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携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2015-12-16 07:37刘延东
全球化 2015年7期
关键词:智库发展

刘延东

很高兴参加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六年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办了首届全球智库峰会,秉持 “共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的宗旨,搭建各国智库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彰显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今天,来自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再次相聚北京。刚才,李克强总理会见了参会的中外代表,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强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希望各国智库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一会儿,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先生还要宣读潘基文秘书长的书面致辞。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中外嘉宾表示欢迎!

今年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研究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关键之年。对中国来说,我们将全面完成 “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研究制定 “十三五”规划。本届峰会以 “全球可持续发展:2015年后新路径”为主题,可以说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愿景的重要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愿景的重要共识。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 《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明确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成为推动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蓝图。20多年来,各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南北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全球气候变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挑战。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期盼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突出,日益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引着人类前行的步伐。

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哲学崇尚“天人和谐”“道法自然”,揭示的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哲理。中国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大,人均淡水、耕地和森林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这一国情决定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中国是最早通过 《21世纪议程》、最早制定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是第一个提前实现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使6亿多人摆脱贫困,减贫数量占全球的70%左右。中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6亿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均GDP仍排在世界80位以后,按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近些年来,中国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更加扎实有效。

二、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者

中国把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 “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的 “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 “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中国把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近年来,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财政增收减缓的情况下,民生投入依然不减反增,2014年国家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我们把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民生事业摆在优先位置,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和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超过4%和2%,技术市场交易额2014年突破8500亿元,近20年均增速超过15%,全民基本医保覆盖人口超过13亿,去年为76亿人次提供各类医疗服务。我们将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中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全球1/5的人口。由于人口的基数很大,加上传统发展方式粗放,近年来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越来越突出。为此,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企业转型牵涉几百万煤矿工人的切身利益,但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行煤炭清洁利用。北京和天津城区已关停所有燃煤电厂。河北省2014年削减煤炭消费量1500万吨,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水泥近4000万吨。我们对一切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中国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我们坚持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性调整,放开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 “看得见的手”。坚定不移推进简政放权,两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1/3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投资审核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面取消。工商登记实行 “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了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这些都极大释放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修改了 《节约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 《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为资源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中国积极加强与国际社会全面合作,携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我们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的环境、资源、人口等的国际合作交流,努力促进国际社会采取新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去年中美共同发表 《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今年中国还将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出资600万美元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将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透明、公平、规范、可预期。我们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逐步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未来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得到了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凝聚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面对恐怖主义、公共卫生、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5年5月,中国向联合国转交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最新立场文件,倡导国际社会在总结千年发展目标经验基础上,携手制定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凝聚全球的智慧和力量。借此机会,我提四点主张,与大家交流。

第一,我们认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是基本主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曾培炎理事长也讲到了,都肩负着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迫切需要树立绿色增长、包容发展的理念。我们必须坚持把消除贫困和促进发展作为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核心,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各国应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论坛中所提出的,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只要各国加强政策协调与务实合作,努力维护多边贸易投资体制,共同培育全球大市场,避免市场分割和规则分化,就一定能够继续有效地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夯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第二,我们认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携手创新是有效途径。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明进步的战略支撑,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新密集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合作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创新资源全球配置已成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加大教育发展力度,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各国的创新创造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和智力支撑。只有推进创新合作,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形成更强的创新竞争力。国际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全面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创新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广泛分享创新经验,促进创新成果的传播共享,进而推动全球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第三,我们认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文明互鉴是关键支撑。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力量,只有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凝聚成文化的共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世界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杭州召开了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探讨如何发挥文化的独特优势,以实现包容性发展。人类面临的很多共同问题,都需要通过文明对话、交流合作寻求答案。特别是在人类同住地球村的今天,迫切需要我们从文化的高度审视传统发展理论和发展道路,迫切需要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支撑力量,迫切需要文化发挥增信释疑、沟通心灵、深化友谊的独特优势。各国应共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欣赏的眼光,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差异,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通过不断深化人文交流,夯实国家关系的社会基础,开辟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境界。

第四,我们认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平是根本保障。回顾历史,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全球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开辟未来。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我们应该汲取历史的教训,共同维护以 《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治理体制,在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扬起和平风帆,共建共享持续发展的和谐世界。

四、全球智库共同开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广阔空间

中国西汉思想家司马迁有句名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智库作为思想的 “梦工厂”和战略的 “储备库”,在谋划发展蓝图、推动合作共赢、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发布了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旨在充分发挥智库的 “外脑”和 “参谋”作用,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我们愿意倾听世界的声音,也欢迎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各国智库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希望各国智库发挥优势,不断推出有创见、有价值的思想产品,多献务实之策,做资政启民的担当者;希望各国智库加强交流合作,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做全球治理和发展的瞭望者;希望各国智库超越权力政治、地缘竞争等传统领域,常怀友好之心,多做友好之事,开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广阔空间,做人文交流的促进者。

猜你喜欢
智库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民居智库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联合国期待与各国智库通力协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