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角下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2015-12-04 17:18杨艳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新课程大学生

杨艳

(武汉轻工大学体育课部 湖北武汉 430023)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兴趣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 研究背景

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兹(Karl Rosenkranz,1805-1879)1848年出版的著作《Die Padagogik als system》,于1894年被美国女教育家布莱克特(A.C.Brackett,1836-1911)翻译为英文版《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书中写到:体育是教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使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理想状态的第一阶梯;体育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自此,体育教育的研究随着社会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展开。到20世纪20、30年代,欧美体育教育类研究出现研究热潮。当代西方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同体育运动本身不断趋于多元化一样,已经褪去了往日规范统一的理论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但就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而言,1962年国际高等学校体育联盟提出:否定在高等学校开设体育必修课。原因是中小学阶段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体育教育,高等学校是传授知识和进行研究的季候,所以体育课没有成为高等学校课程的必要。1968年美国学者Bruce.L.Bennett在调查的35个国家中,只有1/3的国家在高等学校设置大学体育必修课。目前,国外高等学校中的学生更多的是参与体育休闲体育项目即课外锻炼。以美国为例,截止2013年底,美国在校大学生约有1500万,高达80%的学生参与校园体育休闲项目。

中国现代学校教育从清政府于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到1906年设学部、废科举才得以确立。从学科名称的正式确定和学科体系的真正构成而言,中国的高等教育从20世纪初开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理论全面学习前苏联,如:引用前苏联体育教学中的“三基”,即:向学生传授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此时的引用多为教条照搬苏联教育模式。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真正成长阶段,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研究随之慢慢展开。广大体育工作者基于不同的逻辑起点对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先后涌现出“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主动体育”等多种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

2 新课程

1950年8月,新中国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随着新中国成长,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入新的阶段,于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9年,教育部发文《面向21世纪基于振兴行动计划》,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即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标志新课程的开始。

新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是:(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方案,而课程实施方案执行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新课程对体育课程有了全新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这些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有助于改革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实践。新课程中体育课程的新的“三个基本”是: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

3 新课程视角下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2002年8月6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00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同年5月7日,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结合《全面健身计划》《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我国高等院校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有些高等学校把原有教学模式革新为以专项课的形式授课,有些高等学校则以俱乐部形式授课,在改变授课形式的基础上,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向强身育人、增强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转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体育教育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生理心理相结合,理论实践向结合,观赏参与相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培养、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的整体化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社会的进步、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体育终身化的趋势,相应地形成了“终身体育”观。“终身体育”观的核心主要在于使体育贯穿人的一生,成为人的一生生活的一部分。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不仅在学校阶段,而且步入社会后,在任何时间和环境下都能独立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还在继续下降。体育是健康的保证,是高尚品格的保证。高等学校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大学生为本,教会大学生学习体育,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的体魄,并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搭建大学生的人格魅力。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而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运动技能。体育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在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引导性,需要在富有体育知识的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本身的有趣因素所引起的直接兴趣、对新技能掌握的满足感都会鼓舞学生起努力练习,因而获得更多的运动技能和体验。体育教学是实现依赖于体育教师的付出。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完成体育教育的力量,是高校体育的实施者,是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主导力量。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有目标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体育教育中真正的“教学相长”。

体育运动与人类自身一样,具有久远的历史,体育也是文化的一种,是在历史演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健身或交往方式。高等学校中大学生自然的身体状态是人生最美好的状态。高等学校的大学体育课要调动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运动中养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促进大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建立在与大学生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体育文化。

另外,对教学效果不断的追求,促使教育学者、专家对教学方法进行着不懈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变迁,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带动教学方法的改变。近15年来,已发表的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相关论文以数万份计,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历史角度,如:《我国近现代体育教学原则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我国体育教学理论方法与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第二哲学角度:《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与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等;第三基于不同项目、性别、年龄的教学方法研究,如:《分组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合班分组法在普通高校球类教学中的应用》等。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传统观念影响,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成为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因而忽视了体育课,导致中小学阶段体育课缺失,从而造成大学生运动技能缺乏、身体素质下降等诸多不可回避的事实。

4 结语

怎样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中做到真正地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高等学校体育课堂上做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还需要继续进行更多深层次的实践和研究。

[1]赵建新.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3):132.

[2]赵建新,柴静.生命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4(13):125.

[3]王晓梅,林锦蛟.课外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3):243.

[4]吴春磊,张志刚.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J].大家,2010(4):228-229.

[5]夏雪芹.谈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定位[J].青年文学家,2011(10):48.

[6]柏华,焦杨.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青春岁月,2011(20):149.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新课程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