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李娜赢得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的制胜因素研究

2015-12-05 09:3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0009中央民族大学北京000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3期
关键词:澳网接发球李娜

□ 陈 麒 张 君 于 悦 于 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0009;.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0008)

2014年李娜赢得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冠军的制胜因素研究

□ 陈麒1张君2于悦3于鹏4(1.3.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通过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官方网站数据统计,采用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录像观察等方法,对李娜及其对手的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为网球相关人士提供参考。结论:高质量的发球、接发球、稳定具有侵略性的底线击球和尽可能少的非受迫性失误等是李娜获胜的保障;积极的大角度击球调动对手、择时上网、抢对手第二发球发动进攻等是李娜获胜的关键;丰富的大赛经验、不放弃的坚定意志、和好的运气是李娜获胜潜在因素。建议:合理选择上网时机与随球上网的落点,进一步提高网前得分能力;保持高专注度、丰富击球节奏,进一步提高底线击球的稳定性,减少非受迫性失误。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制胜因素李娜网球

前言

2011年和2013年李娜在澳网赛场上两次屈居亚军,2014年终于突破自我实现冠军的梦想。继2008年李娜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后,在今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又拿到职业生涯的第二座大满贯,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二,来到了事业的高峰。本文就李娜本次比赛获胜的主要制胜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探究其获胜的深层次原因,希望能寻找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以供网球相关人士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参赛选手李娜、李娜的对手及相关参赛选手。

1.2、研究方法

1.1、数理统计法

对李娜及其对手参加的每一轮比赛技术指标、相关选手排名等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1.2、比较分析法

对所有与比赛相关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逻辑分析与归纳。

1.3、观察法

通过对李娜及相关对手的比赛录像进行观察,搜集获胜的相关因素。

1.4、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集关于网球制胜等相关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研究成果。

表1  2014年澳网李娜前6轮与对手的技术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前六轮比赛的技术对比分析(表1)

2.1.1、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发球的成功率与得分率方面,除了半决赛双误多于对方,第三轮二发得分率、接发球得分率略低于对手外,李娜的一发进球率、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均高于对手,双误少于对手。在发球速度方面,李娜的最快发球时速与对手不相上下,一、二发平均时速除半决赛的一发平均时速率低于对手外均高于对手。由此可见,李娜的发球为发球后的每一分奠定了优势。

2.1.2、接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接发球方面,除第三轮接发球得分率率低于对手外,其余轮次接发球得分率均高于对手,且场均接发球得分率为53.2%,超过了50%,这样的数据无疑对对手的发球局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为破掉对手发球局增加机会。可以看出,在前六轮54个破发点上,李娜兑现了30个,破发率达到55.6%。

2.1.3、网前技术对比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前六轮平均网前得分率为69%,来到网前能取得大部分分数,网前得分能力较好,但有四轮的网前得分率均低于对手,说明网前得分能力在这些对手中趋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李娜破网能力较弱,技术技术有待提高。

2.1.4、攻、守技术的比较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第三轮制胜分略少于外,其它轮次李娜的制胜分均高于对手且是对手的两倍以上。所以,李娜的进攻性强于对手,更多的制胜分增加自身的信心打压了对手的势气,是赢得比赛的重要因素。在非受迫性失误方面,除第一轮和第六轮比赛,其余四轮比赛非受迫性失误均高于对手,这也是所有数据中,除网前技术落后于对手外又一项低于对手的数据指标。但熟知李娜的人应该知道,李娜属于进攻性球员,进攻好于防守,进攻的侵略性越强非受迫性失误就会增多,防守能力弱也是非受迫性失误多的症结所在。因此,控制好进攻的时机与节奏、提高防守能力是李娜当前减少非受迫性失误的有效途径。好在除第一轮和第三轮外,李娜的制胜分净胜个数多余非受迫性失误的净失个数,从而对李娜赢得比赛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2.1.5、总得分比较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第三轮李娜的总得分与对手相同,其它轮次比分相差加大,说明李娜在比赛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力,比赛赢的相对轻松。从第三轮比赛数据看,对手给李娜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李娜也是先丢一盘连追两盘逆转获胜,其中还挽回了两个赛点。

2.2、李娜与齐步尔科娃技术对比分析(表2)

2.2.1、前六轮李娜与齐步尔科娃技术对比分析

李娜在aces球、非受迫失误、一发赢球率、一二发平均发球时速以及制胜分方面数据具有优势。

齐步尔科娃在一发进球率、二发得分率、网前得分率、接发球得分率、破发得分率以及非受迫性失误方面数据好于李娜。

但两个人的数据相差不是很大。两名球员对战,李娜赢得比赛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发球和稳定的进攻;齐步尔科娃赢得比赛的关键在于稳定的接发球和良好的防守。

2.2.2、决赛中李娜与齐步尔科娃技术对比分析

2.2.2.1、发球技术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李娜的一发进球率60%、发得分率58%略低于齐步尔科娃的67%、59%,但二发得分率63%比21%远高于对手。

在发球速度方面,李娜的最快发球时速、一发平均时速、二发平均时速均高于齐步尔科娃。由此可见,李娜的发球在决赛中具有明显优势。

2.2.2.2、接发球技术与破发率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接发球方面,李娜接发球得分率为53%,高于齐步尔科娃的40%。说明在接发球方面李娜做的更好。虽然,李娜的破发点赢球率为50%低于齐步尔科娃的67%,但李娜拿到破发点的次数为10个且兑现了5次破发,尽管齐步尔科娃的接发球得分率高达67%,但只拿到3次破发机会且兑现2次破发。所以,在接发球技术与破发方面,李娜优于齐步尔科娃。

表2 2014年澳网李娜与齐步尔科娃前6轮及决赛数据统计

2.2.2.3、网前技术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李娜13次来到网前8次得分网前得分率为62%,齐步尔科娃4次来到网前3次得分网前得分率为75%,可以看出,李娜的网前得分能力与齐步尔科娃比较相对较弱,但李娜来到网前的次数是齐步尔科娃的3倍,说明李娜积极上网寻求比赛节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李娜进攻性强,迫使对方回球出浅,给李娜上网创造了机会。

2.2.2.4、制胜分、非受迫性失误的比较分析

据表2显示,李娜与齐步尔科娃的制胜分比是34比11,非受迫性失误比是30比28,制胜分使对方的三倍多,而非受迫性失误仅比对方少两个。与前六轮比赛相比,李娜在决赛中的非受迫性失误控制的相对较好,而在进攻的有效性上,有34个制胜分兑现,可见李娜表现优于齐步尔科娃。

2.2.2.4、总得分比较分析

据表2显示,李娜与齐步尔科娃的总得分比为75:58。可见,李娜在整个比赛中占有绝对优势。

2.3、李娜赢得澳网冠军的原因分析(表3)

2.3.1、技战术因素分析

技术方面李娜高质量的发球是赢得本场比赛的关键,稳定而富有侵略性的底线进攻技术是赢得本场比赛的主要手段。积极的跑动为李娜赢得更多的进攻机会。随球上网及网前截击技术的提高将优势兑现为超过60%的得分率。

在打法上,积极的底线进攻与伺机上网相结合,丰富了打法,增加了得分手段,也在某种程度上打乱对方的击球节奏。线路组合上,通过大角度的调动对手与打中路追身球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李娜进攻优势。

表3 2014年澳网李娜与齐步尔科娃对手的世界排名与比赛结果统计

2.3.2、心理因素分析

在过去的澳网比赛中,李娜参加过9次,两次打进决赛,一次半决赛,两次地四轮,两次第三轮,一次第一轮;而齐步尔科娃加过6次,最好成绩仅有一次第四轮,所以李娜更具有心理优势。

顽强的意志品质是救命稻草。从表1和表3中可以看出,在第三轮的比赛中,李娜以先失一盘并且让对方拿到两个破发点的情况下,连扳两盘逆转获胜,可以看出李娜强大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2.3.3、参加澳网次数与成绩分析

李娜大赛经验多余对手。李娜在此之前参加过31次大满贯多于齐步尔科娃26次,成绩也好于齐步尔科娃,而且有过法网冠军的经历,所以李娜赢得大赛的经验要多于对手。

2.3.4、世界排名因素分析

李娜实力强于对手。从表3中可以看出,李娜位列世界第4位,齐步尔科娃位列世界第13位,实力李娜在齐步尔科娃之上。

2.3.5、前六轮对阵对手排名分析

李娜运气好于对手。从表3中可以看出,李娜在前两轮的对手都是排名在100名甚至200名以外的选手,而齐步尔科娃前两轮的对手则都是50名以内的选手,其中不乏大满贯亚军得主-----斯齐亚沃尼。李娜在后四轮的对手排名都是在20-30之间,而齐步尔科娃后四轮的对手排名都是在20名以内,其中有两位世界前五,并不乏大满贯得主曾经的世界第一M.Sharapova 和澳网卫冕冠军得主A.Radwanska。所以,李娜能轻松赢得澳网冠军与七轮比赛中对手实力相对较弱有一定的关系。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技术因素:高质量的发球、接发球、稳定具有其略性的底线击球和尽可能少的非受迫性失误等是李娜获胜的保障。

3.1.2、战术因素:积极的大角度击球调动对手、择时上网、抢对手第二发球发动进攻等是李娜获胜的关键。

3.1.3、其他因素:丰富的大赛经验、不放弃的坚定意志、和好的运气是李娜获胜潜在因素。

3.2、建议

3.2.1、合理选择上网时机与随球上网的落点,进一步提高网前得分能力。

3.2.2、保持高专注度、丰富击球节奏,进一步提高底线击球的稳定性,减少非受迫性失误。

[1]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官方网站:http://www.ausopen.com/en_ AU/players/overview/wta120330.html

[2]徐家杰,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259.

[3]张志华,曹宇,周建梅,陶志翔.美国网球公开赛李娜单打竞技能力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5:141-145.

[4]杨君,彭丹.2011年澳网李娜与对手技战术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07:43-45.

[5]刘金生,王艳.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李娜技战术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46-49.

[6]蔡治东.2011年李娜澳网法网温网竞技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03:64-67

[7]潘建华.费德勒与纳达尔在网球比赛过程中技战术的研究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164-167.

[8]张银满.世界优秀男子网球单打选手硬地赛制胜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135-137.

猜你喜欢
澳网接发球李娜
Nanosecond laser preheating effect on ablation morphology and plasma emission in collinear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bamboo materials in interior design
安迪·穆雷泪洒澳网公开赛
近期世界大赛女排主要对手接发球效果的对比与对策研究
青年球员的乒乓球接发球抢攻战术选择的研究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oversion Personality Traits on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with its Relevant Teaching Advice
李娜作品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
第52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前3名选手接发球技术分析
澳网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