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TA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

2015-11-27 14:14王清星
商业经济 2015年9期

王清星

[摘 要] 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助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而人民币结算总规模却不大,收付不平衡问题显现。在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中,大部分地区依旧使用美元结算。产业结构的局限,人民币远离金融市场,人们对优势货币的依赖,境外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都对CAFTA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造成影响。对此,应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金融服务,推进贸易商品结构升级,增强与CAFTA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

[关键词] CAFTA框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de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boosts the RMB settlement for cross-border trades. The scope of pilot RMB settlement is widening, but the total settlement scale is small and the cash is not balanced. In most trade area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the US dollar is still the settlement currency. Factors such as an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triction, RMB's absence in financial markets, people's dependence on advantageous money, the violent fluctuation of the offshore RMB exchange rate, and incomplete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all affect the RMB settlement in the CAFTA region. China should keep carrying forward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 for RMB, improve the financial service for cross-border RMB settlement, stimulate the upgrade of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enhance political mutual trust between member countries in CAFTA.

Key words: CAFTA framework, cross-border trade, RMB settlement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iaFreeArea,简称CAFTA)的建成和发展,推动了商品、服务和投资的自由化,进而加速货币的自由兑换的进程。在人民币向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顺应新形势,在自贸区内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倍受关注。2013年11月颁布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将“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作为该金改区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2015年7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便利化水平,扩大结算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及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探究,对于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及理论价值。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不但直接影响进出口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交易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诸多问题,而且事关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以及主要物资的定价话语权。有关人民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与人民币回流问题、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的制约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人民币境外流通与回流的分析。石建勋等(2012)在通过对传统的货币需求缺口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人民币境外持有规模进行了估算,研究认为,从总体上看,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呈逐年递增态势。胡威、王聪(2012)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张远军(2011)以中俄间人民币跨境流通为例,认为人民币回流的渠道主要包括:入境旅游、探亲消费支付;边境贸易支付回流;俄方购买资产或直接投资;通过银行体系回流及走私等。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障碍有: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跨境流通的人民币缺乏金融投资的场所。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1)认为,境外人民币回流主要包括贸易结算渠道、跨境投融资渠道、债券投资渠道等。韩璇(2014)认为,目前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的渠道很少、规模也小,人民币回流机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境外使用人民币的需求,最终还会制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的研究,巴曙松(2003)认为,在边境贸易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人民币的计价支付结算功能,逐步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姜波克等(2005)认为,跨境人民币结算为今后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海红、余永定(2010)认为,交易支付媒介是一国货币走出去的最初阶段,一国国际贸易对其货币区域化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姚小义(2013)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系列的影响,主要包括:更好地发挥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结算货币的作用、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增加、增加人民币境外债券的发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业务的发展、人民币外汇交易的增加等等。霍伟东、杨碧琴(2013)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增强人民币在东盟的影响力和接受度,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条件endprint

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约因素研究,曹勇(2007)认为,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制约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发展。闫屹等(201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汇率机制不完善,出口产品竞争力较低,经济增速放缓,清算方式不便且成本高,出口退税操作困难,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管理与监测系统不完善,人民币投资渠道匮乏等。莫淑(2015)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受国际贸易总规模、人民币可结算程度、人民币结算比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上述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对于研究人民币境外流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约因素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为视角来专题研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尝试,以期为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作进一步交流与探讨。

二、CAFTA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实考察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基于全国的视角

2009年7月6日,首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等5个城市,所涉及的试点企业共365家;2010年6月22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包括北京、广西、云南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迅速增长,结算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货物贸易结算所占的比重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不断推进,这一比例呈现不断缩小趋势,而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占比逐步上升。但总体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规模仍然偏少,所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当然,从增长的态势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42.6%,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结算金额的比重接近20%;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6565亿元,同比增长31.3%。全年经常项目人民币实收2.73万亿元,实付3.83万亿元,净流出1.1万亿元,收付比为1:1.4(如图2)。

以上数据表明,当前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收付不平衡问题,即主要表现为:进口时支付的人民币多于出口时实收的人民币。收付比失衡的现象主要源于人民币进出口贸易结算量的不平衡,由于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比重明显高于其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这说明进出口贸易人民币处于净流出的状态,这将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超过12万亿元,而2013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交易额高达4.63万亿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前4年快速增长,2013年是2009年试点第1年的近10倍。但相比中国当前的经济规模,人民币结算比例还很低,2013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约12%,而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的市场比重还不足2%。

(二)CAFTA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分析

2002年11月,随着《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底,《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文件的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表1显示,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额达547.6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31.60%;2005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额高达1303.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3.13%;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额高达2927.7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37.45%。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相应带动的是资金往来的迅速增长,也为扩大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创造良好的条件。

1990-2014年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状况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陈万灵、吴喜龄,2014: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与治理[M],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等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从与东盟主要贸易国别来看,2013年,中国在东盟十国中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它们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占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额比重分别为23.9%、17.1%、16.1%、15.5%和14.7%。国家商务部网站资料还显示,2014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958.5亿美元,增长4.1%,新加坡贸易顺差71.0亿美元,增长51.8%;马来西亚对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为635.3亿美元,下降1.4%,马方逆差71.3亿美元,增长1.4倍;泰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633.6亿美元,下降1.7%,泰方贸易逆差137.1亿美元,增长27%;印尼对中国双边货物贸易额为482.3亿美元,下降8.7%,印尼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130.1亿美元,增长79.6%。CAFTA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偏低,这一点与全国情况相似,而其中大多数的交易仍然使用美元结算。央行统计资料显示,2104年1-8月,中国与东盟十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约占全部结算量的13%。

三、CAFTA区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随着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总量增长很快,人民币在CAFTA区域内的影响不断增强,但人民币结算占整个贸易结算金额的比例偏低、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收付不平衡问题、人民币回流渠道受限、境外人民币投资和运作渠道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一)产业结构的制约endprint

从中国对东盟贸易产业结构看,中国对东盟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塑料橡胶及制品、化工产品和矿产品、矿物燃料、机械设备、动植物油等,中方对上述的多数商品具有刚性需求,替代弹性小,客观上形成了外方的卖方市场;而中国出口东盟国家的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和纺织品及原料、塑料橡胶、机械设备、钢材及制品、运输设备、无机化学品、新鲜蔬菜、船舶、鞋类制品和纸制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由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他们的产品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也具有较大的替代性。与此同时,由于单位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中国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正引起一些生产商品如鞋类制品向越南等低成本国转移。这些都使得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时,在货币计价结算选择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很多时候中方只能被动选择以美元等货币进行结算。

(二)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制约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民币外流增加,这在客观上要求为境外人民币投资提供便利,以使持有者资产增值,但受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制约,使用人民币对国内进行投资渠道还比较有限。当前人民币在东盟国家又缺乏有效的投资和运作渠道,大部分东盟国家还没有开展人民币存款和兑换业务,企业和个人持有的人民币收益难以实现,这制约了东盟国家企业与民众使用和储藏人民币的空间。

(三)优势货币的路径依赖

非居民的优势货币习惯及对人民币认可程度不高。由于货币具有“历史惯性”,当一种货币一旦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之后,交易习惯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存在会给新兴的货币取代原有的结算货币增加很大的困难,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东盟国家居民对美元的优势货币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此外,与美元等世界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的清算系统、交易网络等还不完善、交易市场、离岸市场、清算市场等也都较为缺乏等,这也构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巨大障碍。

(四)境外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

汇率稳定与否,是贸易企业在计价货币选择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必将恶化贸易环境,即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商愿意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而进口商则不愿意采用人民币计价。反之亦然。

(五)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安全、畅通及快捷的清算系统是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前提与基础。目前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局限于几种能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之间,并通过这几种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和清算,同时,人民币的支付系统规模容量有限,清算体制也不完善,严重影响人民币跨境资金结算的效率。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在境外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

四、扩大CAFTA框架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只有保持币值与汇率的稳定,才能增强东盟国家使用人民币代替美元结算的意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汇率协调机制,在推出人民币对新加坡元等货币直接交易的基础上,探索引入做市商和中间报价机制,并在中间价基础上实行浮动汇率,扩大对CAFTA其他成员国货币直接交易,形成不经美元套算的直接汇率,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二)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

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丰富人民币的投资产品。一是加快境外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开展;二是增加人民币固定收益产品的种类与市场规模,探索拓展境外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三是加快境外人民币其它投资配套产品的开发,发展境外人民币资金拆借业务,积极拓展东盟地区离岸人民币股票市场。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应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主要包括: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允许非居民在境内发行除衍生品外的金融产品;修订外汇管理条例,建立有效的事后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便利性。

(三)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金融服务

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有利于推动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应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CIPS),加快中国与东盟之间区域性支付清算系统,为境内外机构提供更高效、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环境。创造条件,促进东盟各国商业银行尽快地为CAFTA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建立双方账户人民币结算关系。

(四)推进贸易商品结构升级

由于贸易水平是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重要因素,在CAFTA框架内若中国对东盟的产品竞争力较强,则有利于增强我国进出口商选择结算货币的主动权,从而提高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重。这方面应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五)增强与CAFTA成员国之间政治互信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盟一些国家对崛起的中国心存戒备,与菲律宾、越南等国尚存领土争端,这些都导致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合作长期存有提防之意。这显然不利于推进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为此,应深化政府间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多边与双边政治合作机制,探索更利于双方增信释疑、加深理解、相互支持的交往方式,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

[参 考 文 献]

[1]石建勋,等.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的估算[J].广州大学学报,2012(1)

[2]胡威,王聪.境外人民币需求的估算[J].武汉金融,2012(2)

[3]张远军.中俄间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6)

[4]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构建顺畅可控的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J].上海金融,2011(8)

[5]韩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4

[6]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8)

[7]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8]霍伟东,杨碧琴.自由贸易区战略助推人民币区域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3(2)

[9]闫屹,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国际金融,2013(12)

[10]王晓峰.中国东盟博览会:让人民币国际化“梦想”照进现实[N].中国贸易报,2014-09-11

[11]李剑文.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范围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探析[J].经济济问题探讨,2011(3)

[12]李保林.边境贸易及人民币跨境结算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1)

[13]中国人民银行[Z].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

[14]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

[15]刘主光.2010:推进人民币在CAFTA框架内的跨境结算和区域化进程[J].中州学刊,2010(3)

[16]杨琦,张峻,郭树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