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孩子“温柔地推开”

2015-11-24 07:12付小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文_付小平

将孩子“温柔地推开”

文_付小平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既是自己血脉的传承,也是家族希望的延续。毋庸置疑,我们都爱孩子,对孩子也抱有期望,希望孩子能够飞得比我们更高、过得比我们更好;我们愿意付出全部的心血,为孩子铺就一条更平坦、更宽阔的人生之路。但请父母记得,每一个人,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的生命旅程,必须靠自己独立行走,没有人能够代替和包办。父母永远都只能是引路人,引领孩子的成长,而非取代孩子的人生。孩子和我们一样,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开创自己的未来。

付小平: 教育学者,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男孩部落”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主要从事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训。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培养儿童自控力》等。

相信孩子可以做好

“女儿上大班了,还不会自己穿脱衣服。在家有我们帮忙,幼儿园有老师帮忙。主要是担心孩子穿不整齐,或者把衣服弄坏。以后上小学了,孩子怎么办啊?”

在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很多家长非常关注,但往往又不知所措的话题。正因为很多人担心小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情,甚至还会给大人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就把孩子的事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说到底,就是很多家长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总是怀疑孩子的成长动力,一直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于是,我们就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怪事:熟背唐诗、会读英语课文的小学新生,却连系鞋带这么一件最不起眼的小事都不会。

2012年9月3日,《半岛都市报》记者来到洮南路小学一年级一班,这个班里有35名刚刚迈入校园的孩子。为了解孩子们掌握的生活技能情况,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记者在这个班级进行了简单调查。调查发现,该班35个孩子中有21个孩子不会自己整理文具、28个孩子不会自己包书皮、20个孩子不会自己剥鸡蛋皮、26个孩子不会洗碗、24个孩子不会自己洗脚,只有几个孩子会看钟表时间。最令记者惊讶的是,班上35个孩子没有一个会系鞋带。

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原本应该在学龄前就已经熟练掌握。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们绝不能简单照搬某个理论或别人的经验,而是首先要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探索适合孩子的方式方法。但大多数家长却总喜欢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从吃穿住行,到玩什么、怎么玩,学什么、怎么学,很少没有家长的干涉甚至包办。

我曾经在饭桌上看到一位家长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大家一落座,她的话题,就一直在孩子身上打转:“宝贝,这个蔬菜,你要吃,你看你头发偏黄,就是蔬菜吃得少。”“宝贝,这个鱼你要多吃点,对你的学习成绩提高有帮助,你看你的数学老是拖后腿,你们班上那个第一名到底是怎么学的,你要多向别人请教。”“宝宝,这个油炸的东西你不能吃,你看你都上火了……”

给予孩子合理的自由,放一放,才能飞得远

我不知道,如果大人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我相信,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一定会觉得,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最好大人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旦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他就很难独立了。即使在生理上长大成人,他在心理上仍然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这就难免出现,孩子上了大学竟然还把日积月累的脏衣服寄回家,让大人帮忙洗等类似的极端案例。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而恰恰在于父母。因为我们很少给孩子成长的机会,没有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从而使他的独立性一点点丧失。

作为家长,首先,要允许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一旦具备独立思维,孩子的很多行为自然就会独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想比独立行为更为可贵、更为重要。但独立思维绝非短时间内就能形成,这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大人自身能否独立思考等方面密切相关。如果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蹲下来平等地跟孩子对话,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独立思维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形成。

其次,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确实应该无私地爱孩子,但是这种爱,绝不是大包大揽,更不是帮孩子做出每一个决定。

最后,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其实,孩子的很多事情,四、五岁的时候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比如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澡、吃饭、擦屁股、背书包等等。但是,很多家长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往往就包办孩子的一切,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做法,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他是有靠山的,一切都可以由家长来帮他搞定。长此以往,孩子怎能学会自立,又何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认为,孩子需要经历3个9年期才能成为健康、独立的成年人:第1个9年,孩子处于对父母完全的信任和依赖中,父母的责任是要对孩子完全承担起责任;第2个9年,孩子学会信任自己并日益独立起来,父母的责任是维持一种控制力,但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第3个9年,孩子变得独立自主,父母需要退到幕后,但仍然要为孩子提供支持。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并且,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会有所不同,家长承担的责任和放手的程度也都不同。

让孩子独立,从培养自尊开始

“我家孩子被老师认定为差生,这可怎么办啊?”“老师总说孩子不聪明,其他小朋友也经常看不起他,真烦啊!”家长类似这样的忧虑和抱怨,我们会经常听到,的确,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他自己也不会认可自己,长此以往,甚至会演变成人生的悲剧。媒体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孩子在遗书中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一个13岁的少女,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从遗言来看,她完全不认可自己,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价值,轻易就否定了自己。

爱孩子,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有朝一日,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而要想成为独立的人最需要具备的品质就是自尊。自尊,是每个人幸福的基础,当然也是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什么是自尊呢?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态度,是对自我的价值、重要性,成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

拥有高自尊的人,常常具有下面这些特质: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确认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弱点也能适当接纳;有很好的自主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够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有热情,敢去尝试,不怕犯错误,总能从错误中获得经验,从而更加肯定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寻找各种解决办法,也会坦然寻求别人的帮助;性格真实、坦然,不会扛着沉重的面子,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在与人交往中,也容易产生同理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自尊和快乐正相关,越是自尊高的人,越容易感到快乐和幸福。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首先就要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幸福。

与此相反,低自尊的人安全感差,依赖性强,他们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同,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别人的认同,就像“白雪公主”中的王后,总是把自己是否美丽归结于魔镜的评价。他们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自己,在生活环境中看到过多的负面因素,总觉得自己不行。他们也想做事,但总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总是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放弃。正因此,他们很少有自己的看法。嘴里总是挂着“某某说”,如“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也不敢坚持。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通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积极情感,更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或态度;他们内心里有极深的不安全感,为人处世会有过度的防御,或者可能会通过追求完美,以满足自己无意识的安全需求;他们很在乎面子,不敢真实面对自己。

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随身携带

然而,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一味地赏识和赞美孩子,就能让孩子培养出高自尊。所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们总能听到不分青红皂白的赞美,比如,“噢,你太棒了!”“你真厉害!”“你真行!”等夸赞之词。其实,长此以往,非但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会把孩子教育成自负、自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自尊,绝不是靠空洞的心理强化产生的。脱离了实际的、夸张的,甚至是虚假的赞美,就如同“捧杀”。不仅没有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反而让孩子错误认识和判断自己,逐渐变得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

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断奶”

“儿子快十岁了,成天还要我陪着才能入睡。有几次,我把他哄睡着就回自己房间睡觉,结果半夜他突然醒来大哭。我于心不忍,又陪他睡一起。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让他独自睡觉。”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剧照

他对自己装扮的“超人”很满意

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完全可以独睡,很多事情完全可以自理。但很多时候,由于孩子从小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就会对父母过于依赖。而到了孩子本该“断奶”的阶段,很多父母也舍不得孩子从自己身边分离。与其说是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倒不如说是父母自己不愿意让孩子“断奶”。陪着孩子睡,自己才能睡得香;喂孩子吃,自己才能安下心;围着孩子转,自己才能闲不住。

媒体曾经爆料过一个广受争议的故事:一个爱极了孩子的母亲,从儿子出生后就和孩子在一个床上睡觉。一睡就是十九年,直到儿子考上大学,而孩子的父亲则被撵到另一个房间里。

虽然这种极端的事例不多见,但现实生活中,不愿意放手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很多父母从小就为孩子包办一切的做法,从性质上跟这个事例无异。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父母:5岁,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父母都很乐意替孩子的人生做主。很多人还把这样做解释为“我太爱孩子了,舍不得让孩子受苦受累”“我都是为了孩子好”等,并说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很多选择,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大多数时候,都是父母的考虑。因为他们始终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希望能够永远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这些做法,基本上都会被父母冠以“爱孩子”的美名。

一个总是依附于父母的人,永远都无法学会独立面对社会,更无法自己独立生活,最终失去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过度的爱,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害。其实导致父母不愿对孩子放手的原因,既有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客观因素,更有很多人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心理因素。深入分析,其实就是很多父母自己不愿跟孩子一起“断奶”,希望通过孩子的依赖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通过对孩子的呵护来寻找成就感。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