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2015-12-17 01:48史晓梅
财会学习 2015年18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管理工作制度

文/史晓梅

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需要统筹把握各方面的因素,在内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防范内控风险。因此研究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内控效率,规避经营风险,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管理效益,规范业务操作行为,降低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优化经营管理流程,从而高效完成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任务,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实施原则主要如下:1)全面性。企业内部控制并不是一项单独性的工作,同其他各项管理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要求企业各层员工和领导都参与到其中,并渗透到整个经营流程中;2)关键性。内控管理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统筹把握各方面的因素,突出主次,尤其注重对风险较大的业务项目、控制环节的管理,以免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1];3)成本效益。要在成本效益理念的指导下,对内控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保证前期成本投入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收效益,确保企业有利可盈;4)协调性。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所以各部门和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协调性运作,使各项业务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与经营活动脱离开来,连续、高效的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5)合法性。企业制定的内控制度要与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相一致,不能违反行政规定;6)适用性。企业性质、经营业务种类是制定和完善内控制度的关键依据,而内控制度反过来也要适用于企业生产活动的管理,应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来明确内控制度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政策条款,构建特色化的内控体制,保证内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和针对性。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程度不高

在缺乏针对性管理的情况下,一旦遇到较大的风险,企业很难通过内部控制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限制和约束的作用。因为企业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通常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工作人员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涉及到企业高级领导层,所以由于高管层引发的企业经营风险,根本无法通过内部控制的手段来解决。

(二)忽视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影响因素

由于企业管理人员认知水平有限,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将内部控制工作片面的归为会计管理的范畴,并没有将内控工作延伸到每个管理部门和机构,影响了内控管理的整体水平。还有部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重视度不高,整体环境控制力较弱,致使其他外界环境因素干扰了内部控制的正常开展,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经营风险。

(三)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健全

就当前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没有制定一套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实效性不强,没有对当前市场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把握,获取的信息数据不够全面和准确,风险预测工作不到位。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判断市场发展的动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限制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企业风险防范能力较为薄弱

市场经济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如果没有对及时的更新和改革管理模式,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防范市场风险,风险评估准确性较差,风范防范能力相对较弱,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2]。再加上企业领导层的风险管理意识较差,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单方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没有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列入日常管理内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所占的比重较少,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达标也是降低风险管理能力的一大因素,员工的风险识别水平较低,预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了企业管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危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对内控制度体系进行完善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开展和实施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所以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内控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要转变传统的内控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模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开展。除此之外,企业领导层也要具备较高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熟练的掌握风险预测和规避策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更好的顺应市场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二)制定健全的风险控制体制

要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应重视风险控制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将运营管理与风险防范管理有机的整合起来,通过加强风险管理的手段来弥补运营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使二者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3]。风险控制体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完善:1)将风险管理控制渗透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工作;2)设置配套的风险预警系统,时刻保持较高的风险管理意识,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资金的完整性;3)树立全员参与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氛围,优化风险管控能力。

(三)设置健全的内控激励制度

企业在强化内控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管理现状,对内控管理工作进行检验和评估考核,及时发现当前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的不足,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应对、处理,消除可能存在的内控管理漏洞。还可以制定一套内部控制激励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环境,对企业管理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给予员工奖励,并对违背职责行为的员工进行严厉的惩治,形成正向引导的作用,从而激发内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

(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和最终效益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进行了解和查看,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企业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进行规定和限制,使审计内容更加多元化,增添员工工作绩效审计、内控审计、违反规章制度审计等内容,消除一切风险隐患,保证内部控制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专项负责企业的各项审计事务,给予审计人员更大的职权,主动的进行事前审计,将审计工作渗入到整个业务管理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的转移风险,为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切实的保障。

四、结语

处在当前市场化经济发展环境下,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直接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企业强化内部审计,制定健全的风险控制体制和内控制度体系,及时给予员工激励,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内控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 经济学家,2012(03).

[2]叶陈云,张琪,曾人杰.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成因及其防范策略[J]. 生产力研究,2011(03) .

[3]谢琼.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04).

[4]黄旭东,曲鸣.浅议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 建筑经济,2011(07).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管理工作制度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加强小额贷款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探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某些单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