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的牧羊少年

2015-12-15 09:00编辑李颜岐
中国三峡 2015年6期
关键词:日喀则罗布西藏

文/崔 玮 编辑/李颜岐

日喀则的牧羊少年

文/崔 玮 编辑/李颜岐

摄影/周运逸

年龄:21岁

家乡:西藏日喀则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第一次见到西藏班的学生是在他们的学生宿舍,标准的四人间,很干净,有独立的卫生间,有空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空间,物品很整齐地摆放着,也许是刚来的原因,东西不多,只有基本的生活用品与课本。同学们告诉我,他们所在的专业本应住在西苑,学校特别照顾西藏班,将他们安排在了条件较好的沁苑。

这就是罗布给我的第一印象,特别细心。

丹增罗布就是其中的一名藏族学生,来自日喀则,典型的藏族男孩,皮肤黝黑,非常有礼貌,第一次见面有些拘束,默默地打量着我们这几位突然来访的陌生人。熟悉一些以后,我发现罗布是个很开朗的大男孩。他说我可以叫他“罗布”,这是藏语中“宝贝”的意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坐在同学们的书桌前做采访记录,桌上没有台灯,光线不太好,我就随意地问了句,“你们都不用台灯吗?”没想到,不久之后罗布拿了一盏台灯进屋,说是在隔壁寝室借的,这就是罗布给我的第一印象,特别细心。

日喀则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靠近尼泊尔,丹增罗布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是家里的长子,家中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与爸爸妈妈,叔叔、奶奶同住。大妹妹初三辍学后一直在家务农,小妹妹今年读初二,弟弟读小学六年级。罗布告诉我因为西藏现在政策很好,读小学和初中都不需要学费,虽然现在家里有三个孩子上学,经济负担并不是很重,但弟弟妹妹读高中后,家中的开支会增加,还好自己大学四年的全部费用由三峡集团承担,这给家中减少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在说到大妹妹为什么不读书时,罗布沉默了一会儿。他说,妹妹当时学习成绩不太好,家中又有好几个孩子,经济负担有点重,她自己就决定不读了。辍学的第一年,妹妹去了拉萨打工,那么小,又离家那么远,不知道妹妹是怎样坚持下去的,现在想起来还让罗布特别心疼。

罗布告诉我,他们那儿的大学生现在很少会放羊,他属于为数不多的了。

丹增罗布家是标准的农牧业家庭,家中养了一百多头羊,二十几头牛。当地有政策,为了保护植被,如果养太多的牛羊会被罚款,但是这一百来头牛羊还是让家人特别忙碌。家中还种一些青稞,因为土地不太好,产量只满足自己家里的开销,卖不了多少也赚不了钱。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靠叔叔,他几乎全年都在牧区放牧。罗布和叔叔的感情很好,叔叔经常带着他一起骑摩托车,自己有时候也会骑摩托车放牛。冬天放牛很辛苦,风特别大,吹在脸上很疼。

由于劳动力不足,罗布从小学六年级起便开始帮家中放羊。那个时候年纪小,不知道应该怎样放羊。只好跟着周围的牧民一起,观察别人是怎样放羊的,再有样学样。说到以前放羊的趣事,罗布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说话也越发欢快,笑眯眯的,手不断地比划着,他怕我不了解,还掏出了手机上网搜索他们当地的图片。他害羞地解释,“我的普通话不好,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我怕你听不明白我说的。”

在当地,七月份时牧民们会离家前往牧区,直到九月份才返回家中,这期间全家人都有很多事要做,放羊、剪羊毛、挤奶等。罗布告诉我,他们那儿的大学生现在很少会放羊,他属于为数不多的了。在离家之前他经常帮着家里放羊,早上八点带着干粮出发,手里挥舞着自己家手工编织的羊鞭,他喜欢将羊往高高的山坡上赶,一边放羊一遍唱歌。罗布特别喜欢唱歌,初三时家里给他买了部手机,没电话卡打不了电话,就只用来听歌,这就成了放羊时唯一的消遣。困了的时候每小憩几分钟就要睁眼数数羊都是否还在,担心把羊给弄丢了。“以前粗心就发生过这样的事,羊丢了爸爸会骂我,家里要损失几百块钱,自己也特别懊悔,但这个时候妈妈都会护着我。”

妈妈就是多功能的,她什么都会,周围的邻居都称赞她特别的能干。

“我妈妈就是多功能的,她什么都会,周围的邻居都称赞她特别能干。”提到妈妈罗布用了一个词——“多功能”。因为妈妈会做农活,会用牛毛编垫子和衣服,自己家牧区的帐篷也是妈妈亲自用牛毛编成的,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编得手都肿胀了,很辛苦。他说在家中最喜欢的就是妈妈,我开玩笑问他,你这样说爸爸和弟弟妹妹知道了不会很伤心吗?罗布扬了扬眉毛,笑着说:“他们都习惯了,每次我打电话回家,是爸爸接的我都会:‘我妈呢?’”

罗布的高中是在拉萨读的,一年只能回家两次。有一次妈妈去学校看他,回家的时候太晚了,已经没有了班车,结果妈妈是独自步行回家的,学校与家的距离很远。他还说小时候不懂事,和妈妈吵了好几次架,懂事后才知道心疼妈妈,体谅妈妈的辛苦,所以读书感到累的时候就想着妈妈,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一直坚持下来。

看来罗布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种文化冲突。

高考结束之后填报志愿,老师告诉罗布,三峡集团会在西藏资助一部分大学生,他想填报后有一些资助就可以为家里减少一点负担,但没想到学费和住宿费全部减免,而且每个月都有生活补贴,还包括回家的路费。罗布不敢相信自己会这么幸运,甚至有些怀疑。后来西藏定向班召开会议,看见当地政府领导、三峡集团领导都出席时,心里才感到踏实。这让同样在三峡大学读书却不是定向生的高中同学非常羡慕。

上大学以后面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对罗布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因为西藏一些地方有水葬的习俗,此外,对信仰佛教的他们来说,吃鱼这样的小生命所产生的杀生数量远远大于吃牛羊,故久而久之,大部分藏族都形成了不吃鱼的习惯,罗布亦如此。然而在宜昌这个长江边的城市,人们素喜食鱼,随处可见各类鱼庄,看来罗布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种文化冲突。提到我们平时吃的牛羊肉,罗布说,常看见新闻里曝光食品安全问题,让他不敢吃这边的牛羊肉。在他的家乡日喀则,大部分人家都自己养殖牛羊,就算是在饭馆里吃到的那也是正宗的,不会有人造假。

学校里出现一个藏族班,周围的同学们都感到很好奇,常常会抓着他们问东问西,让罗布有些不自在,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好,同学们会听不懂他所说的。还好罗布很开朗,这学期加入了学生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他希望和汉族的同学多交流,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融入他们之中。罗布也说出了他的困惑,不知是否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有些事情会让汉族同学们误会,有一次打篮球就和汉族同学发生了小小的冲突。大学里让罗布最高兴的事就是在迎新晚会上西藏班的学生为大家表演了锅庄舞。一位大四的藏族学长还组织他们周末的晚上在学校的操场上跳舞,大家都会参加,有些汉族学生在旁边看着也会忍不住跟他们跳起来。

我问罗布回家过年最想干什么,他说他最想带妈妈奶奶他们去拜佛,多一些和家人相处的时间。离开家乡到异地读大学,他常常会想起妈妈,想家里人是否还好。弟弟贪玩所以很担心弟弟的学业,每次打电话嘱咐弟弟时,听着弟弟一副快哭出来的声音,距离就显得特别遥远。罗布想在自己读大学期间,让家人来这里玩一趟,看看他的学校,感受他在校园的生活;期望弟弟妹妹也能考上大学,带他们去看三峡大坝,或者是去北京看看天安门。

罗布想在自己读大学期间,让家人来这里玩一趟,看看他的学校,感受他在校园的生活;期望弟弟妹妹也能考上大学,带他们去看三峡大坝,或者是去北京看看天安门。

摄影/黎明

猜你喜欢
日喀则罗布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西藏日喀则岗巴县多尔玛石窟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罗罗布的狂想曲
日喀则,天堂的邻居
神奇瑰丽的西藏
罗罗布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罗罗布
罗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