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研究

2015-12-05 03:43李含春向立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7期
关键词:改革实践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

李含春 向立宏

摘要:世界范围内,研究性学习成为被普遍关注的先进教学模式,被证明是具有显著成效的教学理念。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本文主要介绍研究性学习概念、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实践策略探索以及对未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00-02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给思想政治课改革带来了理念上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对于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及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所学内容或社会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主动学习并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强调学习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1]。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会形成自发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以问题或课题作为载体,超越学生学科体系的研究活动。它包括三个步骤: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研究课题,需要学生自发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要研究的课题,然后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和学习。所以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其次,研究性学习是围绕探究展开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的研究过程包括观察、访谈、数据测量、分析归纳、制订计划、请教专家、撰写报告等过程。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开放式环境中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最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研究性学习更重视过程和经验、过程中的科学态度以及创造精神。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传统思想政治课偏向理论灌输,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明显具有说教性质,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权威性,鼓励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和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社会经验选择所研究的问题,围绕课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完成课题研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研究性学习可以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内容。首先,从教材范围来看,高职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毛泽东思想讲的是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在我国新民主革命与建设及发展中的情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主要论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联系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次,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继承马克思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中应创新应用,用发展的眼光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确定研究问题

自发寻找研究课题,培养兴趣,开阔视野,挖掘学习潜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更高追求。研究性学习以课题为载体,高职思想政治课的课题可由学生发现并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指定,还可以选择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抑或将思想政治课中的已知论点作为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再发现,也可以是社会职业实践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其研究问题还可以是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内的问题和跨学科问题。所以,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观察发现思想政治学科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疑惑和问题。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研究跨学科问题,利用多种视角研究思想政治问题[3]。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现实意义和具备可行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教师的作用不是给学生指出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并找出问题,通过实践研究解决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的培养比单纯地找到问题答案更加重要。这种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系统性,有利于加强历史和现实之间、课程和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心理学中的合作原则,利用人际关系对认知的促进功能,按照不同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教师应介入指导,以协调小组的组合方式和规模大小。

分组原则包括:按照兴趣分组,按特长分组,小组规模应适中。按照兴趣分组是指将兴趣爱好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一组,让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有利于后续合作。反之,如果小组成员兴趣迥异,容易出现矛盾,不利于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研究方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所以小组成员应在特长上互补,按照特长进行分工研究,这有利于出成果[5]。小组规模最好控制在6人左右,各负其责,有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资料处理和成果展示等,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

(三)收集资料,提取观点

确定好小组研究课题后,首先,教师应安排各小组写出书面计划和组员任务安排,对其进行批改,对活动人员、地点、方式和目标给予引导,确定研究方案,开始收集资料。其次,引导小组围绕课题收集资料,或者阅读图书资料,或者进行网络搜索,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基于此形成解决方案。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和所遇问题。教师应将一些重要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要打断学生,不应着急评价。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视角。最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设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四)研究成果展示

研究成果展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甄别,去伪存真,抽丝剥茧地总结研究成果,并将其撰写成报告。然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研究成果[7],正确对待学生的研究成果,肯定其劳动和付出,不管结论是否正确和成熟,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努力。

之后,组织学生答辩。答辩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十分重要。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告知学生答辩程序,在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位主讲人,向大家解释研究过程和成果。在答辩时,小组成员对教师或学生的提问现场答辩。在答辩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让他们充满信心,仔细听清楚所提问题,给予详细回答,避免因紧张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

(五)考核评价

评价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方式对教学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一般采用自评和互评以及成果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在思想政治课传统评价模式下,学生是评价对象,处在被动地位,评价目标不明确,让学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活动,实现自评和互评的结合。

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小组组长应做好研究性学习记录,记录研究进展、成员参与情况和心得体会。组员研究性学习记录主要包括团队任务、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这些记录是最终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可以制定评价表和考核表。

(六)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是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改革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应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入手,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七)建立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联动机制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如果高职院校各部门孤立运行,则无法实现。所以,高职院校应建立思想政治课教改小组,建立思想政治课教改联动机制,协调学校各部门和人员,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支持思想政治课的研究性学习改革。首先,建立由党委和院系等组织为主的教改小组,对于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进行统一领导。其次,建立由宣传部、教务处、院系团委、学工部、思想政治课教师组成的研究性学习联动机制,建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制度,包括研究性学习制度及课程管理和教学过程的监管、评估等。

参考文献:

[1]陈余芳.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思政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2(17):112-115.

[2]高原平.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曹丽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0):181-183.

猜你喜欢
改革实践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