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后手直拳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①

2015-12-17 06:15孙悦田志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杠铃耐力训练方法

孙悦 田志明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在散打规则规定中,有效拳是指散打运动员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用拳法清晰的击中对方的得分部位,才算一个得分有效。若对方抵抗不了重拳的击打,从而倒地,裁判会视对方受伤程度给予相应的保护如“读秒”或中止比赛。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得分取胜还是“读秒”或中止比赛,有效拳是基础,而有效拳的击打效果是受力量训练的影响。在散打拳法中,由于直拳具有动作相对隐蔽、击打力量大、动作发力快的特征,尤其右手直拳力量较大攻击效果极好,是给对手重击的根本,所以在散打比赛中使用率较高。

该文通过对散打运动员后手直拳力量训练方法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现代散打运动的特点,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从而制订出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及方法、为散打运动员后手直拳力量训练的合理化提供可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天津师范大学2010、2012级武术散打专业的60名同学随机抽出40名同学平均分为两组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运用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器,网络资源查阅关于散打后手直拳训练的相关文献资料,专著,收集和归纳后手直拳的力量的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

1.2.2 观察法

通过对随机抽出两组天津师范大学散打专业同学的后手直拳力量的训练的方法进行研究,为该文研究后手直拳力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2.3 逻辑分析法

将查阅、调查、访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并进行总结。

1.2.4 实验法

201 4年2月—2014年4月,对天津师范大学随机抽出两组散打专业学生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后手直拳力量训练,第一组按照本文训练方法训练,第二组按照常规训练方法训练。

(1)测试时间。

201 4年2月实验开始前,及2014年4月实验结束后,对天津师范大学随机抽出两组散打专业学生进行测试。

表1 实验组运动员基本情况

表2 对照组运动员基本情况

表3 实验组训练前的测试 组一

表4 对照组训练前的测试 组二

表5 实验组训练后的情况

表6 对照组训练后的情况

(2)测试地点。

天津师范大学新田径场室内跑廊。

(3)测试依据。

物理学中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特点:①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并做匀速直线运动。②在物体相同的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力越大,其在平抛运动的初速度越大。③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平抛运动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就越大。

(4)测试器材。

卷尺1副,重量33kg物体一个,体重计一台,秒表一只,拳套一副,笔,纸。

(5)受试运动员基本情况。

如表1、表2所示。

(6)测试与评价方法。

击打脚靶测试。将33kg物体放在一高台边缘(卷尺测出高台面距水平地面高度为1.65m),各个测试组的每位散打运动员在进行后手直拳训练前先测试后手直拳力量,将物体至高台下,每人击打5次后手直拳。用卷次测量出物体最初位置与击打后物体落点间的位移,并记录,最后取个人5次的平均值(表3、表4)。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散打后手直拳力量的动力分析

在散打运动中,绝对力量大的人其击打力量不一定大,是由于物理中的反作用,当后手直拳击出的同时地面会马上给脚一个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并通过蹬地-转髋-抬肘-压腕-送肩这一整套动作瞬间协调用力将力量最大程度的传至拳面,最后有力地击出后手直拳。所以散打后手直拳力量不仅取决于上肢力量, 更重要在于腰腿、腹等肌肉的协调配合。“武术中所谓起于腿、发于腰、催于肩、抖于臂、击于拳便是这个道理。”

2.2 对目前散打后手直拳力量训练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2.1 我国散打手后手直拳力量训练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我国大部分散打运动员后手直拳训练是以速度为主要指导思想,针对后手直拳力量训练比较稀少。在实战中,运动员是需要相关肌肉的力量和协调统一来完成后手直拳动作。如果平时缺乏专门的后手直拳力量训练或力量训练方法不符合后手直拳肌肉发力特点,不但会导致比赛时技术的变形、肌肉拉伤而且力量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从运动员的外部身体形态看,我国运动员体型不匀称,大部分下肢较上肢粗壮,缺少应有的肌肉线条感,这暴露了我国传统的散打力量训练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2.2.2 盲目地追求大负荷量

目前,许多散打运动员习惯以负荷量来判断此次后手直拳力量课的效果。从而误认为增加负荷量,就提高后手直拳的击打力量。虽然最大力量影响着击打速度力量,但如果最大力量的训练只注重负荷重量的增加,会使速度力量不能完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后手直拳力量训练过程中,如果只加大训练负荷力量,不注重快速力量,就会影响发力速度及击打力度,形成肌肉僵化,并且容易肌肉拉伤,而且会引起技术动作变形,造成肌肉僵化。所以针对散打运动员后手直拳力量训练,就更没必要盲目追求大负荷力量训练了。

2.2.3 缺乏与现代散打技术特点相符合的专门训练手段与器材

目前在后手直拳力量训练方法中,上臂、腰部和躯干的肌群力量训练方法都没有依据散打技术特征来制定。据了解,目前绝大数省市的散打专业队训练器械只有杠铃,如没有经验丰富的教练在旁边实时保护,就很容易受伤。所以,只有加快研究具有后直拳力量训练的针对器材才是重中之重。

2.2.4 后手直拳力量训练缺少定量的评判标准

在散打运动员的后手直拳力量训练的过程中,缺乏负荷强度的评定标准,如皮条的弹力等,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往往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多年从教的经验评定动作和掌控训练强度。很多运动员在专项后手直拳力量训练过程是通过肌肉的酸、胀、硬、痛四种感知衡量本次课的训练量。因此运动员后手直拳力量训练定量标准极为重要,对提高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 后手直拳的力量训练的分类与训练方法

3.1 后手直拳的力量训练的分类

力量是指以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内外阻力的能力,是由完成动作时肌肉群收缩的合力肌肉收缩的协调能力组成。肌肉力量按部位分为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下肢力量;按肌肉的收缩形成,肌肉的力量可分为动力性力量与静力性力量,而动力性力量可再分为最大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一般而言,散打通常为动力性力量。按散打项目的后手直拳动作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也可把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

3.2 最大力量训练

3.2.1 最大力量

散打力量训练中的最大力量是指运动员尽可能多的动员肌肉的运动单位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最大力量的与肌肉横断面积和肌纤维的数量成正比。

3.2.2 最大力量训练的形式

(1)杠铃屈臂:运动员两手反握杠铃提至腹前,做曲臂动作。

(2)卧推杠铃:运动员仰卧在卧推架上双脚平放在地面,头和髋不要离开卧推架,双手与肩同宽的握住杠铃杆,做卧推动作。

(3)负重体后屈:运动员俯卧,两手在头后持杠铃片,做上身和下肢同时抬起动作。

(4)杠铃高翻:运动员在杠铃前双脚前后站立与肩同宽,双手约与肩同宽握杠铃。下蹲、抬头、直背。上拉杠铃杆时要送肩、翻肘,将杠铃翻到胸上部,下降杠铃杆恢复原始动作。

(5)负重深蹲:杠铃杆放在运动员肩上,让其双手扶在杠铃杆两侧,双脚与肩同宽站立、直背、目视前方下蹲,双膝不要过于分开。

3.2.3 最大力量训练的负荷形式。

可以采用变换训练法的负荷量、训练次数与组数,以及两组之间休息时间等训练因素都可适当变化,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金字塔式训练法:采用本身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85%重复5次,最大力量的95%重复3次,最大力量100%只做1次。

这种训练方法对散打运动员的身体起着最深刻且全面的结构性及机能性的形响,尤其对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为强烈。这种训练方法对最大力量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是有效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3.3 速度力量训练

3.3.1 速度力量

速度力量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肌肉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速度力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量。

3.3.2 速度力量训练的形式

(1)平推:运动员双手抓握杠铃杆与肩同宽,向前推杠铃、快速回收。依据运动员体重的大小,合理的调整平推的负荷量和组数。

(2)小哑铃拳法:运动员根据不同级别手持相应重量的哑铃,配合步法,反复做后手直拳练习。能更直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拳法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如采用负重和不负重交替进行,效果更好。

(3)提拉杠铃:运动员站立姿势,双手手掌向下,以肩宽或更大间距离握杠铃,紧贴身体。肘关节外展,沿直线上提杠铃至下颌部位,稍停顿后重复。

3.3.3 速度力量训练的负荷形式

用运动员身体最大力量的40%,每组练习25~35次,组间间休3min左右,重复5~7组。

3.4 力量耐力训练

3.4.1 力量耐力

力量耐力是指机体肌肉长时间重复完成单一动作的能力。

3.4.2 力量耐力训练的形式

(1)拉皮条出拳腿:将长皮条穿过固定位置,运动员背对皮条, 两手抓握或两踝关节套住皮条,做拳或腿空击,练习中要求技术动作规范。根据级别的大小可以适当的调整距离增减皮条的阻力大小,练习中强调出拳发力的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快打快收。

(2)哑铃屈臂:运动员根据不同级别手持相应重量的哑铃,连续做后手的屈臂动作。

(3)蹲跳出拳:运动员保持预备式身体下蹲双脚脚掌着地,身体重心位于两脚之间,在跳起的瞬间,左右直拳自由的击打。

3.4.3 力量耐力负荷形式

力量耐力主要通过极限地重复中、小力量的负重抗阻练习或极限的、以负重与不负重的方式重复训练动作来发展。采用运动员最大力量的40%,合比赛时间2分钟练习,根据训练时期的不同,相应的安排4~7组。随着运动员力量耐力的提高,耐力训练负荷量和组数要相应的调整,以此来增强运动员的力量耐力。

3.5 力量训练的结果与分析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天津师范大学随机抽取的两组散打专业同学经过八周的试验训练,第一组同学的后手直拳动作的力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第二组同学的后手直拳动作的力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

根据表5、表6不难看出第一组同学较第二组同学后手直拳力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教学中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对本专业学生的后手直拳力量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研究的力量训练方法有一定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力量训练效果与教练的训练方法和练习方法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有密切关系。

4 结论

4.1 结论

在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过程中,散打后手直拳力量训练有其独特的一面。要想高效提高运动员的后手直拳力量,就必须按照其原则和专项特点努力的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更优异的运动成绩。

4.2 建议

(1)克服单一的大负荷力量练习,重视多样化的练习手段。

(2)后手直拳力量训练应该循序渐进。

(3)后手直拳力量训练过程应该与灵活性相结合。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魏金平.浅谈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1):34-35.

[3]林芹芳.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62-64.

[4]吴东明.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3.

[5]王宪忠,潘磊,刘军.影响散打运动中冲拳力量的因素[J].体育世界,2006(11):61-63.

[6]李仕丰.重心对散手直拳力量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3,6(9):68-69.

[7]马君涛.武术散打力量素质训练方法的分析研究[N].科技创新导读报,2011(1):256.

[8]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2-203.

[9]赵博.散打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理论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6):119-120.

猜你喜欢
杠铃耐力训练方法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杠铃练习可增肌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世界头号大力士拉起524公斤杠铃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