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旅游社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建构研究

2015-12-15 22:17杨家娣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

杨家娣

摘要: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本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在分析双廊白族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状况基础上,通过尝试构建以社区为利益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以资源可持续性为导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以期对大理双廊白族村和同类民族旅游社区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民族旅游社区;文化传承与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86-03

少数民族旅游社区集中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这里自然景观独特优美,人文风情浓郁淳朴,但经济发展普遍滞后,缺乏自主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旅游社区的东道主们因缺乏从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管理经验,对社区旅游开发的意向和参与度不够,大量外来投资者成为社区旅游开发的主力军,由政府和开发商构成的“他群”在旅游开发与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决策及经济收益的主体,东道主居民或者无参与或者被动参与,缺乏决策权、话语权和必要的经济收益,成为被操纵、被利用的对象。在引入外来投资开发社区旅游业过程中,各级政府政策与监管的不力导致旅游开发与发展盲目而无序进行,开发商们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其结果是以民族文化的移植、失真、族群认同感的弱化和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破坏换取有限的经济收益,这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相去甚远。各少数民族群体是社区旅游的主体和社区民俗文化的载体,要解决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与经济贫困共存现象,实现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借助外来力量,避免传统社区旅游发展中居民“被参与”或“象征性参与”现象,积极探索实现少数民族旅游社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互动、协调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策略,让社区居民真正参与旅游业,充分发挥居民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保障社区长久利益最大化。

一、案例分析

1.案例点情况简介。本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双廊白族村为案例,该社区的旅游业处于开发初期,研究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具有区域代表性与典型性,其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双廊白族村背倚青山,面向洱海,远眺苍山,自然景观奇异独特,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双廊村为双廊镇的七个行政村之一,先后隶属于大理州的宾川县和洱源县,2004年开始,为统一保护洱海,双廊镇划归大理市行政管辖。双廊村是双廊镇沿湖四个村中最北端的一个村,也是镇政府所在地,包括玉几岛、岛依旁和大建旁,截止2013年底,全村共有居民1099户,3772人,90%以上均为白族。双廊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海边渔村,近年来为保护洱海而实行的“双取消”(取消机动船只,取消网箱养鱼)政策,使渔业逐渐衰退,传统渔业劳作方式慢慢消失,但仍保留着浓厚的渔文化。近年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人文风情,以及杨丽萍、赵青等名人效应使双廊旅游业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成为大理州旅游业发展中的一张名片。

2.大理双廊白族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研究。为了深入了解双廊白族村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旅游业对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三个旅游活动最为密集的时段进行调研:第一次为2014年1月31日~2月15日春节(双廊白族传统本主节)期间,共计16天;第二次为2014年4月12日~17日白族传统节日“三月街”期间,共计6天;第三次为2014年7月20日~8月6日(农历6月25日白族火把节)期间,共计18天。三次田野调查历时40天,期间通过参与观察法、个别访谈法获取相关信息。双廊村地处洱海之滨,人多地少,常年干旱,农业种植受限,靠山、靠海无望,经济十分贫困。为实现旅游脱贫,相关部门积极筹资,先后投入6000万元将金梭岛建成集旅游、度假、观光为一体的“南诏风情岛”,投入45万元改造双廊老街,建成双廊民族文化街。近年来,双廊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托于旅游住宿和餐饮接待,大部分原住民将临海和沿街土地出租或出售给外地人修建客栈,外来投资雄踞高中端住宿业之首,成为旅游经济的最大受益者,双廊的土地在短短几年间连翻数十倍,其中的巨额利润却与他们无关,村民们只有“望海兴叹”,眼巴巴看着外地人在双廊大把赚钱。此外,少部分居民通过自筹资金,自主从事餐饮和住宿接待,但因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经营各自为阵,加之资金和从商经验有限,其在经营规模、宣传促销、网络预订销售、旅游收入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外来经营者。名人效应和外来投资者的有效宣传使双廊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而原住民并没有从双廊的繁荣中尝到甜头。在旅游业营造出的经济繁荣表象背后,原住民与新移民之间的贫富分化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在现代旅游大潮冲击下,老年人是白族传统文化的固守者,目前双廊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90%以上仍然保持着穿白族衣、讲白族话、吃白族饭菜、过白族节日的传统习俗;30~50岁居民中这一比例仅为50%左右,30岁以下的居民中仍然坚持白族传统习俗者不到30%。白族中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与旅游卷入程度密切相关:那些参与旅游餐饮与住宿业的族群成员,能直接从旅游业中获益,在与外来游客长期互动中,他们从“他者”的眼光中认识到了白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潜在的商业价值,因而比之其他成员来说,其对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需求更为强烈。此外,随着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白族社会和家庭中存在的口耳相传现象已逐渐消失,文化传承出现严重断层,青少年儿童对白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已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逐渐减弱。

二、实现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经济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纵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主要呈现出四种模式:经济文化双贫困;经济贫困,文化富足;文化贫困,经济富足;经济文化双富足。实现经济文化双富足是全社会共同追寻的目标,也是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应遵循的基本思想。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与协调是民族社区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促进民族社区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策略。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具备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协调发展的障碍,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从经济、技术及人力资源上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援助,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贫困,文化富足”的局面,为少数民族社区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向“经济文化双富足”这一目标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三、构建少数民族旅游社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措施

1.构建以社区为利益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动力。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保护,是实现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经济利益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在动力,旅游社区开发无数先例表明: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充分重视广大原住民的利益,保障社区长久利益最大化。长期以来,碍于地缘因素限制,云南各少数民族群体在创造绚丽多彩文化的同时,亦形成普遍困难的经济格局,不消除贫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便难以为继,可持续协调发展不啻于乌托邦式幻想。在社区旅游业发展中,原住民参与旅游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经济收益,故社区旅游开发应注重保障绝大多数居民的权益。社区精英和管理者们应统筹规划,做好长远发展规划,因人而异制定发展经济的良策:对于没有土地的原住民,申请政府专项基金扶持,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让其免费接受旅游服务知识与技能培训,最后进入各旅游企业从事服务与文艺展演工作;对于拥有沿街或临海土地的村民,通过政策扶持申请小额免息贷款,并对其进行旅游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鼓励其开办家庭餐饮、住宿接待及白族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与销售;对于有土地的靠山村民,通过项目扶贫让其从事家禽家畜养殖和蔬菜瓜果种植,满足双廊旅游餐饮业的食品需求。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部分带动整体,鼓励原住民全方位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活动,通过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必然推动原住民积极参与到白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行动中,白族文化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利用中实现传承,进而促进白族文化保护与双廊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2.有效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社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累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在现代旅游开发大潮冲击下,许多民族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异化,既降低了旅游资源的质量,又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失去文化的社区将成为一具躯壳,没有文化因子的民族旅游业将丧失灵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便成为遥不可及的目标。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是社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灵魂,而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的保护有赖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如何从外部推动转变为内部自觉行为,形成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因此,作为文化主人的原住民肩负着打造独特文化、突出文化差异和凸显文化特色的使命。为实现白族文化有效传承,在社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双廊村文化部门牵头,以社区文化和管理精英为主导,将村中掌握白族传统文化的年长者聚在一起,从州财政中下拨经费,成立白族文化研习班,定期吸收白族青少年儿童参与学习白族传统歌舞、戏曲、乐器及其他文化知识,定期在村子中开展歌舞、戏曲等文化表演活动,不仅能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游客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机会,还可以在自娱自乐中增强族群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族群凝聚力,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旅游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消费,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必然使白族文化凸显其强势存在,族群意识逐渐加强,族群认同不断强化,在与外来游客长期互动中,原住民从“他者”眼光中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潜在的商业价值,因而,保护和传承白族传统文化的需求必将愈来愈强烈。

3.以资源可持续性为导向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和谐统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特殊性,其在开发过程中要侧重以资源的持续性为导向,注重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找寻文化载体,体现民族文化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为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和谐统一,旅游开发要尊重当地文化,开发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愿,不能因市场需要而随意杜撰、更改或开发当地居民不愿作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容。同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社区原住民自愿、民主、群体性地加入到旅游发展决策与经营管理中,自主选择旅游发展方式与节奏,主动进行旅游实践活动。双廊村所依托的是独特的白族传统文化和千年古渔村文化,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原始、古朴、奇特的历史文化与民风习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将白族文化和渔文化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用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诠释旅游,走一条“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发展道路:即以社区原住民为发展主体,依托古渔村的建筑文化遗产和白族传统文化,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宁静的村寨,清澈的湖水,古朴的白族风俗,舒适的白族民居,悠闲的垂钓生活,鲜美的海鱼”为核心吸引力,让游客进入双廊便感受到浓郁而古老的白族文化,真正体验到与都市生活迥异的千年白族古渔村生活。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如果开发不当,民族文化将会变质并失去特色,从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便成为乌托邦式幻想;如果民族旅游业消失,其所产生的一系列收益亦随之消失。反之,如果当地居民能从旅游业中获益以提高经济生活水平,他们便会自觉、自愿做出努力实施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模式,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文化旅游的正效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少数民族社区自然景观优美,民族风情浓郁,适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民族旅游开发不同于单纯的风景旅游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及其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这必将改变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外在因素,这种文化变迁又反过来影响社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之间这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是可以调适的,通过引导可以达到动态平衡。要真正实现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实现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收益双赢,有了经济利益驱动,民族文化持有者们才会自觉自愿进行文化传承保护,而只有具备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旅游才是有灵有肉的、持久的旅游。大理双廊白族村是云南新兴的民族旅游社区,旅游开发以外来零散投资为主,居民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各自为阵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不恰当开发却已导致传统文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异化。本研究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尝试通过构建以社区为利益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以资源可持续性为导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以期对大理双廊白族村和同类民族旅游社区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付·吉力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民族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2]贾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3]张洁,杨桂红.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以云南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1,(7).

[4]吴汉男.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5]颜丽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2).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
剖析常见的三力动态平衡问题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动态平衡的解法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