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学习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源泉

2015-12-17 02:54徐秀华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创新性高校教师

徐秀华

(河南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创新性学习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源泉

徐秀华

(河南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则离不开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性学习无论是对于高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还是对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均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创新意识、充实创新知识、训练创新思维、关注创新实践四种路径进行创新性学习,从而使创新性学习成为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源泉。

创新性学习 高校教师 创新能力

信息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不仅促使高校教师担负的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促使高校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构。这既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又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是指大学教师将新颖、独到和有价值的见解运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推动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的能力,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的各种能力要素的整合和升华[1]。

一、创新性学习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创新能力不只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综合素质的内涵之一。但是,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会凭空生成。因为任何创新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劳动为前提的。创新往往是通过对现有积累的知识、成果、经验,迅速地进行灵活的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2]。因此,高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进行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变化、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的学习形式,能使个人和社会在急剧变革中具有应付能力和对突变提前做好准备,是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和参与性。通过预期促进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通过参与创造空间或地域的连续性,二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造性学习的主要追求目标是自主性和整体性。通过创新学习,使学习者既具有自主性,即尽可能地自力更生和摆脱依赖,又具有介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在大系统的整体性能力[3]。高校教师的创新性学习,在此特指教师以自己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教学需求及教育价值取向为基础,能动性地对新的知识客体进行研读、甄别和精加工,并且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将新的知识吸纳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整体认知结构呈现新的知识元素。

就教师自身而言,高校教师的创新性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正如《礼记·中庸》指出的那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创新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是学习效果的累积。《礼记·学记》明确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自反,求诸己也;自强,修业不敢倦。”经过创新性学习,高校教师使自己具备创新素质、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内部因素,通过创新性学习,可以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创新自我的培养与塑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海量的知识信息渠道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为社会服务[4]。所以,要满足学生的创新性学习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必须首先自身进行持续的创新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性学习的途径

(一)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激起创新欲望、以期解决问题的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和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在此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创新意识中应融入对创新概念的理解;二是创新意识应包括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善于捕捉信息的超前意识;三是创新意识还应包括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一种为创新而教的教育观念[5]。作为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教师应当以追求科学为己任,树立创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并以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创新意识是教师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高校教师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真正扎根于教师心中,并内化为教师的素质,才能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6]。

(二)充实创新知识

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教师深厚的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创新素质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创造心理学、创新术、创造学、创新管理、创新策略等都是与之有关的创新知识[7]。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新的学科和技术不断涌现,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加剧,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手段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做到“专”“博”兼顾。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专”,是指具备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及对学科专业的前沿发展有适时的把握能力。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同时专业知识是教师影响力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征进行因人施教,同时能在具体教育教学中通过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能够及时找到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可以说,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是教师处理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有效“润滑剂”和“助推器”[8]。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博”,是指除自己学科专业以外的知识具备相当程度的涉猎和初步研究。尤其是教师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创新理论。创新知识能使教师了解创新的特点和原则,掌握创新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把创新知识融于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在符合高校自身要求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在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现代高校发展目标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整体知识结构,尽可能地提高知识融合、知识渗透及知识整合的创新能力。教师创新知识,同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三)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创新和热情的驱动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的更高和更复杂的思维,具有发散和求异等特点,它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并产生出具有实际价值的新的思维成果和思想动能,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方法以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9]。创新思维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的学习和训练,丰富思维方式。训练多层次、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的习惯,才能捕捉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经过系列创新思维的训练,高校教师就能学会如何克服故步自封和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式,养成面对工作用新眼光看问题,用新思路想问题,用新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高校教师经常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地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一定会在工作中努力找到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措施。

(四)关注创新实践

实践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及创新思维,都离不开创新的实践活动。如果不是真正参与实践,仅仅在概念之间转来转去,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是建立在对自己工作领域的问题、方法了如指掌的基础上。离开自己的工作仅停留在思想阶段的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获取最新信息,掌握一手的资料,参与相关的技术创新或者课题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高校教师要关注创新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1]王焕梅,等.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15-18.

[2][5]李科峰.论新世纪教师的创新素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2-55.

[3][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90-191,726.

[6]刘元宗.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6(9):116-118.

[7]许义文.教师创新素质初探[J].教育探索,2004(9):5-7.

[8]庄丽娜.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1):48-50.

[9]胡焱红,董俊敏.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地位与能力需求[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6):62-65.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创新性高校教师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