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生态蕴含

2015-12-01 18:13周妍马强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共产主义马克思

周妍++马强强

摘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生态学基本论题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人们应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效合理地降低自然资源的物质消耗来降低人类需要的满足程度,并把人类生存的真实需要和不断膨胀的虚假需要加以区分。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构想能够为人类需要提供一种规范性的约束架构,从而实现生态保护。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需要; 真假需要;共产主义;生态保护

马克思关于人类需要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对自然的生态依赖所表达的就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并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占有,这种物质需要的满足本身就是人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的根本目的,是人类改造、占有和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动机。马克思认为,这些物质需要的存在有着确定的变化范围和满足方式,都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生态依赖,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终意义上的物质因素的决定基础。这种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不断出现的、普遍的、消耗自然的物质性需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物质生产方式的解释原则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论真假需要

由于人类需要的概念本身也是生态学的重要论题,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人们应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效合理地降低自然资源的物质消耗来降低人类需要的满足程度,并把人类需要和不断膨胀的人类欲望加以区分。共产主义并不是和资本主义一样,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断扩大人们的消费需要,不断膨胀人们的消费欲望。共产主义的发展生产和满足需要可以限定在合理的生态区间内来实现自然的生态可持续性。

为了进一步评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影响及其可行性,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考察马克思的需要概念及其生态意义。马克思的需要概念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还可以包括增加了的闲暇时间和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这样,虽然人类需要的满足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产量的增加,但是人类有理由去自我限制商品产出的增加,并去改变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导向,从而使得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凭借的生产力发展有了生态考虑。马克思虽然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在其中人们的需要被满足的社会,坚信人类需要的不可避免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可以自主选择使用,能够降低生态影响的技术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把物质财富的更加丰富和充足作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必需条件,而且主张按需分配的原则。在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要符合人类生存的真实需求,每个人的需要至少在某种最低程度上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是坚持按需分配原则的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是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先决条件,但这不一定会导致环境破坏,更不能成为对他的社会构想具有生态不可持续性进行诘难的充分理由。技术的进步可能会产生更高的生产率,随之产生的可能是更好的生态影响,而且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被看成是人类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类需要的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区分了真假需要,指出人们感觉的某些需要与他们实际拥有的需要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诱发的某些需要是虚幻的欲望和幻想,严重抑制了丰富的和全面的真正人类需要的发展和满足。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对马克思人类需要概念的积极解释,考察人类需要概念中的生态可持续性要素,使得马克思对人类需要的解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评估具有兼容性和统一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需要是作为一种工作条件或生存条件的需要,不是全面发展的人类生存的需要,体现了资本主义对人的需要的扭曲和异化。

二、各取所需与生态保护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认为,“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这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的各取所需和按需分配的条件。一味满足人们需要而增加商品产量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可能会带来生态破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马克思在陈述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并不支持商品产量的无限增长,而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应该被应用于减少劳动者的劳动负担,同时还必须达到一定的产出水平。

可以看出,马克思提供了一个商品产量满足共产主义社会的需要之后就可以实现稳定产出而不是无限增长的合理缘由。作为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高度发达、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目的是使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这不但可以限制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而且这些不利的生态影响可以为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生态效果的提升所平衡,生产技术中生态效果的提升可以看作生产力发展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共产主义的可行性取决于提供人类需求的合理满足的潜力,同时还要避免破坏这个目标的生态问题。不过,这个潜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无法实现,既因为技术的不合理利用,也因为限制了技术得以发展的方式。”

马克思主张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为特征的,这些需要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也凸显了如友谊、合作等需要的社会性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这种社会肯定人的需要的增长,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超出自私自利的需要,工人与其产品或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人相异化,他坚信人类需要自我实现,改造物质对象是人类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因此,工人应该有更广泛和全面的需要的愿望。在生产过程中,人改造对象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也体现在人类智慧的运用上,以更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更多的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以生态良性的方式得以满足,也就是说,人类需要的满足并不一定表现为生态破坏性的物质生产的极度扩张。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著作提供了一个科学而宽泛的人类需要概念,这种人类需要的满足并非必然会产生有害的生态后果,因为共产主义的社会构想能够提供一种规范性的约束架构。马克思是根据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所需要的条件来理解人类需要的,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精神境界的约束,人类需要的满足可以通过较低的自然资源消耗来实现。因此,马克思的人类需要概念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能够与生态良性达到统一,可以把它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阐释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3]乔纳森·休斯著,张晓琼、侯晓滨译.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12-213.

编辑/于金苗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共产主义马克思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