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功”帮老院士走出抑郁

2015-12-05 13:08张涤生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21期
关键词:病假杂念浑身

◎文/张涤生

“松功”帮老院士走出抑郁

◎文/张涤生

张涤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整复外科创始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94岁高龄的他在二十多年前曾经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但他坚持积极治疗,最终顽强地战胜了病魔。现今,“心病”正日益困扰现代人的生活。张老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希望可以给读者和患者朋友们帮助和参考。

一声震响把我推入心理深渊

我是一名外科医生,常年低头工作,不是做手术就是伏案写作、阅读,在70岁前,我得了较严重的颈椎病,常常套着硬邦邦的颈托上台手术、下台读书写字,十分不便。20余年来,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推拿按摩服药等,我的颈椎病已稳定下来,颈托早已靠边,颈椎的生理弧度也已恢复正常。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此惊人!没有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我认为无论医学怎么进步,健康也是难以保持的!

然而就在这个颈椎病的基础上,我却有一段时间进入抑郁症患者的行列。

故事得从头说起。

1988年5月,我的颈椎病正处在比较严重的阶段,老母却在家中以93岁高龄去世。殡仪馆派车来接运遗体,准备火葬。我单独送老母下楼,来到马路旁,一辆殡葬车后门敞开,那两名工友抬起遗体,不是把担架塞进汽车,而是往车后底板上重重地一掷,再把担架折叠起来,放在一边。伴随那种粗暴野蛮的动作,一声震响,把我这个70多岁的儿子的心脏重重地打击了一下!车门一关,一溜烟地就走了。望着那部中卡向东驶去,我木然地在原地站了一会,才上楼回家。

虽然,这过程只有短短一分钟,但粗暴的行动、沉重的汽车的回声撞击了我心灵深处,使我进入一个木然状态。亲人都以为是老母的去世让我难过,但他们却没有经历那几秒钟的冲击,这冲击是突然的,是野蛮的,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从这个傍晚开始,我陷入沉默少言、情绪木讷、莫名的焦虑、思维难集中、环境不适应的状态中,好像老话说的“灵魂出窍”!

没多久,这种情况被老伴和同事发现,于是一个忙乱的寻医问药的时期开始了。很快,我被确诊为抑郁症,需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双管齐下!

虽然自知存在情绪上的病,但我身体硬朗,并没停止工作。1988年春夏,我还参加了美国一个学会,在8大城市做巡回讲座。但讲到一半,我就坚持不住了。纽约总部同意我中止讲学,但我仍然身心紧张。每天晚上,我必须握着老伴的手,才能安静下来入眠,真是难为了她。

身心放松走出窘境

回到上海后,医院领导又为我组织会诊,结论是我需要心理治疗和休息。我当时已经是72岁,但没有退休,医院给了我病假,在家边休息,边治疗。药物以内服为主,加上定时推拿按摩等。

这样治疗一个阶段以后,我的病情有所好转,但还是自觉郁闷,思维木然,心情不快乐。记得有一个下午,我和老伴散步时途经国泰电影院,她提出去看一场电影。我同意了。然而,我始终无法集中思想去欣赏电影。看了一半不到,我就拉着老伴退出了影院。

但有一点我始终坚持,那就是走出这个“魔圈”的渴望!我积极访医寻药,1990年开始,我终于决心接纳一位行为医学专家的提议,练习“松功”治疗。

“松功”的要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自我锻炼,从头顶开始,把浑身大小长短不一的所有肌肉一步步地全部放松,直到足趾、足底。每日一二次,无固定时间,坐、躺都可以练。

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开始练习时,在安静环境中,我平卧在床上,四肢摆平放松,闭目,扫除杂念,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头皮松”、“眉毛松”、“上睑肌松”一直到整个面部,再到颈部,然后轮流时左右手指手臂,逐步向上移动,直到两肩,然后从两肩到上胸、下胸、腹部、下肢直到左右足趾。一贯到底,不让任何杂念掺入。一旦有了杂念,得重新来过。

起初,我常常被杂念打乱,但两个星期练习下来,我终于获得成功:浑身肌肉放松,进入安然半眠状态,迷迷糊糊,四肢轻松。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平时浑身肌肉是处在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只有在“松功”下,浑身肌肉才真正松弛下来,这时四大皆空,寂然入梦,仿佛“入禅”。我先后练了两个多星期才学到随时进入浑身松弛状态,闭上眼,很快就半梦半醒。最后,我天天清早在公园散步时,坐在休息椅上,闭上双眼,便可以很快进入“松功”境界。

这样的自我锻炼,持续了一年多。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自己,就是从一个失魂落魄的异常环境中,逐步往外走。

1991年,我的状态大好,重回临床工作,还开设了门诊,每周三次。每周,我会带学生做两回手术,周五还要参加总查房。到了1995年春,我彻底摆脱了抑郁。如今我年逾九十,依然精力旺盛,心态平和。

这就是我和抑郁症抗争的故事。我很庆幸自己走了出来。我的结论是,无论你得了什么疾病,耐心和信心一定不能少。

编辑点评: 抑郁更要坚持工作

很多时候,工作是快乐的,能给人们带来成就感。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工作可没那么轻松。从张教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抑郁症,他曾一度中断工作。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七成人曾因抑郁症中断工作。抑郁症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工作效率的第一诱因。但日前美国《医学日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更要坚持工作。

科学家对一些在家中休病假的抑郁症患者研究后发现,患者休病假时所耗费的成本远高于带病工作时的成本,而且由于收入下降,会导致生活质量降低,服药依从性下降,进而导致抑郁症状加重。另外,30%的抑郁症患者在缺勤1年后,仍无法上班。

从精神病理学角度看,抑郁的表现之一就是处境与认知严重不符合,而且无法改变自己的看法。比如明明受到表扬,但就是觉得这是反话。抱着这样的想法,患者会觉得孤独无助,自然难以继续工作。

人是社会性动物,若长时间不工作,会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脱离人群,致使人际关系疏远、亲情隐退、道德冷漠,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最终导致社会支持系统也会变差。

专家建议,如果确诊为抑郁症,除了遵医嘱用药治疗,如果影响正常工作,可以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但不要太久。只要症状有所好转,就一定要回到原单位坚持工作。

改编自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网

猜你喜欢
病假杂念浑身
“请假”的多种表达
牛的浑身都是宝
德国谁休病假最多?
浑身条纹的斑马
中医药膳让您浑身轻松大便通
登山的奥秘
超级碗后,美将迎来“超级病假星期一”
如此请假
不要误解“排除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