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背景下建水铁所村彝族妇女舞狮发展缘由探析

2015-11-29 13:28邹宝明张程程张桂芳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9期
关键词:舞狮彝族民俗

邹宝明 张程程 张桂芳

(1.云南师范大学附属蒙自中学;2.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云南蒙自 661199)

1 铁所村彝族妇女舞狮活动的开展情况

1.1 历史沿革

据文献记载,中国本土不产狮子,舞狮的解释有人说是西域贡狮演化而来的,其实它是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可以说它是在自然属性的动物基础上经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物,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宗教崇拜。[1]舞狮活动在全国各地各民族中乃至世界上均有开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狮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中具有避邪、镇煞、防火、制风的文化寓意。在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活动中以不同表现形式、外观形态、文化寓境出现,在中原多民族的历史迁徙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步形成了以狮子为原型的形态与形式各异的狮子戏、狮子舞等民间民俗体育活动。

据相关文献记载,云南省建水县彝族舞狮活动由明代南京顺天府和陕西凤阳府的外调军屯戍边军民带入,并以当地土著居民文化融合,逐步演进为现在的彝族族妇女舞狮活动,且多在祭祀、民俗民间庆典等活动中出现。从明清至建国初期的舞狮活动都带有浓郁的宗教祭祀色彩,且是男子的专属,妇女不能参与其中,在文革时期中断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在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形式下,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人通过大胆创新,在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以男子舞狮为原型,整合彝族民俗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等,结合女性运动特征开展起妇女舞狮活动。在现代民族庆典的语境下,铁锁村舞龙活动的原始宗教仪式被逐步淡化,现代村落中的铁锁村彝族妇女舞狮活动更多的是喜庆丰收、民族狂欢,各民族大团结的文化寓意,是当地彝族民族情感的宣泄,是力与美的展示。

1.2 铁所村彝族妇女舞狮活动的开展现状

近几年来,以铁所村为代表地域,妇女舞狮开展红火,每逢民俗节庆、民间活动,附近村落与铁所村都有开展妇女舞狮并相互交流。铁所村在一年中有两次隆重的妇女舞狮表演活动,分别是农历二月二与农历六月二十四。二月二俗称“龙抬头”,“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在当地是一个具有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村里会组织男子舞龙队与妇女舞狮队一同表演,其中还会穿插蚌壳灯表演。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火把节,在这一天必定举行妇女舞狮表演,并且六月二十四的狮子叫法上与二月二龙抬头的叫法不同,火把节的狮子叫做“火狮”龙抬头的叫做“瑞狮”。舞狮也是当地彝族丧葬上的一个传统,在丧葬中舞狮代表着对死者的敬意和诸邪回避的寓意。

体育的娱乐性包括自娱性和娱他性,使运动者和观赏者都能通过体育运动来娱乐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2]在农闲时节舞狮队的妇女们也会自发的组织舞狮活动,用于娱乐和交流。1981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民委指出的“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与近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和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铁所村的彝族妇女舞狮等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1.3 铁所村彝族妇女舞狮活动的表现形式

舞狮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根植于传统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中。无论是舞狮的器材制作、表现形式,还是运作编排、表演手法都无不带有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气息,许多神州流传的典故、神话、传说都是它的素材,可谓理深意丰,它反映了人们对除暴安良、驱邪镇灾、吉祥瑞意的敬意和渴望。[4]铁所村的舞狮活动最早开始于明代,表现形式风格近似中原北方的舞狮,在近四百年的演变融合过程中,融入了当地彝族的民俗习惯以及对狮的理解以认识,还有建水当地儒家浑厚的文化底蕴。在现在铁所村的舞狮活动中狮子的数量都为奇数,但是最多不超过九头狮子,这体现了古代以九为尊的,以奇数为阳的思想。另外在舞狮活动中传统乐器,大鼓、锣、钹也是必不可少的。后来创新发展了妇女舞狮,舞狮者大多为村里35岁左右的年轻妇女,在动作表现形式上多舞姿文静。动作多表达的狮子的生活形态,如:滚翻、挠痒、跳跃、甩头、摆尾等,反映狮子的生活习性,也有一部分动作是拟人化的,如:睡、喜、怒、乐等形态。舞狮的场合不固定,在传统节日里舞狮的队伍都是走街串巷后,再进村里的广场或开阔区域统一表演;丧葬时在农家麦场,送葬途中开道;农闲时的地里田间都是舞狮的场所。其中表演的地点、场合不同,舞狮的内容也有区别,民俗节庆中的舞狮以狮子的表情动作、拟人动作为主;丧葬中的动作相比节庆时的要粗犷一些,动作幅度较大,意在驱邪避魔、送行开道;农闲舞狮动作较为随性,经常有感而发的创编出一些以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作,多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农闲时在田间地里的广泛开展方式也是当地舞狮活动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

2 铁所村妇女舞狮活动的社会文化动因

2.1 自然环境的因素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地方就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铁所村地处建水县甸尾乡以石屏县的交界处,距离建水县城有40km,距离石屏县城60km。铁所村坐落在一座矮丘上地势偏高,当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因地势较高,常年大风天较多。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890~1040mm,无霜期296天左右,森林覆盖率44%。铁所村总体条件尚可,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脱毒洋芋、小米辣等。从中可以看出铁所村的核心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中,多依靠天种地,逢自然灾害少、雨水充足的年份自然是大丰收,然而每当遭受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民的日常生活就难以维系。舞狮的传入及其避邪、镇煞、防火、制风的文化寓意,与当地彝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安康的民族心理诉求是锲合的。

2.2 民风民俗

铁所村所在的甸尾乡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9个世居民族,铁所村主要世居民族为汉族、彝族。整个铁所村公所由老金山、小寨子、庙湾、石门坎、李家头五个小村寨组成,其中彝族主要居住在小寨子,其余四寨多是汉族。由于世代混居通婚,在共同的文化“场域”中,致使妇女舞狮成为当地人逢年过节都要表演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以“春节”“二月二龙抬头”“火把节”最显热闹。铁锁村在各个节日中妇女舞狮所要表达的意境也有所不同,春节舞狮体现的是“闹”,表现形式夸张,主要起到娱乐乡民的作用,同时也有着辟邪的文化功能。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妇女舞狮活动有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族心理和诉求就是趋吉避凶,这些都与中华舞狮的传统理念大致相同。

“古代的风俗中狮子能驱邪避鬼,因而被祀为神兽以克恶魔,因此宫庙、栏杆、桥头等地方都安置有各式各样的石狮,作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5]彝族本身就对力量和勇敢的元素都有着原始的崇拜,就这样舞狮理所当然地被当地彝族吸纳进了火把节中,融合了彝族原始的火崇拜,在当地彝族火把节中的狮子则称为“火狮”。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丧葬中的祭祀从以前是表达先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祈福,发展到现在主要表现在对来年的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寄托。

2.3 民间组织的支撑

铁所村彝族妇女舞狮,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主要由当时村落宗族带头组织,活动中的宗教气氛较为浓郁,舞狮的经费由宗族中每家每户共同支付。这种形式一直到文革“破四旧”时被叫停,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乡村民族文化政策的支持与指引,铁锁村彝族舞狮活动得以逐步复苏。如今铁锁村彝族舞狮活动仍在开展,活动的组织开展多由文化站和村公所牵头。各家各户也会自发出钱出力,逢当地大的民俗节庆,村公所和乡文化站会调拨一定的活动经费,由政府牵头、村落组织、村民积极参与的形式展开活动。

3 铁所村彝族妇女舞狮活动传承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

3.1 缺乏“走出去”的意识,外界缺少关注致使这一项传统活动的推广不足

铁所村妇女舞狮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狭小闭塞的地域坏境中开展,致使外界对其认识较少。平日间都是在本乡本村表演,当地民众也只是把妇女舞狮活动当做一种娱乐活动或者说游戏,对妇女舞狮的社会推广与文化价值欠缺思考。

3.2 由于交通等条件的影响导致文化环境闭塞

铁所村地处建水县甸尾乡以石屏县的交界处,距离建水县城有40km,距离石屏县城60km。地处两县交界的山区,有一条柏油公路通往建水县城,还有一条塘石路通往石屏县龙朋镇,这就限制了铁所村村民与外界能有更多接触的先天条件。而铁所村是一个依靠农业为经济支柱的村寨,村民们考虑的最多的也是怎样才能有好收成,对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关注不够。

3.3 遭受现代体育文化以及生活理念的冲击造成该活动文化传承因子的缺失

在当代体育文化盛行的今天,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上了篮球等现代体育活动,对传统舞狮热情不高。还有就是棋牌赌博等低俗活动渗入,致使村民文化传承意识不高,缺少有文化、有能力的本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

3.4 缺乏正规严密的组织与训练造成组织制度的散漫

由于铁所村经济组成成分的原因,村民平时都忙于耕种,对于妇女舞狮的训练不够系统,致使整个舞狮活动在编排、表演、艺术表现上还缺乏新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妇女舞狮活动的发展。

3.5 政策支持不足

一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和政策支持,而铁所村所在的甸尾乡地处偏僻,当地政府财政收入不高,没有给予妇女舞狮活动充裕的经费,只在固定的表演节日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不能充分满足民族文化发展的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铁锁村舞狮活动由来已久,由于当地彝汉混居,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体现在舞狮活动中。铁锁村彝族妇女舞狮活动是改革开放后通过对该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而形成的村落民俗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在现代体育文化与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使这项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失去了她应有的活力,逐步边缘化。

4.2 建议

4.2.1 当地舞狮活动要“走出去”

当地彝族妇女舞狮除了在当地节日庆典上开展,还需多参加外界各类文体交流活动,利用现代新媒体的宣传与推介作用让更多的人关注,同时推进民族文化村的建设,扩大影响力。

4.2.2 加强对村民宣传传统体育传承与开展的必要性

通过开设民族文化传承班,以村落社区的形式展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加强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该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

4.2.3 加强组织和创新,强化舞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为更好的促进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在不失文化本身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和宣传,活跃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能力的新一代文化传承人。

4.2.4 抓好机遇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产业

按照政府相关政策及精神,抓住发展机遇,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区域民俗体育文化品牌。

4.2.5 加强具有地方特色项目的开发和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申请

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性发掘,把舞狮和当地的文化特色整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产业品牌,并加快申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7-78.

[2]田祖国,黄文辉.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探源及其发展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23.

[3]谭志丽,饶远.外来迁徙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演进与发展的成因探析——以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村落调查为例[J].体育科学,2007(4):72-75.

[4]饶云鹏.舞龙舞狮运动的探源及其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1):90-92.

[5]王太林.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运动之民俗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11):80-82.

猜你喜欢
舞狮彝族民俗
彝族海菜腔
民俗中的“牛”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迷宫弯弯绕
民俗节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漫画民俗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