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2015-12-17 02:54程峰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育

程峰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澳大利亚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程峰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和知识融通的人。经过多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通识教育课程形成了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特点。借鉴国外有价值的经验,我国通识教育应着重从四个方面重构通识课程: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满足学生选课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健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流程和管理体系;构建“四位一体”的通识教育支持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澳大利亚 通识教育 特点 启示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一般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身心健康和知识融通的人。雅斯贝尔斯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让人智力成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有别于一般的传统专业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往往更强调实用性,轻理论重实践。但是,我们不需要没有思想只有机械动作的人,而需要全面发展,有自己思想、独特思考精神的人。可见如何科学高效地实施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分析借鉴澳大利亚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内容和管理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识教育的概述

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他提出“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学生在学习一种专门知识之前打下基础”。20世纪初,通识教育成为国外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943年,哈佛大学进行课程改革,随后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和对价值的认知能力。1979年发表的 《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明确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从中可以看到自由教育的影子:对理智的推崇、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通识教育在近代萌发,仍然保留中国传统以德为先的伦理道德思想。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提出培养“硕学闳才”,说明了大学培养全能型人才的目标。20世纪30年代,学校过度重视专业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很多有志之士积极呼吁实施通识教育,例如清华大学梅贻琦对通识教育提出的观点:在大学中应首先进行“知类通达”的“通识”教育。“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而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改革中“拓宽专业,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注重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识教育课程越来越得到大学的广泛关注。1998年,我国的通识教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二、澳大利亚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始终将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摆在首要位置。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课程理念是通识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决定着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通识教育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首要问题就是关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讨论。TAFE学院在制定通识教育课程中,始终保持贴近行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特色。澳大利亚通识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理性思考和批判性的判断能力,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合格的公民,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生活的挑战。通识教育的作用在于架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桥梁,重视方法的基础性和现实问题应用性之间的结合,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明确个体社会职责的方法。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使他们在21世纪过上反思性和有意义的生活做准备。

(二)形成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模式。TAFE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分布模式和核心课程。分配模式是将现有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领域,要求学生从不同领域中各选一两门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核心课程则是重构课程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总体看,澳大利亚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仍有较多相似之处:其一,通识课程普遍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且内容丰富;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走出校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三,采用学分制考核通识教育学习,一般不少于45学分,例如技艺类20学分,学识类25学分等。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系。TAFE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委员会、选修办公室和辅导中心。其中课程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教授、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组成,负责通识课程的设计、审核和修订。选修办公室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部门,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直接领导,功能包括汇编课程手册、课程调整、保存学历档案和汇集学生资料。辅导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有关通识教育方面的各种咨询工作,特别为新生提供各种学习上的帮助,包括个别辅导、讲座和辅助性教学等。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辅导中心,工作人员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辅助计划,及时协助联系辅导人员,约定辅导时间,担任辅导的人员能够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个别辅导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在数学、写作和外语等方面效果显著。

(四)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为了保证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澳大利亚TAFE学院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具体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二是必须具备正确的判断鉴别能力;三是掌握多元的文化知识,具有广阔的视野,能够正确了解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内在价值;四是了解道德和伦理问题,在作道德选择时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五是在某些知识领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变“套餐式”课程为“拼盘式”课程,满足学生选课的多样化需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一个很大误区,简单地将专业以外的课程列入通识教育,例如思想政治理论、第二外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数量较多且缺乏特色。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将通识课程看成“简化专业课程”的现状,着力塑造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培养学生多样化思考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学校要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建立和完善通识课程选课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选课需求。进一步加大优质课程资源整合力度,以学分考核为标准,赋予学生更大、更多的选课自由。

(二)建立健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流程和管理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借鉴澳大利亚通识教育课程中有价值的管理经验,建立“校通识课程委员会——系部通识课程委员会——专业通识课程委员会”三级管理体系,其中,专业一级委员会主任由专业带头人担任,成员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系部一级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学的系主任担任,各专业带头人组成委员;校一级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委员由各系部主任、行业企业专家、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任何通识教育课程的增设或改动,都要逐级申报、逐级审核,投票通过后方可实施,切实改变通识课程缺乏特色和亮点的现状,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通识课程新体系。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通识教育支持体系。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教育,教育教学必须体现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教学保障体系,积极构建由“学校、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组成的支持体系。学校方面,不断优化完善通识教育综合管理机构,切实保障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方面,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培训力度,形成“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效果评估——内容优化”的工作机制;学生方面,引导学生重视通识教育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学习情况跟踪调查,如通识教育模式、课程内容等情况。行业企业方面,积极参与制定灵活多样的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四)形成特色鲜明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每所高职院校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通识教育课程应该体现“符合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的优势,各具特色,各展所长。正如前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所言:“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仅仅符合自身的需要,不是其他学校的模范,更不是全国教育的蓝图。”因此,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摒弃模仿国外课程模式、盲目增开通识课程等方面的不足,紧密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和内容,真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1]宋尚佳,王希标.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孙丽花,刘立新.高职教育下通识教育的课程构建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3(14).

[3]张亚群,刘毳.梅贻琦与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1(4).

[4]梅红,宋晓平.中国通识教育实践回顾:目标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

[5]蒋宗珍.关于构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5).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跨学科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12074);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澳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slg14071)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