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2015-12-04 19:33侯海燕
体育教育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全日制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刘 苹,侯海燕

(1.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广州510521;2.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江门529090)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刘 苹1,侯海燕2

(1.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广州510521;2.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江门529090)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目标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包含的功能不断增加,教师课程意识不断增强;课程的评价体系较为完善;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应明确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属性,充分认识体育的育人作用,坚持课程的健身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实现课程内容教育性和科学性、文化性与可行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历史沿革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学校体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沿革的基本脉络,总结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取得的经验,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1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沿革的基本脉络

1.1 体育课程目标的初步确立

1950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从培养学生健美体格、运动兴趣和习惯、良好思想品德三方面确立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儿童健康知能、健美体格,以打好为人民、为国家建设战斗而服务的体力基础;二是培养儿童游戏、舞蹈、体操等运动习惯以发展身心,充实健康生活;三是培养儿童国民公德和活泼、敏捷、勇敢、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品质以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该标准体现了国家当时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1956年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同时,对基础教育的体育教育从增进身体健康、通过各种运动项目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培育优秀的个性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提出了五项基本任务,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的初步确立。

1.2 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

1961年国家教委颁布第二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提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同时,规定“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身体对寒冷、炎热等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具有基本的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体育锻炼,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他们勇敢、坚毅、朝气蓬勃、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和集体主义等共产主义道德和优良品质”的任务,并在理论上界定了“体质”的内涵。可以说,这部大纲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基础体育教学经验总结制订的,标志着我国体育课程开始以“增强体质”作为核心目标。

1.3 “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课程目标框架的建立

1978年,国家教委颁发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以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以及“结合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该套大纲被多次修订后,于1987年正式颁布试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由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学大纲。该大纲形成了我国体育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系,即一个目的、三个基本任务。一个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三项基本任务是锻炼学生身体,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思想品德教育。该大纲不仅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还反映了“终身体育思想”。

1.4 “以育人为宗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1992年国家教委接连颁布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中体现了比较完整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提出“目标树”的概念。此次大纲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学任务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此次大纲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各个年级的目标、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以及考核项目,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初步形成。2000年,全日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出台,全套大纲虽沿用了“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课程目标表述形式,但在目标内容上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以育人为宗旨”的核心理念,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强调通过“三基”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由单纯的知识技术传授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评价转变;强调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价值。

1.5 “三维健康观”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200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都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三维健康观为依据,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整体设计体育课程目标,并在课程总目标下设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领域的具体分目标。在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中按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又划分为不同水平的内容标准,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水平1 至4共四个水平,高中阶段划分为水平5和6两个水平。和以往的课程目标比较,此套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关注个体差异”四个理念来设计新的目标体系结构。目标的内涵突出了时代特点:中小学强调“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习惯;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高中阶段突出“体育技能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增强体育实践与创新能力;有爱好有专长,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发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标准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立体的、动态发展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2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沿革的基本脉络

2.1 “基本+选用”的课程内容结构

为使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方法能够反映中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实现体育课程的综合教育效果,国家教委于1987年、1992年分别颁布《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采用基本部分与选用部分、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内容、不同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与身体素质练习锻炼内容等相互融合互补的综合教学方法,来设置体育课程内容。

2.2 “必修+选修”的课程内容结构

国家教委于1992年、1996年和2000年分别颁布《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逐步采取“必修+选修”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各地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其中必修部分是学生经过努力都要完成的,选修部分可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学内容、传统项目作为各项选修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但两者的比重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必修内容随着年级的增加其比例逐渐降低,如小学一至三年级必修和选修的比例为7∶3;小学四至六年级的比例为6∶4;初中为5∶5;高中为4∶6。

2.3 “目标统领内容”课程内容结构

“目标统领内容”课程内容结构提出于教育部2001年和2003年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此阶段,体育课程内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在更加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健康观。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手段,确定了体育课程的考核目标,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开始实施学分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所需要达到的课程领域、水平目标及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和范围,课程内容的选择为各地各校提供了更大更灵活的空间。

3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沿革的基本脉络

3.1 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的初步确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中确定了小学“考查”、中学“教学标准”的评价模式,明确了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内容和参考标准,并以5分制进行体育课考核。1961年的《中小学体育教材》进一步明确了各学习内容中需要考查的项目。1978年教育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首次详细地规定了体育课的考核项目和标准,开始尝试实行测试的定量标准及优秀、良好和及格的三级分制。

3.2 结构考核和综合评定的实施

1987年,国家教委在《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开始采取综合评分考核体育课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基本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和技能技巧四个部分,采用百分制和四分制考核办法,强调考核标准及要求尽可能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并把考核结果与学生的升级、毕业挂钩。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结构考核与综合评定相结合”。指出成绩评定的结果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考核与评定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和效果,以便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顺利达标,从而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此种结构考核和综合评定的课程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并一直被运用到2000年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2000年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考察学生学习态度为主的结构考核与综合评定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3.3 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2001和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选择性、评价方法的个体差异性和针对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不仅重视体能、技能、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行为态度等心理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除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强调定量和定性、过程和终结性、绝对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除强调依据水平目标,将绝对性评价与个体性评价相结合外,还提出对体能的评价建议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对具体考核项目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等。总之,新的课程标准从评价指导思想的确立、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了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4 结束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和发展。首先,课程目标体系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核心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其次,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发展,课程内容结构的选择性不断加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也在增强。最后,课程评价体系也越来越科学完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动态变化的发展趋势。

为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质量,建议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体育的重要性和学校体育的育人作用;对体育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在贯彻国家大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使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符合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体育教育规律;坚持课程对学生育心与育体的统一;实现内容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文化性与可行性、基础性和选择的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综合效益。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锡明.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衔接的反思与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2):85-87.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E.Course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LIU Ping1,HOU Haiyan2
(1.Sports Education Dept.,Guangdong Finance Inst.,Guangzhou 510521,China;2.Sport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Jiangme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School,Jiangmen 529090,China)

The current P.E.course has been improved in the improved course goal,content,enriched structure and evaluation system.However,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course goal,content and evaluation.The paper proposes to clarify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the course,integrate the health keeping effects and education and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effect,culture and feasibility,basic effects and optional effects.

basic education;P.E.course;historical development

G807.01

:A

:1672-268X(2015)04-0075-03

2015-03-09)

猜你喜欢
全日制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博物馆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
笑笑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