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与时代焦虑

2015-11-24 07:12张艺芳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世界大战插播广播剧

文_张艺芳

科幻与时代焦虑

文_张艺芳

2015年,BBC制作的纪录片《科幻真史》上映,介绍了美国科幻的发展进程

1938年,演员奥森·威尔士以插播新闻的形式,播出《世界大战》广播剧,很多美国听众信以为真,随即引发恐慌

1938年,广播剧《世界大战》,又名《火星人入侵地球》准确捕捉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焦虑,听众们以为是真的,引起了很大恐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里经常以打断的方式插播新闻。以插播新闻的方式,新闻主持人奥逊·威尔斯播出:“一个巨大的燃烧物体——居然是一个陨星——降落在了新泽西州格罗弗斯米尔镇附近的农场里,距离州首府只有22公里。”并立刻直播卡尔·菲力浦斯带来的“现场报导”,背景混杂着燃烧的声音、警笛声,以及对目击者的一个采访……

《世界大战》正好抓住了当时听众的心态:战后,美国人民对于战争正义与否仍难评定;战争带来的不安全感;物理学、地球空间科学的发展。

1953年,在这个广播剧的基础上,当时最烧钱的大作——电影《世界大战》诞生,耗资两百万美元。“那些生物的外贸、行为,还有他们的射线枪,它有着在其他电影里从未看到的东西。”《怪形》导演约翰·卡朋特事后回忆。

“当我回首一百年的历史,我想是科幻小说,比其他形式更具明显的启示意义,同时,也显示了我们的顾虑,我们的梦想和噩梦。”导演这样说道。入侵题材的科幻小说,满足了人们对于外星是否存在文明的幻想。

几十年后,听到这个广播剧和看过这部电影的那批孩子长大了,一部分成了导演和演员。直到1996年,美国的第二部科幻电影《独立日》才问世。受《世界大战》中在外星人中植入生物病毒的启发,电影《独立日》中,外星入侵的难题最终通过植入计算机中病毒而解决。

而后,一大批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相继诞生,无外乎四个内容:时间旅行、太空、机器人和入侵。

西方科幻小说的缘起

“儒勒·凡尔纳,是“技术小说”的第一位天才作家。”亚当·罗伯茨在《科幻小说史》中这样写道,“科幻小说的原型为‘关于星际旅行的小说’。”

望着地上那具蜡像,警方也一筹莫展。范警官又到走廊查看了一番,最后来到走廊尽头,打开窗户,朝对面楼的工作室望去,忽然心中一动。

早在14世纪、15世纪,先进的航海技术已经让他们发现地球是一个曲面。从早期的航海旅行,到后来凡尔纳的空间旅行(地心之旅或者环游地球),再到时间旅行,以及后来硬科幻(技术故事)的诞生,机器人也为人知晓。

亚当·罗伯茨认为:“科幻小说的复苏与新教改革关系甚密。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科学探索的重心移向了新教国家,在这些国家里与圣经启示相左的异端思考可以拥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1600年,布鲁诺因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宇宙无限说”,违背了教会的教条,被处以火刑。“如果宇宙中有许多世界,那里也有其他生灵栖居,那么这就否定了基督受难的独一无二性,同时也贬低了基督教自身的价值。”William Empson在《文艺复兴文学》中智慧地讨论。

在一直信仰“上帝创造人类”的国家中,怀疑自身的信仰多少让人沮丧,更难以缕清的是:未来,人类与其创造的人工智能两种文明会有融合吗?人类会不会被外星文明所消灭?正如电影《人工智能》的结局。

而今,仰望星空,已经难能发出《2001:太空漫游》里的惊叹,“上帝啊!满天都是星星。”人类生存的危机,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加深,科学家们急于寻找出适合生存的其他星球。

这些疑问和问题,正是人们在当前科学发达时代的焦虑。

《前目的地》

导演:迈克尔·斯派瑞/澳大利亚/2015年上映

这部《 Predestination》无疑是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哲学问题进行了科幻性的诠释。简单来说,全片穿梭时空完成任务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这就是一句话剧透)。复杂来说,全片各种时间线相互交叉,同一个人物以不同年龄、不同资历、不同身份甚至不同性别出现在一个时间线里。平常人,看不到未来,只能摸索着前行,做错了就反省昨天的自己;时间跳跃者玩的要高端好多,看得到未来,进而引导昨天的自己。

《机器人大爷》

导演:矢口史靖/日本/2012年上映

老人和机器人合一的想法带有强烈的隐喻。电影中的老爷子住在旧平房,电器只有电话和电视,娱乐就是读报、晒太阳、打瞌睡,这种不上网、不用手机的前工业时代旧人类在日本已经快要绝迹了,在这个时代,他们算得上是“原始人”。机器人则是整个工业时代的最终幻想,我们对机器人的一般想象也几乎都是人类的反面——力大无穷,刀枪不入,不知疲倦,始终如一。 老人为机器人服务,而机器人也是老人的专属玩具。这个玩具让他又一次有了“我很重要”的存在感,这使他愉快幸福。最绝妙的是:机器里面有个人!

《伊娃》

导演:凯克·麦罗/西班牙/2011年上映

在科幻小说或讨论机器人中,一个争议点就是当科学很发达的时候,制造出的机器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而有自由意志,就会被判定为人。看懂这部电影,有必要了解“机器人三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袖手旁观)使人类受到伤害;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三、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猜你喜欢
世界大战插播广播剧
音频信号插播、错播和停播自动报警系统项目建设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擂”耳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论决策与世界大战的起源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TS数字流流动字幕插播系统的应用
现代科技创新的政治动力与政治负赘
世界大战与西方近代战争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