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焦”论温病“通阳”

2015-12-10 07:59周文亮徐由立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温病中焦水液

周文亮,杨 宇,徐由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从“三焦”论温病“通阳”

周文亮,杨 宇*,徐由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三焦为全身水液、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湿邪黏滞,内外相合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影响三焦气化及运行气血津液的功能。从三焦的角度来探讨湿温病是如何宣通一身之气机,从而达到通阳的目的。

湿温病;三焦;通阳;利小便;气化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语出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1]”。民国医家陈光淞[2]曰:“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热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黏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使“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三焦内连脏腑,外通皮毛,上达巅顶,下至于足,是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弥漫上下表里,郁而不化,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使三焦气化不利,运行不畅,变生诸证。湿易伤阳,热易伤阴,无形之热依附于有形之湿,湿不去则热不得除,欲使湿热分消,祛湿方是善着。湿性属阴,得阳则化,气化则湿化。如柳宝冶“治湿热两感之病,先必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秦伯未[3]《谦斋医学讲稿》云“治湿不分三焦,亦非其治也。”由此可知,恢复三焦气化,宣通阳气,即“通阳”乃治湿热之关键。

1 何谓“通阳”

“通阳”即宣通阳气,是针对外感湿温病之湿遏气机,清阳被郁,三焦不畅的一种方法。考通阳之法,古已有之,叶天士宗前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明训,进一步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认为“通阳”的关键是“利小便”。“利小便”是驱逐湿邪外达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湿在下焦,淡渗利尿则为首要之法,蒲辅周[4]称其为“淡以通阳”。湿热交蒸,弥漫三焦,故而单纯“利小便”并不能达到通阳的目的,往往还通过宣降肺气、运化中州、宣上渗下、行气通腑,恢复肺、脾胃、三焦、大肠、膀胱气化功能,从而达到宣通表里上下之阳气,以祛除内外之湿邪的目的,即“通阳”。

2 三焦的概念及功能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亦为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具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的功能,如“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5]”,《灵兰本输》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可见,三焦在人体气的运行和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如《中藏经》曰:“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注,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6]三焦功能正常,中焦脾气将水谷精微运升至上焦肺,肺收元阳之气以成宗气,宣发肃降营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湿为阴邪,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湿邪为患,必然影响到三焦的运化水液功能,而出现上焦肺失宣肃,中焦升降失司,下焦湿郁气阻,三焦水道不利,则水液运行受阻,从而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如《沈氏尊生·海藏》所云:“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

3 三焦与“通阳”

湿邪以三焦为通路,流布而渐及全身。无论湿蒙上焦、湿伏中焦或湿注下焦,都会使三焦水道不利,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而见各种湿证。因此,宣畅三焦,通阳化气是治疗湿热病之根本,可以说治湿不宣畅三焦,非其治也。薛生白也曾指出“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

3.1 湿蒙上焦,开宣肺气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证见周身困重酸楚,头晕沉重,及肺失宣降所致的胸闷、咳喘上逆等症。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疗以宣肺为主,辛温芳香宣化,开肺气以通阳。如吴鞠通云:“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常以杏仁、淡豆豉、枇杷叶、栝蒌皮、桔梗等品,以宣开上焦,以其“气味俱薄,为上焦药,仿之才轻可去实之义”。华岫云[7]谓:“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遏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 因肺为水之上源,上源闭塞,则下流不行,轻扬宣郁,辛开肺气则可通阳祛湿。

3.2 湿伏中焦,运化中州

湿热为病,属阳明,太阴居多,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求,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如叶氏云“在阴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湿郁中焦,脾胃之气壅闭,气机升降失灵,运化无权,以致水湿之气不能外泄,可见胸脘痞闷、纳呆苔腻、腹满便溏、四肢沉重等症,即“湿邪内伏,足太阴之气不运。”叶氏[8]言:“脾胃之阳日困,所受水谷之气少运,清浊升降失度,外因六气未去,留连脾胃内伤,法当辛香调气醒中阳,气流行,湿郁可除。”谓治疗,当以辛香调气为主,温运中阳,辛香调气之药如厚朴、半夏、草蔲、黄芩、黄连,酌加甘淡之品等,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脾胃升降适度,气化有权,气机流转,湿化热清。

3.3 湿注下焦,分利上下

下焦湿热,病在大肠、膀胱,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之证。“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湿热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便涩滞不行,大便不通或不爽,神志昏蒙等。治当淡渗通导,利其小便,如陈光淞《温热论笺正》中所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得通矣。”[9]盖分利则湿与热皆从清道出,邪有出路,里湿去,阳气通。药用通草、茯苓皮、猪苓、车前子、冬瓜皮、冬瓜子、滑石、寒水石、山栀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论治湿热,以三焦分证,祛湿清热为总则,以宣阳化气为先导,湿在上焦者主以轻宣,尤重宣肺气化湿,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思想,湿在中焦者主以辛开苦降,湿在下焦以淡渗,通利水道,趋湿于外,三焦分利,开上、畅中、渗下相互配合,通调人体三焦气机,恢复三焦气化,使水道通调。

[1] 马健.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5.

[2] 陈国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J].山东中医杂志,1986(2):11.

[3] 毕务玲.湿病的三焦论治探讨[J].中医中药,2008,46(25):87.

[4] 徐晓明.浅议“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及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10,28(2):40.

[5] 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7.

[6] 钟梁,呼永河,李静.试论“湿入三焦络”[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0):1146.

[7] 宁显明,朱洪明.试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J].长春中医学院院报,2001,17(1):10.

[8] 叶天士.叶天士医学全书·叶氏医案存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05.

[9] 王文才.略谈“通阳不在温”[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16):7.

(责任编辑:余 婷)

2015-06-08

周文亮(1989-),男,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感染性疾病的证治规律。

R22

A

1673-2197(2015)22-0059-02

10.11954/ytctyy.201522027

猜你喜欢
温病中焦水液
背后七颠百病消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小穴位 大健康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饮水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