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2015-11-27 08:52徐文强夏静静
商业经济 2015年9期
关键词:探索与思考

徐文强 夏静静

[摘 要] 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朐县农村地处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近年来,出现了农村社区“空壳化”现象,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增多,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普及和思想引导的任务繁重,山区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临朐县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引入市场服务机制,推动资源力量下沉社区,突出健康文化引导,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推动实现了发展与稳定、服务与管理的基层融合。

[关键词] 临朐县;山区农村;治理创新;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一、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指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是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农村工作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农村社会治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快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二、山区农村社会治理新特点与新挑战

临朐县农村人口数量多、比重大,大量自然村特别是山区自然村受历史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处于自然分布状态,“山高沟深、居住分散”分布特点短期难以改变,这给开展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带来了考验。基层党委政府工作重心往往集中于经济发展,干部下不去、不愿下,甚至存在“交通发达了干群距离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群沟通却难了”的现象。近几年农村社区建设加快,但在村级事务管理方面,各村还是各管各事,出现了农村社区“空壳化”现象。在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常住人口主体,情感缺失、生活困难,如何为他们提供及时温馨的个性化服务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考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基层服务面拓展了、任务重了,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国家惠农政策增多,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和思想引导的任务繁重,如何保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不走样的“直通车”式的送到千家万户群众手中、如何有效组织和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积极性,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三、临朐县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临朐县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引入市场服务机制,推动资源力量下沉社区,实施干部与群众的“面对面、心贴心、一对一”的服务,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推动实现了发展与稳定、服务与管理的基层融合。

(一)引入市场服务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转变

1.依托服务,让民情员“动起来”、干群信任度“升起来”。推行基层网格化管理对健全治安防范体系,提升基层综治工作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网格员大多由村干部担任,因其工资不高,工作之余还要考虑个人家庭生活和经济收入,工作积极性往往不高,进而使网格管理流于形式,出现神经末梢“失灵”,很难发挥实际作用。该县按照地域相邻、交通便利、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每个社区建立一个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并以自然村为依托将社区划分为3—6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设立1名民情员。为充分调动民情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真正“动起来”帮助党委政府出谋划策,镇街选择信誉度高、资金实力强、服务功能广的业务部门、企业入驻各农村社区,设立为民便民代办点,并将邮政、电信、医疗、保险、票务、缴费、物资购销、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经营、社区银行等业务以“团购”的形式搬进社区,让社区焕发生机活力;由民情员担任代办员,做到业务运作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同时,按市场化原则,将业务利润适当让利给民情员,既让群众少跑腿、少花钱,还解决了报酬问题,调动了网格民情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抽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网格管理中,变“坐等派活”为“主动找活”,积极协助党委政府主动开展工作,为群众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同时,通过引入社会服务机制,村干部与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增多,相互之间的信任增强,和谐融洽的关系也为基层社会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2.建立机制,让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成信息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人民群众自觉成为党委、政府的“耳朵”和“眼睛”,这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枫桥经验”的精髓所在。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创立和推广“一案一补一号通”机制,即各镇(街、园、区)设立民情公开电话,全天侯24小时开机,随时随地接收民情信息,为广大群众提供民生服务。该做法将社会治理的关口前移到田间地头,有效避免出现“真空”和“盲区”,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村干部管理模式,发挥了群众社会主体作用,夯实了基层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推动综治资源下沉,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从条块分割向条块融合转变

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进门送服务,推动政府资源下移、干部力量下沉,把社区打造成为农村基层稳定的“桥头堡”。

1.下放政府服务职能。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9大项服务事项整合纳入社区代办范围,为群众提供宅基地使用证、工商营业执照、准生证、独生子女证等证件代办服务,党团组织关系接转介绍信、计划生育证明、新生儿落户证明等证明代开服务,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等费用代缴服务,养老金、医疗报销款、粮食直补款等代领服务和提供务工信息、就业介绍等服务。对办理身份证、准生证、残疾人证等当事人必须到场办理的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良种补贴申领、新农保发放、低保户申报、林木采伐申请、计划生育证明、加盖公章等无须当事人现场办理的事项,由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集中受理,让群众省心省力。

2.创新服务运行机制。一是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大部分镇级干部下沉到社区,每天至少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集中办公3小时;村干部每天到社区轮流坐班,原则上不少于6小时。对能够在社区当场办理的,一律在社区办理;不能在社区办理的,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镇村干部为民“跑腿”代办。一次性发放印有代办人姓名、联系方式和服务事项的“一卡通”10万张,方便群众联络。二是变“群众跑”为“数据跑”。随着镇域规模的扩大,个别村庄离镇级中心的距离远了很多。临朐县在利用好四级综治维稳体系(县级综治维稳中心、镇街综治维稳中心、社区综治工作站和村综治工作室)解决群众诉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通过在社区搭建视频接谈系统,与县e维稳中心一键对接、专线互联,由县社会矛盾受理调处指挥中心安排专人,全天候视频接谈,架起了县、镇、社区三级视频接谈网络,群众足不出社区就能与有关部门领导“面对面”互动,降低了诉求解决成本,提高了群众满意率。三是开设法律服务“门诊”。临朐县依托“一村一警一律师”全覆盖工程,在各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设立“法律咨询”窗口,提供日常性法律服务。从全县遴选50名资深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组成法律服务专家团,对群众提出的重大法律困惑进行“一对一”解答,为重大复杂纠纷挂上“专家号”,提升了法律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寻找新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立与驻潍高校法学院实践活动衔接机制,吸引法学院师生在临朐开展法律服务实践活动,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宣传;加强普法内容衔接,提高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突出健康文化引导,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从文化缺位向文化塑形转变

临朐县立足“小戏之乡”、“书画之乡“全国文化模范县”优势,根据山区农村实际,在各镇(街、园、区)开通文化大喇叭、设立“红色文化墙”、建立文艺宣传队,把群众从闭塞的小圈子“拉出来”,吸引群众在社区广场“聚起来”培养“崇尚科学、健康生活”的生活理念。打造书香社区,开设社区书屋,满足群众阅读需求。深入开展“五美村庄、五好家庭”创建活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索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翻转课堂与中职英语教学深度融合实践与思考
论当前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浅谈烟草行业基层党组织融入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对国有企业公开竞聘管理人员的思考
初中物理情感目标教学初探
医学院校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