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互联网+农牧业”现状及问题

2015-11-29 15:32刘正垣李志峰
北方经济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农牧业热线农牧民

刘正垣 李志峰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区的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和农牧业、农村牧区信息服务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全区“互联网+农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全区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889.44万户,普及率达到116.05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79.3%,全区光纤用户达664.8万户,固定宽带用户达327.97万户。全区通宽带行政村总数达5745个,开通宽带率达到51.18%。特别是农牧业信息化方面,2012年以来,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建设、完善了自治区农牧业信息网、数据中心、内蒙古“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全区农牧业指挥调度视频会议系统,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和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组织体系不断健全,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目前已经有6个盟市农牧业部门建设了农牧业信息中心,从事农牧业信息管理服务的人员达600多人,开展信息服务的专家突破1000名,农村牧区信息员总数量突破6000人。为全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基本形成了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内蒙古“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内蒙古“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为基础,以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为延伸的多元化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信息服务模式。

一是建设完善了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站群建设。2012年,对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进行了第四次全面升级改版,采用了先进的网站后台管理系统,根据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以及广大农牧民的新需求,以用户为中心重新规划了网站的分区和栏目架构,进一步增强了网站的信息公开、便民服务和民政互动三大功能,使网站的栏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同时,还进一步建设完善了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为核心,包括19个农牧业系统行业专业网站,12个盟市级农牧业网站和34个旗县级农牧业网站的全区农牧业网站群系统,为全区各级农牧业系统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支持,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目前,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已经成为开发、整合、发布农牧业信息,履行农牧业管理职能,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2014年,网站累计发布信息2.3万多条,日均访问量达6800余人次,总访问量超过3600万人次。

二是加强了内蒙古“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热线开通3年来,以“维护农牧民权益、指导农牧业生产、促进农村牧区发展”的宗旨,为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政策解答、投诉受理、生产指导等服务。先后组建了一支由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农牧业专家组成的1000多人专家团队;建成了服务热线语音数据库,目前收录各类农牧业信息已达5万多条,可实现对咨询问题的实时检索查询和语音回答;农牧业厅印发了《内蒙古“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服务热线管理运行机制,规范各项服务流程,要求全区各级农牧业系统、各有关单位要加强与内蒙古“12316”三农服务热线进行工作协同、业务融合,受理联动,并将各项服务进行逐项对接,形成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还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直播节目;依托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建立了内蒙古“12316”三农服务热线网站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截止到2014年底,累计接听了1.3万多个农牧民电话,受理农牧民各类投诉100多起。

三是创新“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的新模式。2013年,在做好12个盟市主导产业栏目的同时,针对自治区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特点,组织区内一流专家精心打造了玉米、马铃薯、大豆、肉牛、肉羊5个专栏。2014年又创新了“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模式,联合运营商开发了内蒙古“农信通”三农指导服务系统平台,为全区基层农牧业专家、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专用的“农信通”短信定制号,为广大基层农牧业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农技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广大基层农牧业专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向各自的农牧业群组按照农时节令提供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农事指导与服务信息。目前,全区已经完成订制号的专家达到1282人,这些专家将通过自己的专属订制号为群组内的农牧民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四是稳步开展农产品分析预警工作。针对自治区玉米、小麦、大豆和化肥、柴油等农资产品,以及本地蔬菜的市场价格动态进行监测,5年来累计发布《内蒙古主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动态》月度报告67期,同时在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分析预测”栏目发布,为相关领导和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五是积极探索微平台的开发建设。2014年以来,开展了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开发和利用,相继开发了手机短信平台、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手机版、内蒙古农牧业厅微信公众号、内蒙古12316微信公众号、内蒙古12316微博、“蒙农资讯”移动客户端和内蒙古12316移动客户端。

六是建成了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主要包含检验检测数据信息、生产档案实时化的生产记录、监督管理、质量追溯、分析预警、决策处置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追溯管理系统。自治区本级已经搭建了数据库服务器、大型显示平台、视频设备、条码打印、触摸查询机等硬件设备。在软件建设上,基本上按照功能设计实现了单项功能的测试,检验检测数据在部分试点旗县和乡镇已经实现了及时上传,能够实现分析、统计功能。通过在全区选择的试点企业和产品来看,已经实现了试点企业蔬菜、牛羊肉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截止目前,已录入企业用户50家,各级检测机构22家。

七是积极开展农牧业物联网试点示范,推进生产经营信息化。2013年以来,在呼和浩特市、通辽市、赤峰市和包头市的23个蔬菜基地,安装了1000多台大棚管家设备,可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湿度等各项数据,采集农民的种植信息和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及时发送手机短信对蔬菜生产进行实时技术指导,实现蔬菜的错期上市和产销对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开展了智慧牧区、卫星牧牛、远程控制的试验示范工作,基本实现通过卫星定位追踪牛的运动轨迹,分析牛的行为方式和过程,指导肉牛、奶牛的养殖;利用移动视频监控技术、二维码、GPS等相关技术手段,结合奶源管理系统,为企业量身订制奶源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减少奶站驻站监督人员,提升奶站工作效率,节约企业成本。

四、扎实开展电子商务进村入户

通过入驻天猫、淘宝、京东等专业电商进行网上营销促销,提高了我区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2014年7月9日,启动了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组建的电子商务平台——“蒙优汇”电商平台,以“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为运营模式,截至目前,入驻商家达120家,商品总数约为1000个,线上销售收入已达到280多万元,是实现内蒙古农牧业企业快速“走出去”的重大创新尝试,示范效应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农牧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突破2亿元。

虽然我区的“互联网+农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

一是“互联网+农牧业”的定位问题。

当前“互联网+”已经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中形成热潮,特别是面向农牧民、农村牧区的信息化服务,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参与进来。作为农牧业部门,务必要在“互联网+”的大形势、大背景下理清思路、找准定位,要把为农牧民服务、为农牧业生产服务作为主要抓手,如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建设益农信息社,连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提供政策解读、技术咨询、投诉举报和生产指导,进一步促进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使农牧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质量安全、疫病防控、政策法规、村务管理、生活服务、权益保障及个人发展等各类信息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实现普通农牧民不出村、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建议国家在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方面的政策、项目多向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倾斜,大力扶持我区农牧业信息化发展。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是短板。

目前,从事农牧业信息化的人员多是兼职,且多数不是专业人员,特别是基层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严重制约了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议制定优惠政策,着力引进人才,提高待遇条件,加强技能培训。

三是电子商务进村入户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虽然我区农牧业电子商务近两年发展较快,但仍处在初级阶段,基础设施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流通链条不完整、市场秩序不规范、配套政策不完善;农牧民文化素质较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惯性极大,农牧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电子商务的意识,严重阻碍着农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议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营,多元参与。

四是实地调研力度还不够。

农牧业信息化涉及面广,面向千家万户、面向农牧民群众,必须加强调研,分析总结经验做法,找到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模式,先试点示范,再稳步推进。建议加大实地调研力度,做到走出去学习、引进来试点、走下去调研。

猜你喜欢
农牧业热线农牧民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