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途径研究

2015-12-01 06:47郭红董隽蔡春苗李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科学专业

郭红,董隽,蔡春苗,李雁

(哈尔滨学院地理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地理学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地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其实施途径和方案,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摸索出值得推广的经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任务,所以地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广阔的前景和研究价值。

一、地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岗位的一种高级专门人才。地理学应用型人才表现在应用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等地理学涉及的自然、人文与社会实际问题。对于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地理系现在主要开设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是不同的,地理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指向是优秀中学地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指向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和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地理科学专业要培养掌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地理科学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师,所以要兼顾地理学和教师教育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既要有课程培养学生地理的基本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安排一定的环节培养其成为教师的基本能力,使其成为应用地理学传授知识的优秀教师。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要培养具备较强的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人才,基础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了解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具体应用。所以地理信息人才的培养注重地理信息软件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地理学与信息科学结合是该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地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思路,2013年我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主要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与专业介绍(2012)》中关于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需要开设的课程,反复讨论,适当调整取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1.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构建。地理科学专业注重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培养体系采取“平台+模块”结构,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的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平台主要由基础课和核心课构成,主要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专业英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图学和地理信息技术文献检索与写作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掌握地理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教学能力、学科教育和教育实践4个课程模块构成,同时增加教育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应用型教师,教师教育平台由学院统一构建,通过实施“12345+N”工程,培养精品教师教育人才。实践课程平台增加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体系的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注重培养合格的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地理信息应用人才,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课程体系也采取“平台+模块”结构,其中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基础课和核心课构成,主要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空间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掌握地理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其他核心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实践环节的设置与企业的实习紧密结合,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在企业完成。

三、地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特色

1.开设必要的学科平台课程。如数学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大学物理课程等是理科学生共同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使地理学由定性走向定量的手段方法,更是两个专业学生考研深造的必修课。开设导论课程,采取4年不间断的方式,不仅给学生入门教育,介绍专业的发展和开设课程、介绍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给与学生一定的专业的帮助,如考研、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指导,通过4年逐级的跟踪与解惑随时解除学生的问题,引领学生走入地理学的殿堂。

2.强化基础课程的构建,达到“重基础”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加强自然地理课程群的建设,将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候与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课程独立开设,由于教师资源有限,每位教师上一门课,由于教师缺少彼此沟通,往往课程中共同交叉的内容,被教师们共同删减,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断链。整合后以教研室为单位,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商讨重复的知识在哪一部分讲,既节省了课时又避免了知识的遗漏。而且整合后课程的师资整体力量加强,有利于课程的精品建设。同时改变授课方式,通过微课、慕课、网络课程、微信共同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设置多个方向的选修课,满足个性培养的需要。为适应地理学专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作为专业知识的延伸,尊重学生多方面发展,开设2~3个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给不同兴趣、爱好与需要的学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与选择余地,以此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与培养效率。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特色,开设多门类选修课系列,地理科学专业构建三个方向的选修课,为自然地理方向、人文地理方向和地理信息技术三个方向,学生选择一个系列为主修方向,另两个系列为辅修方向,在每个课程群里增设新兴课程,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高素质的现代教育思想。

4.实施“12345+N”工程,培养精品教师教育人才。“12345+N工程”通过组建1个团队,建立2个中心,搭建3个平台,设置4个模块,构建5个体系,建立N个实习基地的方式,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现实需求的无缝对接。教师教育课程平台包括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地理学科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四大模块的若干课程组成,地理教师教育课程增加学分,理论与实践学时数达到总学时数的1/3,以培养学生的教育综合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师范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如普通话、教师语言、书写训练和板图板画等在学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训练,增加书写训练的学时,并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演讲和三板字的练习;开设与中学地理教学密切结合的课程,强化师范技能的训练,逐级铺垫直至教育实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融合,聘请教育专家做学术报告、聘请中学优秀教师走进教法课堂、教法教师参加中学的教研活动、未来的教师观摩优秀课程的展示等,总之,创造各种条件进行职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5.体现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逐步增加专业课程实验与实践的学时,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增加并规范实践内容,尤其是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内容,并以课程的形式列入课程体系,如开放实验室的有效进行、社团活动的实施等,在时间安排、组织形式、考核方式诸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提供多种机会训练学生的基本功。野外实习是地理学的重要手段,实习面临着经费紧张等问题,在已经建立的野外实习基地进行综合性的实习是解决实习经费紧张的最好途径,学校采取适当增加师生实习经费、给困难学生适当补贴、不断创造更好的条件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学术性方面,在课程内容中对于理论前沿内容作重点介绍。为培养科研能力设置所需要的课程,如专业英语,与国际前沿接轨。同时为强化未来教师的科研意识,开设信息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课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切实处理好毕业论文与毕业分配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猜你喜欢
应用型科学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