温州的家长,他说平时做生意忙,第一次来华夏。而妻子为了女儿,全国各地跑了不少地方。“光是温州的传统文化学校就有20多家,相比之下,还是华夏最好。”

天行健,地势坤;男儿武,女儿红。女子学习女红,是在向大地母亲学习,效法其厚德载物,从而涵养自身坤德,塑造沉静端庄的性格。时下流行的“女汉子”,违背了性别本质特征。

有华夏学生感慨:“绣花时在拆的过程中发现,正面花绣得还算可以,但是反面简直就不能看。原来绣花和做人一样啊,单表面光鲜亮丽不行,太虚了。在女红课上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不光手巧了,还有心灵的安静与滋养。”

再说中国的汉字,汉字的起源是“天”,由天入地,离开了源头,所以后来才会说到“词不达意”、“难以用言语表达”、“苍白的语言”等。

我想起采访易菁先生时,她说我们“怎么说都是错”。“依法不依人,宜经不宜论,依德不依术”。对于圣人,“修他的德,便有他的道。”

回归教育,用易菁先生的话来做结尾:“当我们觉得我们目前的智慧,大过了五千年文明总和,总想抛弃它的时候,衰落就真正开始了。当然,我这种说法不代表复古派。强调复古者,一方面强行地把古代的东西塞到受教者的脑袋里,而现代派另一方面则一味摒弃历史的流传作用。除这两种以外,我们能不能客观地,基本不走样的把五千年的文明呈现出来,来为我们的孩子做一个理想的选择!”

教学楼里的千字文

学生女红作品

猜你喜欢
华夏老师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绽放,华夏之美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一场约架,变了华夏
华夏撷韵
华夏一绝 邦海刻瓷 华夏一绝 宫廷艺术 传承创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