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

2015-12-10 08:13张云逸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年9期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上海

张云逸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 200003)

对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

张云逸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 200003)

随着工业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梳理上海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上海是全国工业机器人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具有跨国巨头多、产业链完整、部分技术领先、平台搭建好等特点。同时,上海工业机器人发展仍面临本土企业缺乏高端成熟技术和核心部件生产能力,行业整体缺乏合力等问题。研究认为,上海具备建设机器人产业高地的基础和优势,是上海工业转型升级的亮点和方向,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工业机器人;价值链;产业

全球工业逐步进入智能化制造时代,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在处于工业转型发展期的中国,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凸显,人力成本持续攀升,制造业成本压力变大;同时,年轻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变差,因此,为了克服人力劳动力的弊端及提升生产效率,企业自动化更新需求意愿日渐增强。在此背景下,国内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越加强烈,推动了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5月21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信息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000台,较上年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上海凭借着在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布局的特殊地位,在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上海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1.国际巨头集聚上海,行业发展亮点凸显。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由安川、发那科、ABB、库卡等国际巨头所垄断。目前ABB、发那科、库卡等机器人巨头均已在上海设有总部或基地,使得上海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基地。2014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制造行业(与机器人本体制造直接相关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3.3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81亿元。2015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2015年1-6月,实现工业总产值56.55亿元,同比增长了7.4%,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30亿元,同比增长5.7%,与全市工业主营收入反向变化,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89亿元,同比增长9.3%,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上海工业转型发展中一个重要亮点。而国际巨头的垄断地位也极其明显。ABB、发那科和库卡凭借着规模效益、先进的软硬件设计和生产能力,保持了技术、市场优势,占据机器人消费的高端和高附加值市场。2015年1-6月,三大制造商实现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全部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的86.5%,主营业务收入占86.5%,利润达8.07亿元。上海本土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规模和效益上明显落后,仍处于起步阶段。

表1 1-6月上海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主要指标(单位:亿元)

2.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国内行业地位突出。ABB、库卡和发那科等国际机器人制造厂商带动了产业链相关企业的集聚。整体来看,上海正在形成从上游的减速器制造、零部件控制系统生产到中游的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图1)。上海电气集团与全球减速器供应商纳博合作,研发生产减速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儒竞电子、新时达机器人等均在研究开发伺服电机。库卡、ABB、发那科等既是本体生产商又是系统集成商。这些重点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又对其他关联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快了机器人制造企业在上海的集聚发展。除了国际一线制造商入驻上海外,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沈阳新松在上海设有子公司,本地企业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公司已拥有各类专利100多项,在搬运码垛机器人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新时达则在焊接机器人方面技术领先。上海交大、上海大学、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等长期从事相关研究,为产业发展积蓄能量。上海已经在机器人产业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拓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之一。

图1 工业机器人价值链

3.开辟细分市场,本土企业奋力谋发展。尽管国际巨头机器人制造企业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优势,但上海的本土企业避开跨国巨头把控的主要市场,依托自身小巧、灵活、本土等优势,开辟蓝海,努力针对细分市场、产业,开发特定用途的机器人产品,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上海沃迪生产国外跨国企业涉及较少的搬运机器人,且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等行业,其该领域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0%以上。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能力,诸如伟本机电、永乾机电等本土企业加快了向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链延伸,为客户提供生产线设计、组装和维护服务等交钥匙工程,弥补本体制造利润低的现实,提高整个机器人系统的利润率。

4.平台搭建初见成效,产业发展环境良好。上海早在2012年就设立了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区,2013年9月又成立了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2014年底,上海特别制定了《关于上海加快发展和应用机器人促进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机器人本体、核心功能部件、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协同推进模式。到2015年,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已经成为上海加快建设科创中心的重大战略项目之一。除了给予专项扶持外,上海尤其重视培育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2015年,上海市政府联合国家有关部委在电器科学研究所内成立了两个国家级机器人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和“国家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中心建设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有力推进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建设、机器人产品认证制度、机器人产业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产品(部件)认证、检测、校准、标准化工作、培训、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服务,优化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二、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核心部件生产能力,本土企业受制于国际供应商。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部件如减速机、控制器等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的本体相当于机器人的“身体”,下游的系统集成则是机器人的运行方案。其中,上游是机器人系统利润最高的部分。从机器人本体制造成本的角度来看,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占整体生产成本的70%以上。目前,全球机器人核心部件均由几家供应商提供,如减速器基本由纳博、哈默纳科等几家日本公司控制。本土企业核心零部件均靠国外进口,又因生产规模小,与国际

零部件企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限,因此制造成本较大。尽管新时达、新松机器人都已经在开展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但整体看,其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可成熟使用的阶段,核心零部件采购受制于国际供应商的现实短期内难以改变。

2.缺乏高端成熟技术,本土企业整体处于产品链低端。同国际机器人企业相比,国内包括上海的本土机器人企业起步晚,正处于发展阶段。尽管本土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且部分技术国内领先,但从全球范围看,该类企业的高端成熟技术依然缺乏。大部分本土机器人企业的控制系统都是国外采购,本土做机械部分,且国产机器人的精准度、速度相对较差,产品线也较少。国际巨头的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烟草、电子电气、化工等行业,实现流水线的全自动化。ABB、发那科、库卡和安川“四大巨头”占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的市场分额。而本土机器人生产企业还多集中于机器人细分市场的简单产品和通用零部件部分,如饮料搬运等,较多为非标产品。缺乏高端产品,上海本土的机器人整体仍处于产品链低端。

3.缺乏企业间关联,行业整体合力不足。尽管上海机器人的产业链较为完整,但企业间尚未形成密切的产业关联态势,行业整体发展缺乏合力。一方面,企业分布较为零散。库卡布局在松江、发那科布局在宝山、ABB布局在浦东。本土的机器人制造企业也分散在全市各个区县。另一方面,企业间的联系较为稀松,在上海本地的产业链关联尚未形成。诸如沃迪等本土企业的零部件采购均分散在全国,上海本地的配套企业不多。上海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壮大。

三、进一步促进上海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政策建议

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了对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倒逼着工业机器人产业加快研发和制造的新发展。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将机器人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上海的工业转型也离不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制造已被确定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根据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显示,2013年全世界平均每万人拥有62台工业机器人,而中国仅为30台,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国内工业机器人密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上海应抓住政策密集支持、市场潜力巨大的契机,依托现有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快建立产业发展高地,为上海转型发展提供助力。

1.加快平台建设和规划引导,推进上海机器人产业高地建设步伐。一是充分利用两个国家级机器人检验检测中心,推动覆盖机器人产品检测、标准、认证、技术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建立机器人行业标准,引领上海形成机器人产学研高地。二是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快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目录和重点发展方向,引导上海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作用,举办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和技术、产品、设备展览展销等活动,加快行业内不同企业间以及上海市与外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行业自律,加快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加大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本土机器人企业竞争力。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大技术研究等的专项支持。鼓励和引进技术含量高、产品创新性强的企业,促进机器人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展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提高上海机器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研究设置机器人行业技术准入门槛,提高上海机器人行业整体技术能级。

3.研究建立机器人行业统计标准,加强行业发展监测评估。为进一步推进上海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强行业监测。目前全国包括上海均缺乏对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的全面客观统计。为准确监测机器人行业发展,上海应在形成机器人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加快研究确立上海机器人行业统计标准,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统计制度,为把握上海机器人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曹家乐)

猜你喜欢
工业机器人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