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教法

2015-12-12 13:15李元成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教法方程式例题

李元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05-02

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同学们个个都在摩拳擦掌、暗下决心,尤其是原来成绩不算好的学生,更是想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和优生并驾齐驱,使这门功课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出现,又会将一部分同学卷入学习兴趣的低谷,此时教师如果不绞尽脑汁想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要全面提高化学成绩恐怕又将成为泡影,于是我们从“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以下简称“计算”)这一内容的教法入手,实施了化学教学“一、二、三、四、五、六”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培养一个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让学生学懂知识,无疑是一项激起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于是在教学“计算”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五步教法。其次教师语言的精炼、和谐、幽默,比喻恰当、形象或将知识高度概括,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我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电子的能量大小不同,能量小的,在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大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列举了“邵氏兄弟”的例子,他们中的哥哥能力小些,只在家乡周围的几个小集市采卖蔬菜、水果等,每月赚得一点小钱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而弟弟的能力大些,活动范围广,开了几家公司,省内、省外都有,有时还漂洋过海,据说他还想开一家跨国公司,也许今后还可以到外国定居……于是同学们都在心里琢磨着。也许电子的能量大到一定的程度也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知识又为后面讲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易失去埋下伏笔,又如CO的性质概括为“轻无色味溶水难,有毒还原又可燃”,简单的十几个字朗朗上口,易读、易记,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低潮期又看到了曙光,进而坚定了学好化学的信念。

二、狠抓两个基本

两基本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要想学好计算,记住元素符号,会写化学式,熟练化合价不可少。因为学习“计算”时要写化学方程式,一旦在这里出了问题,那将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过程都要错。所以计算课前基本训练必须形成制度化、序列化、科学化。

三、应用五步教法

五步教法即: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联系;4.学生讨论;5.教师讲解。在一节新授课中大约需要20分钟,一堂化学课上得成功与否同练习的设计关系较大,我们备课很大部分精力要花在练习设计上,五步教法把练习放在主要地位,更要重视练习设计,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个基本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多层次不断尝试的练习,在不断的练习中,一步比一步有所提高。

尝试题是作为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的一种手段,编拟的尝试题要同课本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难度大致相当,只是题材变化一下。计算题的题材最好是学生亲手做过的实验,而且在运算过程中数据处理简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解题方法上,同时也为了节约时间。出示尝试题不能太突然,应该采用以新引旧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到尝试题,为学生做尝试题铺路架桥,做到新课不新。

例如:1.求8克氧化铜中含铜元素多少克?

2.用氢气还原8克氧化铜,可得到单质铜多少克?

点2名能做的同学上台演示,要求不会做的同学先看课本例题然后在做,做好后相互交流。

3.加热并用二氧化锰催化使12.25克氯酸钾完全反应,生产氢气质量多少克?

练习后,根据所做的题目归纳出解答“计算”的一般步骤。

4.(再次尝试练习)某工厂需要100千克氧气做原料,如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消耗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同时可得到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四、实施六段结构

(一)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二)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三)进行新课(20分钟)

1.出示尝试题

2.自学课本

3.尝试练习

4.学生讨论

5.教师讲解

(四)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

(五)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六)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新授课后,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因为前面看书做尝试题有的同学会依样画葫芦,第二次尝试题要比例题稍有变化,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二次尝试中发现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以再补充讲解,因此,第二次练习又是“进行新课”的延续;第二次尝试练习又为学生课堂独立完成作业铺平了道路,教师不必从头讲起,学生难懂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教师必须画龙点睛的讲清楚。从尝试题的全过程来看,开始用尝试题引路,看课本的目的也是为了做尝试题,学生做的,讨论的都是尝试题,当然印象深刻,教师接着讲解尝试题是趁热打铁顺理成章的,不过,我们也不能把例题丢开,可联系例题来讲尝试题。

准备题是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从准备题到尝试题就是利用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从尝试题到例题是让学生研究,因此,促使知识发生迁移到尝试练习到讨论和讲解促使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的过程,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教法方程式例题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挑战一级方程式
教养方程式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