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与创业文化协同的机理

2015-12-15 11:42施培智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机理协同大学

施培智

(1.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大学文化与创业文化协同的机理

施培智1,2

(1.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业教育的推进,日益需要用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协同的视角,看待系统增效的问题。论文首先探讨了“协同”的内涵以及文化协同的意义,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协同的必要性,以及明确协同机理的意义。从文化共同点、创新共同点、目标共同点、互通共同点四个角度,介绍两类性格鲜明、指向清晰的文化,在协同增效方面的机理所在,为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协同增效的机制和路径奠定基础。

大学文化;创业文化;协同;机理

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一来可以梳理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共同文化元素,二来可以从文化的不同视角审视同一社会现象。前者涉及文化的比较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协同、碰撞等次生问题。

1 关于协同的问题

“协同”是分系统与总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而产生新的结构和功能,尽管从客观结果上看,协同有正向、负向、中性几种可能,但是从主观意愿上讲,协同大多为了效果的增进,即“增效”。基于“协同”的“增效”事关对系统的认知,“系统”的意义在于,“要了解重要的问题,我们的眼界必须高于只看个别的事件、个别的疏失或是个别的个性。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影响我们个别的行动,以及使得这些个别行动相类似背后的结构”[1]。而“系统思考是一项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以及分辨高杠杆解与低杠杆解差异所在的一种修炼”[1]。所以,凭借系统思考反观协同,十分必要,用整合的视角看待不同的系统,达成系统之间的协同,进而实现增效,也是用系统学、协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选择。

“协同”的本意是“与……一起工作”,鉴于文化的独特性质,文化协同增效(Cultural Synergy)同时作为思维模式、管理战略、绩效标准而存在,是指文化的差异性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和完善,这种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贡献远大于单个文化团体。由此引申出的另一个概念“跨文化协同增效”,是指“不同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如适应模式、价值观、规则、行为方式等)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这些元素的总和产生某种高质量的有价值的结构,其总和的价值要大于各元素的个别价值之和”(Alexander Thomas)。

追溯文化协同增效的概念之源,原指不同国家文化在企业特别是跨国经营层面的融合增效问题,随着概念的拓展,涉及经济文化的融合,政治治理等领域。如季玉群(2005)探讨了旅游业的经济——文化协同与互动的特性。郝文清等(2013)就腐败行为的跨文化特性,分析了腐败治理工作“跨文化协同”的重要性。

差异创造价值,文化协同增效以认可文化差异为前提,致力于融合差异带来思想、制度、行为差别,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把各个文化精华综合在一起,通过不同元素之间共同起正面作用的过程与效果,导向绩效的提升。所以,文化协同为涉及文化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路径。

方式和路径的丰富不必然意味着成果的丰硕。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协同也是如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大学文化的研究日益系统,与此同时,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业经济的隆盛,对于创业文化的研究同样强劲。现有研究很少同时关注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通过查询2010年至2013年EI和CSSCI收录的所有文章,以“大学文化”为篇名检索项,共有125篇文献。涵盖“大学文化理论研究、大学文化比较研究、不同目标取向的大学文化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研究”[2]等领域。与此同时,以“创业文化”为篇名检索项,共有11篇文献,以“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为共同篇名检索项,共有0篇文献,以二者为主题检索,2000年以来共有5篇文献。可见,大学文化的研究从量和质的层面,均领先于创业文化的研究。此外,以“文化协同”为篇名检索项,2010年至2013年期间,EI和CSSCI共收录33篇文献,其中,同时涉及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的有0篇。

从本领域现有的研究看,存在几种不同形式的割裂,一是创业文化内在体系上的割裂,文化的层次和结构不清晰,指向性不够,以文化标榜创业行为的情形较为常见;二是对于创业实践的文化诉求认识不足,对创业文化引领创业实践的内生动力研究不足,存在通过创业文化指导创业实践的“短板”;三是创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体系间割裂,研究者系统思维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效果。

2 关于协同的机理

探究基于“协同”的“增效”,关键在于机理认知,因为,文化的对话,要求不同的文化进行平行的和交叉的比较,探索形态之“异”背后的本质之“同”,探讨协调发展的生长点,“在对共通性与协调性的世界新文化的积极创造中达到文化的真正互补和融合”[3],机理正是对这些“生长点”的解释。

2.1 基于文化的机理

文化本身就是跨学科、去学科的概念[4],文化的分类使得研究者可以对现有的文化进行定位与梳理。围绕大学生创业这个重点话题,需要打破学科界限,使相关学科有效整合和互补,由“殊相”而至“共相”。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区域文化,在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无形而巨大的作用[5],当今,大学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大学文化研究的话语体系更加清晰,学术交流平台更加广阔。人作为主体,其进步的标志与文化创造的历史进程是相互对应的[6]。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创业文化隶属社会文化整体系统,其“文化丛”的定位是依存于创业实践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7],也日益受到关注。对于大学这类组织和创业这类行为,文化构成了二者共同的基点。

2.2 基于创新的机理

文化世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接受的、同时又时刻在增新的世界[8],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如同今天这样,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如此深刻而全面。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时代的创新发展,不仅对大学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提出新的要求,更对大学文化的创新提出了时代命题。无法想象一成不变的文化模式和内容,能够适应与时偕行的大学发展。

从大学文化创新的角度看待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中西文化的交融,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汇集碰撞,以及高等教育折射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大学人文精神滑坡、大学目标的功利化趋向、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对大学侵袭严重、缺乏主体意识和办学特色[9]等大学精神衰微的现实问题,更有必要从大学文化创新的角度思考变革的基点。

实践孕育文化,文化指导实践,创业也需要文化支撑。创业文化带有鲜明的“创”痕,是创业者在有效选择能提升组织效能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固化而成的共性思维模式、习惯性行为方式和整体性企业形象。创业文化来源于创业实践,而创业本身就是创新性的实践,凭借创新思维开辟新的领域,取得新的业绩,决定了创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创新文化的痕迹。

2.3 基于目标的机理

成功的协同,需要协同者目的、价值和行动的一致[10]。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理念中的“化人”,是运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发现与发明成果培养人、提高人,促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11],文化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存在,无论大学文化还是创业文化,无论其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指向人”的层面上,是一致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认识体系和实际工作体系的有机结合,大学文化的使命之一,就是揭示、辨析当下大学中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悖论”,指出一条把文化真正融入大学每一领域的道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2]。青年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大学文化必须从关注人、培养人的角度,对青年学生的创业行为予以关注,这样从另一个方面诠释着大学文化的真谛。创业文化研究的是创业行为,创业行为的主体是人,创业文化的研究,也是从挖掘人的文化本性,培养更多的创业认识、提升创业层次为出发点。“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共识与管理”[13],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在主旨和出发点上,是统一的。

2.4 基于互通的机理

协同学的理论认为,系统分括“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14]三种类型,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日益显示出开放包容的特性。

大学文化创新内有诉求外有需要,不仅需要精神层面的提升,更需要品类的丰富和外延的拓展。创业文化研究的兴起,构建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努力,构成了大学文化创新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这也属于高校擅长的领域,无论从培训模式、师资队伍、教育层次,高校都能够为推进创业文化贡献力量,进而通过促进创业实践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创业教育的广泛和深入,青年学生已经把创业和人生价值实现、社会责任体现紧密结合起来,青年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为创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而创业文化的形成,也为大学文化的丰富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大学文化让创业文化更加殷实,反过来,创业文化扩充了大学文化的阈值。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46,75.

[2]杨连生, 赵亚平, 王剑.中国大学文化研究述评[J].文化学刊, 2010(6):79-88.

[3]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3.

[4]张小军.跨学科与去学科:人类学的三个视角[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4244161.html),2006-03-28.

[5]孙雷.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3.

[6]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1.

[7]曹威麟, 张丛林, 袁国富. 论中国创业文化的振兴与繁荣[J]. 江淮论坛, 2002(5):40-44.

[8]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4.

[9]王冀生. 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4):5-9.

[10]罗仲伟.适应性企业:急剧变动时代的战略思维[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14.

[11]田晓明. 文化建设的思考与隐忧[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6):1-10.

[12]杨连生, 赵亚平, 王剑. 中国大学文化研究述评[J]. 文化学刊, 2010(6):79-88.

[13]倪宏伟.企业文化管理逻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

[14]郭治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

(责任编辑:郭万红)

Mechanism of Synergy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nd University Culture

SHI Pei-zhi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t is more urgent to use the visual angle of synergy to view systematic synergis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synergis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synergy, using data analysis to express necessities of synergy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nd university culture. Though different in feature and orientation, the two subcultures have their common aspects in culture, innovation, target and mutual connection, which forms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synergy.

University Culture;Entrepreneurial Culture;Synergy;Mechanism

2015-03-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SK2014A039);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A050);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辅导员)项目(2014FDYMSGZS016)。

施培智(1977-),男,安徽省合肥市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文化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423.04

A

1673-8772(2015)04-0126-03

猜你喜欢
机理协同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