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抽提策略对双酶切鉴定的影响

2015-12-16 08:27金科华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咸宁43700湖北科技学院护理学院通讯作者mail3643986qqcom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双酶凝胶电泳琼脂糖

金科华,刘 洁(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咸宁 43700;湖北科技学院护理学院;通讯作者,E-mail:3643986@qq.com)

双酶切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是鉴定DNA重组成功与否的重要方法[1],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像质量直接影响鉴定结果的判读、论文发表。条带弥散是图像质量不佳的主要表现之一,研究者多将其归咎于不合理的酶切和不规范的电泳操作[2],而很少报道质粒抽提策略对弥散的影响。笔者在双酶切鉴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 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重组质粒pET-28a-G6PD时,发现质粒抽提策略对双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弥散有显著影响,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质粒与菌株

含空质粒 pET-28a的大肠杆菌 Top10(pET-28a/Top10)由本教研室保存。重组质粒pET-28a-G6PD为笔者构建并转化至Top10感受态细胞中。

1.2 试剂与仪器

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卡那霉素、50×TAE电泳缓冲液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快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为Fermentas公司产品,琼脂糖为Biowest公司产品。酵母浸出粉、胰蛋白胨为OXIOD公司产品。MilliQ超纯水为实验室自制。DNA marker为TAKARA公司产品。POWER Pac HC高电流电源为BIO-RAD公司产品、GIS凝胶成像仪为上海天能公司产品,DYCP-31DN型电泳槽为北京六一仪器厂产品。

1.3 菌液培养

将含 pET-28a和 pET-28a-G6PD的大肠杆菌Top10分别划线于含100 μg/ml卡那霉素的LB平板中,37℃倒置培养15 h。挑单菌落各1个,接种至40 ml(装于250 ml三角瓶中)含50 μg/ml卡那霉素的LB中,于摇床内37℃ 250 r/min培养,用上述不含菌液的LB作为空白对照,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600 nm处的菌液的光密度值(OD600),至OD600为 1.6,停止培养。

1.4 取1.4 ml菌液抽提质粒

利用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抽提质粒。步骤如下:①分别从各瓶吸取菌液1.4 ml至1.5 ml管心管,室温10 000 r/min,离心30 s,弃上清;②加250 μl溶液 P1,3 000 r/min 涡旋 1 min;③加 250 μl溶液P2,温和颠倒混匀10次,室温静置4 min;④加入350 μl溶液P3,温和颠倒混匀10次;⑤室温12 000 r/min 离心6 min;⑥取750 μl上清于另一1.5 ml离心管,室温14 000 r/min 离心10 min;⑦取600 μl上清于吸附柱中,室温9 000 r/min离心30 s;⑧弃滤液,向吸附柱中加500 μl WD1,室温10 000 r/min离心1 min;⑨弃滤液,向吸附柱中加500 μl wash buffer,室温 10 000 r/min 离心 1 min;⑩重复⑨一次;○11弃滤液,将吸附柱置于收集管中,室温13 000 r/min离心2 min;○12将去盖的吸附柱置于灭菌的1.5 ml离心管,做好标记,向吸附柱中加入80 μl灭菌超纯水,室温静置2 min,13 000 r/min离心1 min,收集滤液,冰浴备用。

1.5 取2×0.7 ml菌液抽提质粒

分别从各瓶取菌液0.7 ml至1.5 ml离心管,平行抽提两份,按1.4①-⑥抽提质粒,将⑥后的两份平行抽提的上清各600 μl收集于1.5 ml离心管,于同一吸附柱内分两次进行⑦,后续步骤与1.4相同。

1.6 取4×0.35 ml菌液抽提质粒

分别从各瓶取菌液0.35 ml至1.5 ml离心管,平行抽提四份,按1.4中①-⑥抽提质粒,将⑥后的四份平行抽提的上清各600 μl收集于5 ml离心管,于同一吸附柱内分4次进行⑦,后续步骤与1.4相同。

1.7 质粒的双酶切反应

1.4 ml,2 × 0.7 ml,4 × 0.35 ml菌液抽提的pET-28a经 NanoDrop 2000测定浓度分别为116,125,130 ng/μl;pET-28a-G6PD 的浓度分别为 120,134,145 ng/μl。用灭菌超纯水将所有质粒稀释至116 ng/μl。酶切体系:空质粒(或重组质粒)1 μg,Nde Ⅰ、Xho Ⅰ各 1 μl,10 × FD Green Buffer 2 μl,加水至 20 μl。混匀,37 ℃酶切 1 h。

1.8 双酶切质粒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配制1.2%的琼脂糖凝胶。将2 μl 1 kb DNA ladder marker(与13 μl 1 ×TAE 及 3 μl 6 ×Loading Buffer混匀)、双酶切的 pET-28a、双酶切 pET-28a-G6PD全量加入上样孔,130 V电泳30 min。

1.9 质粒纯度的测定

利用NanoDrop 2000测定三种策略抽提的质粒pET-28a和 pET-28a-G6PD 的OD260、OD280值,评估质粒纯度。

1.3-1.9的实验进行4次重复(独立实验)。

2 结果

2.1 双酶切后的质粒电泳图谱

按策略1.4,1.5,1.6 抽提的质粒酶切后电泳图谱见图1。可知,按1.4策略抽提的质粒pET-28a和pET-28a-G6PD双酶切后均严重弥散,尽管第2泳道中酶切产生的大片段(略大于5 000 bp)、小片段(介于1 000-2 000 bp)分别与pET-28a(5 239 bp)、G6PD分子量(1 548 bp)相符,但其相对亮度与理论不符;按1.5策略抽提的pET-28a酶切后在<1 000 bp范围内弥散明显减少,pET-28a-G6PD酶切后的弥散有明显改善,大片段的亮度明显高于小片断;按1.6策略抽提的pET-28a和pET-28a-G6PD酶切后的弥散几乎完全消失,pET-28a-G6PD酶切产生的大、小片段亮度比值接近理论值。

2.2 质粒纯度测定

图1 不同抽提策略的质粒双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Figure 1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plasmids after double digestion by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plasmid extraction

策略1.4,1.5,1.6 抽提的质粒 pET-28a 和 pET-28a-G6PD的4次实验的OD260/OD280平均值分别为1.36 和 1.45,1.65 和 1.70,1.75 和 1.78。可见,菌液越少,质粒的纯度越高,所含蛋白杂质越少。

3 讨论

质粒的双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简单,易于掌握;但要获得理想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片,需要在多个环节上下功夫。导致电泳图片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有些无法从文献找到答案,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并用实验检验。酶切后弥散是琼脂糖凝胶电泳常见的实验现象之一,导致弥散的原因有:①质粒DNA中含有DNase,在酶切缓冲液的Mg2+作用下激活,水解质粒[3]。②不正确的酶切,如酶用量过多、酶切时间过长、酶切缓冲液错误,导致质粒被切碎。③不合理的电泳缓冲液,如缓冲液陈旧、缓冲液配制错误(如pH和盐离子浓度错误)。④琼脂糖凝胶配制错误。

本研究所用菌株Top10为end A(编码非特异性DNA内切酶Ⅰ)突变型,同时溶解质粒的超纯水均为灭菌后一次使用,可排除DNA酶对质粒的降解。随着优质的限制性内切酶及其通用缓冲液的出现,酶切操作极为简便,不正确酶切发生的概率很小。即用型商品化电泳缓冲液的推出,极大减少了因缓冲液和琼脂糖配制错误所致的弥散。为此,笔者推测电泳弥散与上述四个原因无关,可能是质粒纯度低所致。

虽然试剂盒法提取质粒速度快、纯度高[4],但仍有不少细节需要在操作时注意。如说明书要求取过夜培养的菌液1.5-5 ml用于质粒的抽提,其中过夜培养是一个模糊时间,8-16 h均可认为是过夜培养,不同过夜培养时间导致的菌液浓度相差悬殊。此外接种时菌落的生长状态和大小,以及菌株的生长速度均会导致相同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不一。故需要摸索菌液用量,调整抽提策略,而不能“尽信书”。在按照 1.4,1.5,1.6 的策略抽提时,发现向1.4 ml菌液所含菌体中加入溶液P2裂解后,需要在颠倒混匀后静置4 min,菌体才变为透明的溶液;用0.7 ml或0.35 ml菌液抽提质粒时,加入溶液P2颠倒混匀后,立即变为澄清溶液,无需静置,且三种策略裂解的菌液澄清度依次增加。如只取1.4 ml菌液抽提质粒,不进行菌液用量的比较,很容易认为1.4的透明溶液就是澄清溶液,就继续后续的操作步骤。

如不测定质粒纯度,贸然进行酶切操作,极易导致酶切鉴定图片质量不佳,甚至导致无法观察到酶切产生的目的条带,严重影响结果的判断。同时,不纯的重组质粒严重影响测序[5]。纯度测定表明,等量的菌液分成小份多次抽提所得到的质粒纯度逐步提高,酶切后电泳弥散现象逐步消失。其原因可能是分次抽提时,菌体充分裂解,蛋白和基因组DNA充分变性,在加入溶液P3后变性的蛋白和基因组DNA沉淀更完全,故蛋白质和基因组DNA污染减少;同时因裂解单位质量的菌体所用的溶液P1(含有RNA酶)增多,RNA也清除得更彻底。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发现采用双酶切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重组质粒时,质粒的抽提策略对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弥散有显著影响。用过多的菌液抽提质粒,因裂解不充分,导致菌体蛋白等杂质难以去除,所提质粒纯度低,易导致双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弥散。

[1]蒋俊豪,贺修胜.PCR-双酶切鉴定STGC3抑癌基因重组子假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6):819-823.

[2]曹秀华,王亚婷,李丽,等.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条件优化—质粒DNA重组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谱鉴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01):9-11.

[3]萨姆布鲁克J,拉赛尔DW.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3版.黄培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

[4]马滋蔓,王文治,杨本鹏,等.农杆菌质粒DNA的间接酶切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09,(7):171-173.

[5]毛伟华,高其康.水稻大规模质粒测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420-424.

猜你喜欢
双酶凝胶电泳琼脂糖
基于胶原-琼脂糖的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构建研究
水乳化法制备罗丹明B接枝琼脂糖荧光微球❋
水乳化法制备罗丹明B接枝琼脂糖荧光微球❋
全错位排列问题的DNA计算模型
pIRES-EGFP-GRK2-S670A突变质粒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琼脂糖以及高分辨率琼脂糖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双酶梭菌TK6的筛选及益生物质对其代谢活力的影响
超声波辅助复合酶提取鸡软骨中硫酸软骨素
基于DNA计算的最大权团问题设计
MSTN RNAi双元表达载体构建及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