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系统的构建及要素分析

2015-12-01 15:49李洪侠王汉伟吴秋凤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

李洪侠++王汉伟++吴秋凤

摘要:大学是传播文化的阵地,大学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探讨大学文化的意义与功能,对大学文化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进行深入剖析,把握大学文化系统构建的内在规律,推动高校整体发展。

关键词:文化;大学;文化系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精神文化为依托、行为文化为约束、制度文化为保障、特色文化为切入点,传承大学传统文化,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一、 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涵盖学校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当立足于各个不同的文化层面,在深入考察高校发展历程、把握学校当前实际和准确预判未来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有机、有效、有力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大学作为聚集人才的核心地,它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学文化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创新文化发展路径,把握大学文化发展主旋律,加快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程;凸显大学品牌文化,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为高校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创造机遇;打造高校精品文化,实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二、系统构建及要素分析

大学文化建设在提高大学综合实力、提升大学形象以及大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大学文化系统要素包括: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特色要素等。

(一)物质文化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分析

大学物质文化是现代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大学人在大学精神的导引下为了追求大学理想、实现大学目标而通过大学实践所创设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物质文化系统主要由硬件设施、环境景观、文化标识、教育经费等部分构成。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硬件设施,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引领学术发展;打造校园精致人文景观,凸显校园传统与特色;合理布局校园文化标识,使文化标识的象征意义契合高校治学思路;制定教育经费预算方案,教学经费开销恰到好处。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显形式,它以其丰富的内涵优化大学品质、传承大学文明,为大学发展找准方向。

(二)精神文化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分析

精神文化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它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始终。精神文化系统是在大学理念、校风、校训等引领下,由高校治学思路、规章制度以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它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目标、大学理念等构成要素。大学理念研究的重点涉及大学性质、责任、使命等方面,它是一种指导大学深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是一种历经锤炼的实践过程。大学目标是一所大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学校发展战略的理性认识。正确认识大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需要适时调整大学发展目标,以确保大学各项日常事务的正常运转。

(三)制度文化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分析

大学制度文化是指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加快创建品牌高校,就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而内涵建设的核心就是制度建设。大学制度文化系统由行政工作制度文化、教学科研制度文化、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后勤制度文化等部分组成。要将大学制度文化落到实处,就要协调新旧大学制度文化交替下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重构整体利益布局与分配,建立健全大学制度保障体系;在大学制度文化的掌舵下,自主筛选适合学校发展的方针路线、发展路径、行为规范,从而使大学人活力迸发;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维护大学制度的有效运行,营造有助于制度文化实现的环境,增进大学凝聚力。

(四)行为文化系统的构建及要素分析

大学行为文化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活动等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文化行为方式的总和,它由教风、学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要素组成。大学行为文化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大学各子系统运转逐渐规范化: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以其特有的内涵指导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其积极向上的学风、具有示范作用的校风等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行为文化建设凭借大学文体活动,例如:文体竞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展现大学独特的精神魅力,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复杂的大学系统所蕴含的大学文化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行为文化,它既是为实现既定目标与理想所进行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

(五)特色文化系统的构建及要素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学特色。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虽属于亚文化范畴,但它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系统中的部分要素,是大学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特色文化系统涉及特色学科、专业、招生体制、网络平台等文化要素。以网络文化建设为例,大学校园掀起了网络文化的热浪,大学网络平台建设新颖别致,翻转课堂、网络精品课程观摩、互联网投票评选等活动在高校的开展,开启了特色文化系统建设的先河。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秉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理念,完善特色文化的整体布局,对推进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实现特色文化兴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哈尔滨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哈尔滨理工大学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充分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积极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特色文化五大方面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实践,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 凸显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悠久的物质文化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添置新设备,如大学科技园孵化仪器的引入、教学实验设备与试验器具的引进与更新、会议室办公条件的改善等;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启动硬件设施维护工程,通过校内学生勤工俭学、物业员工的后勤维护,保障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校园景观规划路线,通过对校史馆、标志性建筑、校园长廊、校标石的合理布局,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师生幸福指数;规范教育经费的审批程序,对教育经费进行合理分配与预算,有效防止教育经费的浪费,实行专款专用计划等。

(二) 坚持以人为本,塑造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

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以王大珩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以理工校训武装头脑,弘扬以人、以生为本的理工精神,以形成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为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中国梦”、创先争优、党员先锋示范岗、理工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等系列活动;秉承理工大学多年来的“开放发展、特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引进外籍师资、互派留学生交流访问、教师出国深造等方式,将先进的文化精神渗透至教学、科研、领导班子建设等各个方面。

(三)倡导人文关怀,构建规范成本的制度文化

在行政工作制度上,贯彻落实现代大学精神,修订并完善大学章程,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在教学、科研制度上,通过修订和完善《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专项奖励条例》《大珩精英实验班管理规定》等教学管理方案,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搭建校院两级合作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的发放、校友自强奖学金的设立等方式,启动全方位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后勤管理制度上,着力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完善教职员工单身宿舍、学生公寓设备维护以及校园农场的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同时解决离退休教职员工所中存在的遗留问题等。

(四) 强调全员参与,建设和谐融洽的行为文化

在行为文化建设上,加强理工教风建设,以校风带教风促学风。形成理工人特有学术风范,严格明确学术责任,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一并列入大学教风建设之中;坚持大学主流文化,加强学风建设,端正治学态度,规范学风建设的具体方法;通过开展迎新晚会、大学生辩论赛、公益活动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构建以行为文化为中心的大学文化建设。目前,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这同时成为了学校行为文化的优秀典范。

(五)运用多种渠道,打造新颖别致的特色文化

作为黑龙江省属规模最大的理工院校,学校现已形成了以机电类学科为特色的理工院校,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均为特色专业,这为同行理工类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学校加强以校领导班子为引领的二级学院文化建设,通过落实校级领导干部责任制,明确具体责任,为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完善理工校友工作建设,通过建立校友会等方式加强与校友之间的联络,把握人才发展动态,为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借鉴;除此之外,微课、在线网络学习、精品课程观摩等新颖的特色文化,也为理工特色文化工程建设注入勃勃生机。

大学文化系统构建是一项持久而复杂的工程,关系到大学形象的树立与核心竞争力。在大学文化系统要素的构建过程中,要遵循高校发展一般规律,把握大学文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高校实际,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展现高等教育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尹华,于成宝,刘洪峰.大学文化的系统构建略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14-16.

[2]张桂霞,曹胜,王瑞芳. 当代大学文化结构分析及其建设路径[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6):22-27.

编辑/岳 凤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