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5-12-01 07:56佘新平余厚全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实验教学实验

佘新平,余厚全

(长江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江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固有的培养模式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质量与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能很好满足工业化、信息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而言,如何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如何因需定教,因材施教,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能够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从而破解目前的 “用人单位招人难”和 “毕业学生就业难”的 “两难”局面[1],是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长江大学是一所由中央划转地方、经多校合并组建、以工科为主的省属地方高校。根据学校的地方属性和与石油工业的历史渊源,确立了 “面向区域经济、面向石油行业、面向基层一线”(简称 “3个面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2]。自2008年以来,长江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以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特别是以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称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围绕着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体系入手,系统地开展了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构建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 “一主两辅”人才培养新机制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地方高校的特点,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教育部 “质量工程”的引导下,构建 “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主,以产学研结合和 “三进一出”教育拓展为辅”(简称“一主两辅”)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见图1)。

1.1 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 “3个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思路,从2008年开始,通过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2个省级品牌专业的建设,提出并实施了电气信息类专业 “1+1+2”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按理工大类培养,主修人文素质和数理基础课程;二年级按电气信息学科大类培养,主修电气信息学科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三、四年级按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培养,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选修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工程实践[3]。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 “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即前3年校内培养,完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最后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和科研课题,在生产一线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强化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通过教学质量工程——“湖北省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0)”和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3)的建设,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试点班进行改革探索,提出并实施前3学年 “两长一短”的学期制,即将每学年划分为2个长学期和1个短学期,长学期进行课程教学,短学期进行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训练,并实行了 “校企双导师制”模式,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4]。

图1 “一主两辅”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示意图

1.2 通过产学研结合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为了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分别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签订了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共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与国内外著名公司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究,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通过上述合作加快了实验平台、实验技术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最终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1.3 利用 “三进一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制定 “院士进校园、专家进课堂、校友进班级、学生出学校”的 “三进一出”实践教育计划,让大学4年始终贯穿 “学好专业,立足基层,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思想教育实践,具体措施如下:根据学校指导的 “致远计划”,定期聘请两院院士和著名科学家来校为学生做报告,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立志成才;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聘为兼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通过 “校友论坛”,邀请杰出校友走进学生班级与同学座谈,鼓励学生扎根基层,在生产一线建功立业;通过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学校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建立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建立了入门层、基础层、拓展层、提高层和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主线的 “四层一线”的实践教学体系[5](见图2),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1 设计 “四三二”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案

“四三二”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案中的 “四”指 “入门层、基础层、拓展层和提高层”4个实验层次。在基础层,进行硬件技术模块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电子线路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在拓展层,结合生产实际,引入工程实例,构建完善的检测、处理、传输、控制和执行5个实验模块;在提高层,实施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开展多种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推行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探究式学习模式,通过上述措施,最终构建一个集基本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 “大电类”实践教学公共平台。“三”指对每一门实验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3种类型,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二”指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扩展部分,基础部分实验内容要求全体学生必做,扩展部分内容供学生选做,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2 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依托实验示范中心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安排专门教师,划拨专项经费,组织学生常年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吸收部分优秀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了 “导师引导,探究学习”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与国内外著名的公司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紧跟专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需求,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实训,由此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图2 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2.3 实施 “四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实施了 “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结合,实做实验与仿真实验结合,平时实验与课外科技活动结合”的 “四结合”实验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在实验中心网站建立开发了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实行网络预约开放,专业实验和大学生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基地对准入学生实行完全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

2.4 开设由学生主导的系统综合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提出并实施了 “与兴趣相结合,以需求为导向,用问题作牵引,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验教学改革,开设了以问题为牵引的数字电子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以需求为导向的模拟电子技术设计性实验、与兴趣相结合且面向实际应用的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实验内容由易到难、由单元电路到系统综合,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感受到所学习的知识是活生生的知识,所掌握的技术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完成实验后的成就感。

3 实际应用效果

1)通过5年多的研究、改革与建设,长江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2012年底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在省内外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得到行业、企业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2)建设了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2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打造了高品质的质量工程建设平台。

3)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获得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博创杯、飞思卡尔杯等各类竞赛的国家级奖16项、省部级奖62项,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3项,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3篇,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考取985、211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共222名,获国家级奖学金30人次、省级奖学金60人次。学生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约27%的毕业生志愿到石油及其相关行业就业,10%左右的学生到新疆、西藏等一线就业,得到了基层单位的好评。

[1]肖辉.大学生就业意向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 [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127~131.

[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J].复旦教育论坛,2003,12(3):78~81.

[3]李福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类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130~132.

[4]段蓉,朱昌平,范新南,等.“卓越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践探索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9(4):144~146,150.

[5]籍亚玲,吴成东.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5(4):141~143,178.

猜你喜欢
应用型实验教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做个怪怪长实验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