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外伤性肝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5-12-08 22:00王浩然
影像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外伤性探查包膜

王浩然

(黑龙江省九三分局中心医院影像科,黑龙江161441)

CT在外伤性肝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王浩然

(黑龙江省九三分局中心医院影像科,黑龙江161441)

目的:探讨CT在外伤性肝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外伤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CT检查和手术探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的结果,并计算CT检查结果的准确率,该准确率即为两种检查的相符率。正确率(相符率)=两种检查结果相同的例数/总例数×100%。结果:CT检查中,40例肝损伤患者中无Ⅰ级肝损伤患者,有11例Ⅱ级肝损伤患者,6例Ⅲ级肝损伤患者,11例Ⅳ级肝损伤患者,12例Ⅴ级肝损伤患者;而手术探查中,发现CT检查结果中的11例Ⅱ级肝损伤患者有1例,实为Ⅰ级肝损伤患者,其余均与CT检查结果一致。即CT检查的准确例数为39例,准确率(相符率)为97.5%。结论:CT检查在诊断外伤性肝损伤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临床价值,应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CT;外伤性肝损伤;诊断;临床价值

在腹部创伤中,外伤性肝损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脏器损伤,其发生概率在15%以上[1]。由于肝脏体积较大、结构复杂而且质地脆弱,一旦出现损伤就极易导致高死亡率,因此外伤性肝损伤在临床上属于急危重症[2]。对疾病的治疗建立在对疾病的诊断之上,只有快速而且准确地为患者做出诊断,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对外伤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为探讨CT在外伤性肝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本文以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外伤性肝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外伤性肝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有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8±1.7)岁。其中,22例患者为车祸导致肝损伤,16例患者为从高处坠落而导致肝损伤,其余2例患者为其他因素导致肝损伤,所有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在受伤后24h内入院治疗,都需进行一定的手术处理。

1.2 诊断方法

在40例患者完成常规肠胃准备后,使用双排螺旋CT进行检查。首先让患者仰卧进行平扫,平扫范围为患者的剑突部位到肝脏下缘,扫描条件为120kV管电压、260mA管电流、10mm准直、螺距为1。平扫结束后,对部分平扫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中使用的造影剂为碘普罗胺注射液,使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的前臂静脉团注。第一相注射速度为每秒1.2ml,注射量控制在50ml。第二相注射速度为每秒0.5ml,注射量仍为50ml。后各延迟25s、75s和180s进行动态扫描。

1.3 外伤性肝损伤分级标准

1.3.1 CT分级标准

肝损伤分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其中Ⅰ级损伤为肝包膜撕裂深度和肝包膜下血肿最大直径小于1cm,Ⅱ级损伤为肝包膜撕裂深度、肝包膜下及肝部中央的血肿最大直径均在1cm-3cm之间,Ⅲ级损伤为肝包膜撕裂深度、肝包膜下及肝部中央的血肿最大直径均大于3cm,Ⅳ级损伤为肝内部血肿或血管裂伤1段以上,实质裂伤2段以上,Ⅴ级损伤为血管裂伤或者组织被破坏伤及两叶。

1.3.2 手术分级标准

Ⅰ级损伤为肝包膜下血肿范围占肝表的10%,肝包膜有裂伤,实质裂伤深度1cm以下。Ⅱ级损伤为肝包膜下血肿范围占肝表的10%-50%,实质内血肿最大直径小于10cm,实质裂伤长度小于10cm、深度在1cm-3cm之间。Ⅲ级损伤为肝包膜下血肿范围占肝表50%以上,实质内血肿最大直径大于10cm,实质裂伤长度大于10cm、深度大于3cm。Ⅳ级损伤为损伤1个肝叶,累及肝叶的1至3个肝段或者伤及25%-75%的肝叶。Ⅴ级损伤为肝损伤1叶,累及肝段在3个以上或者75%以上的肝叶。Ⅵ级损伤为肝完全撕脱。

1.4 评价标准

对比分析CT检查和手术探查的结果,并计算CT检查结果准确率。CT检查结果的准确率即为两种检查的相符率。正确率(相符率)=两种检查结果相同的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CT检查中,40例肝损伤患者中无Ⅰ级肝损伤患者,有11例Ⅱ级肝损伤患者,6例Ⅲ级肝损伤患者,11例Ⅳ级肝损伤患者,12例Ⅴ级肝损伤患者;而手术探查中,发现CT检查结果中的11例Ⅱ级肝损伤患者有1例实为Ⅰ级肝损伤患者,其余均与CT检查结果一致。也就是说,CT检查的准确例数为39例,准确率为97.5%,这也是两种检查的相符率。

3 讨论

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担负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的深部,虽然有下胸壁和膈肌保护,但由于肝脏体积大且质地脆,一旦遭受暴力容易损伤,发生腹腔内出血或胆汁泄漏,引起出血性休克、胆汁性腹膜炎等病症,后果严重,必须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是一种病情探测仪器。它能对人体各部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快速地确认病情,并且能反映疾病的范围和类型。因此,在临床上对肝损伤患者的确诊首先是让患者进行CT检查。采用CT检查患者的肝损伤情况能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还能发现肝脏周围脏器是否受损以及其受损情况,为全面、快速地治疗提供了依据[3]。

常见的肝脏创伤类型有5种,分别是肝挫伤、肝撕裂、肝破裂、肝包膜下血肿、肝内血肿[4]。其中肝挫伤和肝破裂分别是最轻微和最严重的肝实质损伤。肝实质的损伤在CT影像上表现为边界不清晰的多种形状的低密度灶,在增强扫描转为清晰的低密度灶,低密度灶的形状常见的有条带状、裂隙状、星芒状、斑片状等,有的低密度灶呈现不规则状。而肝包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肝周薄膜下出现新月状或弧形条带状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后血肿显示不强化。肝内血肿的CT表现为出现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阴影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周围有肝挫伤灶或者低密度水肿环。

为探讨CT在外伤性肝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本文以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外伤性肝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CT检查和手术探查,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的结果。研究发现:CT检查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仅存在1例误差,两种检查的相符率高达97.5%。由此可见,CT检查在诊断外伤性肝损伤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临床价值,应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1]韦政江.用CT诊断外伤性肝损伤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6):60.

[2]张坚,邢伟,狄海庭,陈培泽.外伤性肝损伤的CT征象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01):51.

[3]廖荣信,张亚林,瞿中威等.外伤性肝损伤的MSCT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6):56-57.

[4]沈俊斌,吕振发,张伟塘.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30):6401.

R816;R642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3.13

2014-10-22

猜你喜欢
外伤性探查包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流程管理在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救治护理配合中的应用
B超在母羊早期妊娠和繁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多尺度探查偷车案件的犯罪时空热点
马铃薯包膜尿素田间肥效试验分析
未成年人吸毒原因探查:或因家庭或因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