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设计

2015-11-28 07:58刘静
课外语文·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法教材目标

【摘要】《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两篇小说不同,本文既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又是体现作者契诃夫幽默讽刺风格的一篇范例。作为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在一些问题上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本课的鉴赏不能仅停留在对已知知识的回顾上,而应让学生从中获取一些鉴赏小说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说课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目标;教法;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和过程等方面阐释笔者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两篇小说不同,本文既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又是体现作者契诃夫幽默讽刺风格的一篇范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两个小说单元,分别为必修三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在小说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要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同时分析情节是怎样展开的,通过语言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高二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初步掌握了对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理解与分析,这为我们在这一课进一步深入探讨小说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作为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在一些问题上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本课的鉴赏不能仅停留在对已知知识的回顾上,而应让学生从中获取一些鉴赏小说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文特点及高二学生的学情特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①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文中别里科夫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②通过师生互动,比较教材与原文内容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③体会本课的讽刺语言,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理解小说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基于以上原因,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为: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 义;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和根源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设计。

我在具体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会注意利用小说的线 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展开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考虑传统小说教学往往局限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我对传统的教学做了一点“更新”和“升级”,适度引进了与小说密切相关的叙事学理论。同时,我会结合“问题探究法”、“紧贴文本”教学法和“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2.学法指导。

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指导下,提倡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下面,我着重谈一谈本文的教学策略及大概实施过程

三、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学生通过工具书查找作者相关信息。在学生整理本课的情节结构后,将原文用ppt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比阅读。第二课时,阅读鉴赏,交流总结,主要从“导入新课——速读课文——研读课文——对比阅读——作业布置”五个环节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我们可以说别里科夫是一个没有晴天的男人”导入课文,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看文中的两幅插图,揭“套子”,欣赏漫画式的夸张,初步感知幽默讽刺的艺术,这一环节主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速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我会提出几个小问题,用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①别里科夫到底有哪些“套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小说为什么以“装在套子里的人”命名?既然课文在写别里科夫,那我们可以换成“别里科夫传”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从文本筛选信息,会找出别里科夫身上各种有形无形的套子,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学生很容易找到别里科夫的口头语“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从而可以分析出别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古板顽固的人。当然,也许学生会有只找出来,却没有归纳整合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再设置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把“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鹿皮套子里”这些有形的套子和思想、语言、职业上无形的套子区分开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对于第二个问题,虽然学生可以探究出别里科夫套己套人的形象,但却不能深入探讨这种根源,教师可以从时代背景上引导学生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去束缚别人呢?他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强大的帮手呢?从这方面引导学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标题,“套子”除了生动形象的作用外,还在于套子与整个沙皇专制紧密相关,这个人不单单指别里科夫一个人,而是指受制于沙皇专制制度下的千千万万个人。所以学生就不会简单认同把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

(三)研读课文,继续探究

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紧贴文本,继续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同样,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师生共同探讨。比如:

①文章中有大部分对话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读,品味语言,学生通过体验,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对不同的人物感知上,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学生会通过对比,会感受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②对于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给他安排恋爱的情节呢?因为这一情节在文章中是很戏剧化的,可以顺势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别里科夫没有死,你觉得这段婚姻能够成功吗?

③探究别里科夫死的原因:对他的死,大家有什么反应?别里科夫已经死了,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呢?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有必要写出来吗?因为别里科夫的死源于一场病,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别里科夫的病症、病因、病原和病害。这样分析,学生更能准确把握别里科夫死亡的深刻原因。

(四)对比阅读,拓宽思维

考虑这篇课文是节选的,我会根据课文注释①和注释②,将运用“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和相关叙事学方法设计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整个故事情节,把握情节之间的联系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会简单归结于沙皇专制统治,这就冲淡了小说批判人性的卑劣。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在特定情绪氛围中呈现出来的特定形象”。在第一堂课预习中,学生知道了教材集中删除了原文的开头、结尾以及华连卡的出场等情节。因此,我们可以还原开头特定的背景介绍及原文结尾伊凡尼奇联想到“身边套子”展开的抒情语句和呼唤自由的语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中“套子”的深刻含义。

同时,我也会适当引入相关叙事学理论,拓展学生思维。通过提示学生看课文注释②,知道这篇小说是借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尼奇的谈话来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做了删节,但保留了谈话的大部分内容。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谁在讲述这个故事?别里科夫的故事是作者直接陈述的吗?学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接着我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借布尔金之口来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呢?让布尔金去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他提供的信息可靠吗?他口中的别里科夫形象有没有可能被歪曲呢?他又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呢?这几个问题,冲击着学生以往的惯常思维,他们会更加好奇,但却一时无法回答,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叙述者”“叙述视角”等概念,明确作者在文章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布尔金之口,这样可以让作者的观点更加隐蔽。叙事学的引用,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分析小说的解读视角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五)作业布置,迁移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套子”呢?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是都该摈弃呢?这就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套子”。对于落后的反对套子应当摒弃,对于合理的约束应该保留。最后布置作业:如果略去文章中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你哪些启示呢?试写300字左右的课后感受。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别里科夫这类人不仅活在19世纪里,还有可能活在我们21世纪乃至更远的时代。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各类“套子”,比如“虚弱”“骄傲”“自私”等等。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本着突出重难点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灵活板书。

五、教学预测

课堂上,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也不是,好的课堂应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互动下共同进行文笔探索、文本研习而达成的一个热闹开放的课堂。我想按照上面这种教学过程,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另外,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也能很好的达成。只是在与原著的比较阅读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钻牛角尖,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品味文学语言的精妙之处。本堂课适度引入了叙事学理论,学生对一种新的理论接受能力还不强,仅通过本课文的习得学生并不能够自能读书,正所谓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在课外,不断进行训练,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习重点应放在本课的研习上,切忌让叙事理论成为喧宾夺主的工具。

作者简介:刘静,女,1992年生,湖南常德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课程研究。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教法教材目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