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资助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创业教育指导体系的构建

2015-12-01 03:56戴红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大学生

戴红梅

(浙江传媒学院 动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发展性资助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创业教育指导体系的构建

戴红梅

(浙江传媒学院 动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以传统经济型资助为主,片面上重“资助”轻“育人”、重“管理”轻“服务”、重“给予”轻“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贫困生的主体情况和个性需求,制约了贫困生的科学培育和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随我国创业热潮起步,在高等教育体系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从理念、方式、效果等层面均得到提升.通过整合贫困生资助和创业教育在目的、手段、对象等的共通点,寻求创业教育和贫困生资助有机融合的可能性.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资助工作实践,依托创业教育优化贫困生资助模式,促进“经济型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转型.

贫困生;发展性资助;创业教育指导体系

1 问题的引入

我国自1994年部分高校进行收费制度试点改革以来,到1997年国内1000多所高校全面实行收费制度的确立.高等教育社会化和高校运作市场化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高校入学率,而另一方面是不断提高的就读费用.在此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群体问题应运而生,一部分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学杂费、生活费等就学费用,面临失学辍学.面对复杂局面,教育部曾提出“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保障经费投入.完善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1].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工作理念、目标、方式已形成一定的固有经验.但其工作模式基于当今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依然出现一定弊端,直接制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效果.

1.1 两类资助模式的对比分析

学术界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争论焦点集中于两种资助模式的差异.传统的资助模式被称为“经济型”资助或“救济型”资助.这种资助模式以政府或社会主导,通过国家、企业、高校、社会组织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设立专项的一定数额规模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生活补助金、企业资助金、学费减免项目等,按照不同年级、性别、家庭困难程度等要求直接发放给困难学生.传统的资助模式在高校主要依托“奖、助、补、贷、减、勤”等方式和渠道进行.这类资助模式能够在短期通过直接的针对贫困生的经济或物质支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但其理念和机制上的弊端,也对资助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出发点和落脚点片面重视短期的经济资助,忽视了培养贫困生的心态和意志的锻炼,造成部分贫困生自主能力下降,出现“等、靠、要”的不良心理;贫困资格认定缺乏权威界定,导致奖助学金分配困难,造成很多非真实贫困生进入贫困生群体,挤占名额,造成资助资源的流失;在经济资助过程中,往往以资金发放为终点,忽视了对贫困生的后续思想脱贫和心理干预,出现贫困生挥霍奖助学金的现象,导致错误消费观念在贫困生群体滋生传播等现象.可见,当前资助工作模式亟待从理念、机制、手段、载体等方面上作出更新以适应新的资助工作形势.

现阶段,高校贫困生群体主要具有几点显著特征.首先,贫困生困难程度和情况不一.有些贫困生家庭处于偏远落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具有长期性.有的贫困生家庭只是遭遇短期变故或暂时困难,自身完全可以应付处理;其次,绝大部分贫困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也会给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或问题,自卑、焦虑、自我封闭等心理困难的出现提高了资助工作要求,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妥善帮助贫困生调节心理,树立正确的心态是资助工作者的新挑战;再次,高校贫困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大多自尊心较强,具备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状况和自我命运的决心,单纯的、粗暴的、偏离贫困生预期的经济资助不仅不能解决他们的困难,反而会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对此,引导贫困生学会自立自强,拼搏奋斗,提升自我能力素质也是资助工作者的价值取向.

发展性资助作为一个新的资助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型资助而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于经济型资助重视保障贫困生的教育机会不受剥夺,它更强调“以生为本”和“全面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的经济资助只能解决贫困生的短期困难,却无助于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因而,发展性资助要求从贫困生实际情况、个性特征、主观需求等出发,以经济资助为主转变为育人服务为主,通过开展各项思想交流、心理支援、能力培训等活动和项目,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培育贫困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竞争的综合素质.通过资助向育人的过渡,将内涵由“经济资助”进一步丰富为“心理援助”、“思想脱贫”和“能力帮扶”的多元资助体系,帮助他们树立现代社会必需的自立精神、感恩意识、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树立以贫困生发展成才为导向的发展性资助观,既能缓解贫困生暂时的经济困难,又能立足长远综合考量;既重视了他们的物质经济利益,又涵盖了思想、心理、价值观和能力的养成;既重视贫困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又设置相应的行为约束机制,防止他们的依赖心理[2].

1.2 创业与发展性资助的内在融合性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始于清华大学于1998年创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虽然其形式以单纯模仿欧美高校创业竞赛为主,但其深远意义在于带动之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起步、发展、成熟,并逐渐被大学生群体认可并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于尝试并摸索类似创业活动.据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并有不断攀升的趋势[3].在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积极的创业环境影响下,有效的开展创业教育,引导贫困生了解创业、参与创业、理性创业,发掘二者之间的内在融合.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引导贫困生参与创业实践,是实现发展性资助的有效载体.

第一,创业具有主体性.创业活动开展的前提是人的“改造和发展”,创业过程中要素和资源的发掘、整合、利用,创业形势和策略的制定,市场、伙伴、客户网络的开发、构建与完善等都依托创业者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可以说,创业者是整个创业活动的核心资源.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大部分贫困生具有较强的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乐于接受挑战,充满激情和斗志,渴望成功,改变命运.因而这一特殊群体创业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也较为强烈.

第二,创业具有综合性.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当前大学生创业活动日渐丰富,但创业成功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据上海团市委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这与欧美国家大学生20%-30%的创业成功率有近6倍的差距.究其主观原因,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仍然十分薄弱.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创业理论、丰富的创业实践、强大的创业心理素质、理性的创业价值取向、多元的创业视野等等,对于大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理念的要求十分全面.发展性资助正是立足培育贫困生心理、能力、素质、观念、价值观等综合素质,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引导贫困生合理开展创业活动,能够使发展性资助的教育目的得到全面体现.

最后,创业具有实践性.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创业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实践.贫困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投身企业或者项目的起步、实施、成熟,承受成功和失败的启示,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筛选、战略规划、市场调研、客户定位、竞争合作等都需要亲力亲为的参与实践.这与发展性资助倡导的实践性不谋而合,为贫困生塑造环境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强化个人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竞争,获得物质利润和精神财富,而非脱离个人奋斗与劳动,坐享其成的获取经济和物资资助.

2 高校贫困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创业作为培育高校贫困生发展性模式的有效载体和渠道,在培育创业型人才方面主要遵循两种不同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创业者和岗位者培养模式.

2.1 两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2.1.1 创业者培养模式.创业者培养理念突出依托创业者自身拥有或经过学习获取的的某些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经验,通过科学的创业教育,发挥学习者的智慧、意志、决策力、价值观等,整合内外部资源获取发展新生企业或项目的过程.这一培养模式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融入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能引领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进步和变革,使创新本身变成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的一部分.针对创业倾向比较高的贫困生,进一步接受有关创业品质和创业商务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有助于他们从单纯的创业教育向培养“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转变.以企业或项目开展运作为目标,检验创业者创业力的标准定位于企业或项目的成长状况或盈利情况.这是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也是创业者成长的初级阶段,面向具有高倾向创业学习者.

2.1.2 岗位创业者培养模式.岗位创业也被称为内创业.内创业理论(intrapreneurship)最早由美国学者Pinchot在1985年提出,在其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他把内创业者定义为“能够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从而使公司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4]岗位创业培养理念作为创业者理念的延伸,并不局限于企业或组织的商业经济活动,而是涵盖了一切组织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中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强化自身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用创业者和领导者的视野去审视组织内外部创业环境,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方式、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核心竞争力.虽然岗位创业是创业者培养的高级阶段,但是在高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推广,应针对所有贫困生,要求高校更加注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重点从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转移到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上来,培养复合型的实用创新与创业人才.

2.2 针对“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困难生创业扶持项目”的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贫困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针对性的选择了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困难生创业扶持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现有学生900多名,分属动画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两大专业均属艺术类专业,培养费用较高,加上西部和农村生源所占比例较大,导致每年入校生均有一定数量的贫困生,所占比例约占学生总人数13%左右,学院资助工作压力较大.今年学院在坚持学校原有资助政策,保障学生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生活补助、勤工俭学的基础上,创新贫困生的资助模式,以“扬·爱之帆 启·梦之航”困难生创业扶持项目为依托,将引导贫困生创业活动开展作为资助工作模式改革的新尝试.

项目自2014年9月酝酿启动,主要方式采取贫困生自主报名,由学院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创业校友等经过面试选拔,确定六人的初步名单成立创业团队,定期开展创业项目并进行定期交流、汇报和指导.动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计划将这一项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导贫困生通过有效的创业指导,在具体的创业项目中,边实践,边成长,边提高,以创业带动利润,以缓解贫困生的实际经济压力;第二阶段,在项目成熟一段时间后,优选创业团队和创业方案,帮助他们进驻校创业园进行孵化转型,提高创业层次和成功率,在专业的培养体系中使贫困生创业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在项目开展中,突出为贫困生定制的“零成本”、“低风险”和“发展性”创业亮点.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在创业启动资金的筹措方面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产品、服务的开发与营销.同时,多数贫困生对于创业,想法要多于实践经验,在起步阶段往往陷入单兵作战,对于创业行业选择、成本控制、策略抉择等往往过于感性,导致高风险创业的频繁出现.对此,动画学院在项目开展前,主动联系学校、企业、社会组织、校友、家长等多方力量,考察新兴市场需求,获取了一部分一手货源.由多方提供货源,创业团队先行营销,获得利润后,归还成本,余额为团队所得.这一模式有效降低了贫困生创业的资金压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学院也经常性为组织团队搭建公益性的营销平台,拓宽营销渠道,降低货物积压风险;对于贫困生创业,学院也严格按照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组成两三个创业团队,创业活动以团队为单位展开,以提高创业实践的协作性与效率,提高决策的可行性;项目同时强调在两个阶段都始终坚持“岗位创业”理念渗透到贫困生创业实践中,力求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规避功利、粗放、感性的创业价值取向,以培养贫困生自立、奋斗、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内核为中心,摸索一条从“学院→学生(团队)←社会与企业”三方资源最优化创业培养道路.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困难生创业扶持项目SWOT分析表

3 贫困生创业教育指导体系的构建

随着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创业环境的优化尤为关键.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创业力的提升和创业成功率的高低.一般来说,创业教育由高校作为承担主体,但对于贫困生群体而言,不论是创业理论、实践、经验内在要素,还是创业启动资金、团队建设、市场开发、策略选择等外部支持都尤为匮乏.因此,在现阶段构建一个以高校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分工明确、职能健全的,全面贴近贫困生创业实际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政府方面.首先政府应从宏观政策方面考量,向贫困生群体倾斜.设立专门贫困生专项创业基金扶持,或可以完善知识技术作为小额贷款的担保,优化选择,分批分层进行资助.同时各职能部门应当完善政策,同时在财税、信贷、工商审批、场地审批、创业园孵化入住等政策方面为困难生创业提供便利.加快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在有条件的省、市、区县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部门,针对贫困生群体开展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创业投资、项目孵化、人才服务、权益保障等针对性服务,提高贫困生创业的保障性.

高校方面.树立科学合理的创业价值观,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创业教育开展.构建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在完善创业理论课程基础上,夯实基本财务、商业、法律、管理等知识的同时,针对贫困生创业气质和精神培养开展创业心理、创业伦理等课程,丰富创业课程体系.从学生专业教育特点出发,分专业分阶段的开展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同时积极扩充创业师资力量,举办各类创业论坛或联盟,通过讲座、交流将相关政府官员、企业家、创业培训师纳入师资队伍,与贫困大学生定期开展个性化指导,尤其是建立与同样是贫困生家庭出生的企业家的有效沟通机制,共同的生活经历能够对他们的创业活动提供更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搭建孵化平台;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健全创业园等孵化场所,为贫困生开展创业实践或实习提供多元渠道.

企业方面.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设立小额专项扶持基金,为他们创业资金运作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企业家可以定期走进校园,与困难生交流创业经历,对企业经营、项目运转、市场调研经验决策等提供建议和指导;同时,企业还能依托贫困生专业性,有计划的构建“产—学—研”模式,既在一定程度为贫困生提供模拟创业机会,丰富他们的创业经验,又能促进人力资源最大化,尝试企业经济结构和模式的新变化.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0-7-29.

〔2〕李贵平.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教育评论,2014(01):72-73.

〔3〕全社会扶助大学生成功创业氛围形成[N].南方日报,2010-10-15.

〔4〕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J].高等教育研究,2001(09):86-90.

G649.2

A

1673-260X(2015)12-0221-04

2014年度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课题结题成果(11)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大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