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2015-12-17 02:54赵燕斌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思想

赵燕斌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以人为本”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赵燕斌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的,为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人为本”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人为本 高校思政课教学 教学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近年来,思政课教学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效果与其所承担的任务尚有很大差距。笔者作为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认为改革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于教学实践中。

一、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教育。

相对其他专业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教学中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毋庸置疑,这是思政课教学的讲授蓝本,是正确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要静止地和绝对地对待教材,以课本为中心,专注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生活实践的教育。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现实生活。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人,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深刻变革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都会反映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对此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困惑,需要正确的导向。思政课教学只有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从问题出发才能对症下药,游离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践的教学缺乏针对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只会给人“虚”和“空”的感觉,也削弱了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

2.重社会价值教育,忽视个体价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与意义,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而且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取向普遍存在偏颇,那就是重社会价值教育、轻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过多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个人对社会的认同和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而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考量,很少谈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我价值追求和学生的正当利益需求,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也不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难以实现思政课的价值目标。

3.重高层次目标,忽视基础文明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存在“理想化”观念,与学生的行为实际存在较大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冯友兰先生曾经说高校有两类课:“一类是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另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它是两种学问,两种课。”使人成为“人”的课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思政课就是这样的课程。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当下大学生首先应当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合格公民,带头恪守公民道德,承担公民责任,履行好公民义务,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合格公民是内在统一的。思政课欠缺对大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有的基础文明的教育和培养,致使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中形象欠佳,造成社会屡屡对大学生素质提出批评。

二、思政课教学“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工作,“以人为本”是新形势和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政课教学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以人为本”开启了思政课教学的新境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同时是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以人为本”贯穿在思政课教学中,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一切教学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做文章。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有思想,有各方面的需求,教学就要紧贴学生的思想实际,满足他们的需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有差别的个体,教学就要尊重人的个性,肯定他们自身的价值;学生成长有其规律,教学就要遵循原则,尊重规律,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使学生懂得怎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这一切不是书本所能给予的,更不是靠外界力量所能强加的,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生活是舞台,社会是课堂,实践是老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说教能奏效的,要依赖学生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在学习、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感悟,在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思量比较中选择。中科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思政课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头脑的火种,“以人为本”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掘他们身上蕴藏着的丰富的学习、发展潜能,调动他们内在的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反思中内化,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第三,“以人为本”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动力。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理论单纯当做知识,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以灌输的方式单纯地讲理论观点,交代知识,而学生则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收,没有主动的思考,教师只钻研书本,不了解学生,结果是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思政课教学变成了脱离现实的填鸭式单向灌输和概念演绎的说教。“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辩证否定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坐而论道,而要将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职责,把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切身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有机联系起来,既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又要认真研究教材,寻求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的最佳结合点;而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则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了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三、思政课教学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首先要强化平等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有思想,有活力,喜欢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平等,同时充满叛逆,希望得到肯定。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用友善的态度、欣赏的眼光接纳他们,教学中要增强亲和力,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心比心,用真情感化他们,以人格魅力赢得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

其次要改变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陈旧的教学理念、方法,紧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求实求新求活。

所谓“实”,就是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成长中的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面对求学、就业、恋爱等现实问题,他们会产生思想上的烦恼,生活上的困难,人际关系上的苦闷,等等。思政课教学就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把握学生思想,了解学生困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理论又办实事,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1]。

所谓“新”,是指思想要与时俱进,内容体现时代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视野空前开阔,思想观念更新迅速,如果思政课教学跟不上形势,还是重复那些陈旧过时的东西,就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只有和时代同步,和青年同步,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入脑入心。

所谓“活”,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用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实施互动教学,广开言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体现包容精神,允许不同见解,教师尽引导职责但不强加于人,营造生动、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

再次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他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学如果不从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出发,就会失去手段、失去学生、失去优势[2],因此,教学中必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教育平台,运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时时与学生保持动态联系,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成正比。

最后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以人为本”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环节。与学校不同,社会是开放的、鲜活的大课堂,也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促进学生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培养品格、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他们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有利于将他们锻造成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以人为本”观念指导下开展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努力开创思政课教学新的局面。

[1]吴时国,陈善德.谈怎样做到思想工作上的以人为本[J].党史文苑,2011,02:69.

[2]蹇千东.以学生为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与实现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6,6:87.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