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浅议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

2015-12-15 11:42钱立生汪建飞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大学生

钱立生,汪建飞

(1.安徽科技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安徽科技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浅议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

钱立生1,汪建飞2

(1.安徽科技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安徽科技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大学生专业实践和职业教育培养的新渠道,虽有较多前期成功经验可借鉴,但目前已形成良好示范辐射效应的品牌基地数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尚需对其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内涵建设为立足点,探索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以期从一定程度上为基地建设者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

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产教融合;校企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1]。因此,为了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素质,高校务必要注重加强实践教育的建设[2]。教育部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号)中,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共同立项建设1000个实践基地的目标,以不断完善基地格局。从已公布的538个地方所属高校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来看,多数实践基地已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了较系统的实践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但其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且从建设基地所要达到的针对性、多元性、高效性、策略性的目标来看,继续深入研究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有必要的,可为基地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1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内涵

社会实践基地是指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场所[3]。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内涵尚未有明确界定。但通过对其相关理论、实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对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要求来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指紧紧依靠专业建设积淀,围绕区域优势资源,由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筹共建,挂靠在企事业单位的,兼具指导功能、培养功能以及示范辐射功能的大学生教育机构,以此推动校企在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下,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技人员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协同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协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促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基于以上涵义,要构建科学高效的实践基地,首先要明确“四点”:前期良好的校企合作经验优势是建设的立足点,奠定了基地建设的根本前提;增强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多元性、高效性、策略性是建设的出发点,明确了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实现指导功能、培养功能和示范辐射功能是建设的落脚点,确立了基地建设的检验标准;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建设的着力点,指明了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已公布的数百所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1)资源优质性。榜上有名的百所高校均以人才培养为宗旨,能力提升为导向,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独特的物质、技术、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教育联动、绩效考核联评,建立联动区域内学术互动、经验交流、共建、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开创依托行业企业建专业、互惠双赢的新局面。(2)教育直观性。基地利用实物展示、示范操作、仿真模拟、现场教学等直观手段,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提供了大量直观的教育教学资源,改善学生学习成长环境,引导其开展形式多样的感知,深化感性认识,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3)功能多样性。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高校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多元性、高效性、策略性,使大学生实践教育在深度、广度、效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这均是以基地多样化功能的实现为前提的。因此,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结合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现状,注重建设的长效性和实效性[4]。不仅要承担实践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更要注重内涵建设,以高校推广模式和产业链推广模式为抓手,通过示范推广机制创新及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2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但就实践教育而言,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实施方面,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特别是在目前教育资源紧缺、工科类人才培养成本较高的背景下,实践教育大多数仍停留在实践教学环节层面,对实践教育的理性思考和系统研究还不够,在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随意性较大

校企双方挂着产学研合作的招牌,打着“双赢”的旗号,在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硬性“撮合”下,形成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短期、低层次、表面性合作,未能产生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也未能开展任何稳定的实质性活动,缺乏约束机制,更缺乏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建设关系,无法保证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与社会之间所建的实践基地要有稳定性,注重双方的稳定协作,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机会,注重建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长效发展[5]。

2.2 规范性不强

很多合作企业在行业领域不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也不具有承担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丰富经验和良好资质,或是基地不具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微观的运行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等不够成熟,当与高校现行制度发生冲突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因此,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基地建设中,应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将接受学生的时间、数量、实践内容、条件、双方责任等做明确规定,立足长远,在实施过程中互相监督,真正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多方收益,建设长效机制[6]。

2.3 实效性不够

个别高校以教学改革为名,与企业签定协议之后,把学生派送到企业接受实践教育,但却未提前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相当多学生没做好上岗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致使教学改革有始无终,基地作用无法如期实现;或是校企双方不够重视,仅仅采取签署协议、简单挂牌的方法开展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后续的建设和投入,无法形成体系性合作及建设机制。

2.4 指导性不足

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许多经验和教训尚未得到全面、系统地汇集、梳理、提炼和总结,理论研究滞后于改革实践,致使建设缺乏及时、有效的理论指导,一定程度上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滞后性倾向,直接导致成效不显著,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

3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对策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构建的根本宗旨在于,通过基地建设,在推动校企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促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构建,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就业意识、创新意识。因此,只有通过校企产教协同、推进融合进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才能科学解决当前基地建设进程中的频发问题,改变基地建设在一定范围内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产业、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衔接。一方面要求高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另一方面要求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两者深度融合,打破高校与企业、职业与教育、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藩篱,使校企形成“双赢”共生体,在提高育人质量、提升育人效率、凸显育人效应、降低育人成本等方面实现效能最大化。

3.1 实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效能的大步提高,首先必须紧抓“五基点”

3.1.1 平台搭建是支撑点 实践教育基地要发挥其最大效能,首先校企间必须搭建一个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的广阔平台,建有持久、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通过业务平台、信息平台、网络平台、服务平台、管理平台开展校企间的多方对话,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

3.1.2 机制构建是保障点 实践教育基地属于开放式的系统,承担包括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在内的多项重要使命,其功效的发挥取决于各种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通过成立理事会及常务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和资源共享制度,形成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关系和协同互动“对话”制度,构建基地运行机制、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合作共赢导向机制、动力制约与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健全产教融合进程中的各种政策与规章,形成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促使企业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其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

3.1.3 服务提升是关键点 目前,很多校企合作关系都处在自发性自我发展阶段。这就要求,作为合作中的弱势方,高校应主动向企业伸出橄榄枝,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构建柔性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形成积极为企业服务的普遍共识与良好氛围,使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较大利益,激发其应有的热情和动力,积极融入到合作中,使实践基地建设得以充分发育与完善,从而达到预期的育人成效。

3.1.4 文化对接是闪光点 有效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的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整体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不断吸取企业先进理念,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才能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植根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3.1.5 质量提高是根本点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本质在于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学生建立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实践教育方案,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实现人才质量的大步提升。

3.2 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要加强制度建设,打造精品基地

不仅仅要在学校层面上,形成“国家一省一高校”三级实践基地体系,从质和量两方面保障学生实习实践的开展;还要从全国宏观层面上,形成实践基地网状结构,区域内的高校与区域内基地共建,形成联盟,共同建设,充分共享[7]。这就必须切实做好“七对接”,才能将实践教育基地成功转化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3.2.1 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对接 高校应理想分析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与企业共同调研论证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及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协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知识结构优、实践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人才培养规格,实现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深入融合。

3.2.2 学科专业群设置与产业群需求对接 高校应以区域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确立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以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重点专业群与支柱产业相对接、重点建设专业群与新兴产业相对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深入融合。

3.2.3 教学进程与生产实践进程对接 高校应打破以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的传统做法,按照生产实践进程重设实践教育基地课程序列、重组教学环节,以“工期定学期”、以生产实践进程定教学进程,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深入融合。

3.2.4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高校应从职资格业标准入手,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建立产业技术驱动机制,以现行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制度带动基地课程内容改革,不断优化结构、更新知识、突出应用、强化实践、体现创新,精炼理论课程内容,增加应用性、创新性课程内容,着力解决好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职业需求的实用性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深入融合。

3.2.5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按照“基础实、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基本要求,以能力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学历教育与用人需求的深入融合。

3.2.6 职业教育与就业培训对接 学校应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名校”的发展战略,通过实践教育基地的的设立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提升专业对口度的同时,实现多领域就业,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深入融合。

3.2.7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立足所在地域,组建相关基地研究团队,深入发掘、发扬企业先进文化,产生一批区域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充分结合实践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校企文化品牌形象,将区域文化、专业文化、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大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努力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入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校企联合协同创新教育,以实现校企间及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8]。

[1]管军军,杨国浩,王金水,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10-111.

[2]林文生,谢萍萍,陈玲.本科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行成效研究[J].海峡科学,2015(2):59-63.

[3]张佳.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11):157-158.

[4]王左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83-86.

[5]林晓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效性机制探讨[J].学理论,2015(12):148-149.

[6]尹喜.广东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8):107-110.

[7]成协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3):74-77.

[8]郭锂.基于CDIO理念的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6):26-30.

A Preliminary on Outside-school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QIAN Li-sheng1, WANG Jian-fei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China;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China)

The outside-school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s of college students, as new channels to profession practice and vocation education, have much experience and many successful facts, but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bases with a well-demonstrated and promotive effect are still far away from the practical demands, therefore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studied. The article attempted to point out the main problems, based on th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outside-school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suggestion and provided the decision makers with a scientific support in their decision-making.

College student;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2015-03-19

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jyxm161;2014jyxm268)。

钱立生(1981-),男,安徽省池州市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8.4

A

1673-8772(2015)04-0089-04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大学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我的基地我的连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