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技巧初探

2015-12-17 11:31吕旭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范进中范进语文课堂

吕旭芳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了提问的作用、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种方法,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1

语文课堂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意思的课堂,语文课堂提问,历来被称为一门艺术。因为它不像数理化那样,需要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很多的习题演算。语文课堂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鉴赏某些文学作品,来谈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大家聊一聊,说一说。所以,想象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很唯美的,很活跃的。事实并非如此,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依旧不够有生气,随处可见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唾沫飞溅,可是举手回答的人寥寥无几,这个在高年级段表现得尤为明显,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是教师的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为什么会这样?我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语文课堂上该怎样为师生对话搭建一架梯子,打破这种沉闷的课堂模式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心得体会:

一 、提问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形成共鸣

在特定的语文文本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形成共鸣,从而更好更全面地来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我最先问的是辛弃疾在此词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感情?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于是我点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他们的答案大多数都是辛弃疾很爱国想建功立业等之类的感情,对于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情没有理会。于是我紧接着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弃疾,你很热爱打篮球,并且你也觉得自己可以在本次的班级与班级的小组赛中肯定会表现出色,所以你很想参加。可是因为你的某次无意之举得罪了体育委员,于是他就不让你参加,你会有怎么样的想法想倾诉给我们听?”问题一出,因为是自己喜爱的话题,学生便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大家瞬间就知道这是很郁闷的一种感情,为何郁闷?因为自己喜爱的事业却没机会去实现梦想,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些答案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这一次的课堂实践证明,由情境带来的提问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再比如我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讲完了第一对斑羚飞渡的场景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自身有这样催人泪下的感情吗?”有学生讲到了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所歌唱的伟大父母之爱,在生死一瞬间,父母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也有学生讲到了某个父母割肝救子的故事,让孩子重获生命。这种体验式的问题让学生拥有的是与文本充分对话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学生走进斑羚的心,感受到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感人的人性光芒,对照人类,反思自我,从而构建起来的是崭新的理解与感受。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我想这样在老师提问的带领下思考的语文课堂才是内在与知识融为一体的课堂。

二 、提问后要有启发思维的再提问,活跃思维

有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主要就是知识点的灌输,一堂课下来,只是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要点的讲解,问题刚刚提出没几秒,就示意学生回答,事实上至少三分之二的人可能连问题都没听仔细,你说你怎么让人回答问题,更别奢望有人会举手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他对文本的理解了。也有教师说了,我问了问题,哪怕再给学生十分钟时间思考,也还是没人举手回答的。我觉得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了,作为教师,面对学生遇到问题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再次发问是十分必要的。这里说的再次提问,绝不是简单的将问题重复。而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再次启发式地提问,帮助学生完善思维的过程,为回答作准备。

例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这篇课文提到了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我就问学生:“文中乡人的问话起什么作用?”因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透彻,这么一个问题的回答大多数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涉及到关键。这时候我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再次发问:“要理解这句话出现的作用是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这句话从课文中抽出,体会文章意思有没有区别。”于是学生比较有这句话和没这句话的文章的最大区别在于,有了这句话,读者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曹刿请见”的原因,他是为国才去的。另外还可以再启发提问,对待国难的态度,乡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曹刿是忧国忧民积极参与,从这一比较中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我最初提问的答案了,原来乡人是起了一个衬托曹刿形象的作用。

再如,今年我刚接手新的班级,在教学初期,因为对学生的程度不太了解,在教学《苏州园林》的时候,我问,这篇课文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因为学生对于“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认知不清楚,问题抛下去,竟然没人理我,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的也是比喻拟人等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所以我给学生解释了什么叫做表达方式,它与修辞手法的区别,这时候学生对表达方式有了一种认知,再次阅读课文进行思维,寻找回答我提的问题的答案,有的找到了描写,有的找到了议论,之后的课堂回答气氛较之前好多了。

三、提问要注意拓展延伸课堂,设置悬念

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延伸、师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如果教师用一种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去规范学生的头脑,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所拥有的不再是自己的思想,这岂不可悲?更何况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龙活虎的有个性的青春少年,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还要注意拓展延伸。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课文中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类文章: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或是表达需要经常将文章的某一处写得比较简洁,甚至进行省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师应适时抓住这些“留白”的地方进行拓展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我们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以《范进中举》一文的课堂提问为例,在对文章主题分析时,大多数的老师可能会以范进中举为分水岭,以他前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周围人员对他态度的改变来概括主题,比如胡屠户张乡绅的前倨后恭,通过周围人态度的改变来体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我在备课的时候通过仔细阅读,发现文章中还是有留白之处的,我注意到了文章中范进的一些亲人都有出场,有范进的老丈人老母亲妻子,唯独没有提到范进有无子嗣。要知道这是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据文中描述范进已经不再年轻了,至少是四十岁以上了,可是这样的年纪为啥没有一男半女呢?这是为什么呢?是作者的疏忽吗?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把在研读课文时发现的这个问题提了出来,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究竟。也很想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讨论大致统一得出这样的结论:范进正是一门心思地想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来实现荣宗耀祖的梦想,甚至连最最重要的生孩子这件事都没空去做,蹉跎了岁月,足以见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多深。这样非拓展延伸的提问,对主题的探讨又深入了一步。所以一旦高中,喜极而疯也是常理之中了。我想通过这样对文章中留白之处的研读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再比如上《出师表》一文的时候,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诸葛亮这么忠心耿耿、情真意切地写完《出师表》后,带部队北伐去了,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他成功了没有吧,那到底结果如何呢?今天老师就用一首诗歌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出示了杜甫的诗歌《蜀相》,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学生要得出诸葛亮北伐是否成功的答案,必须得先读懂这首诗歌才行。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增长了课外古诗的积累,当学生们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时,相信对诸葛亮这种英雄情怀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和理解了吧。

四、提问需要有梯度地螺旋上升,先易后难

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使问题的提出难易适中,深文浅问,浅问深究,直事曲问,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苹果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的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提问题时,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还是以《范进中举》一文的课堂提问为例。这一课在讨论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时候,我就从范进中举后发疯这一相对好理解的高潮阶段讲起,先问了这几个大众化的问题:“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当时他重复说了哪些话?(好了!)”顺着学生的回答,再问稍微绕点弯的一个问题:“范进中举后是什么‘好了?‘好在哪里?中举前又‘坏 在哪?”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很快就得出:中举后的范进一切都好了。有银子、有房子、有米、有鸡,有酒喝,还有权势。中举前生活一贫如洗,穷困潦倒,整日饥肠辘辘,邻居不理睬,岳父任意辱骂。此后再进一 步引导深挖:“造成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就有钱有势,爬不上去的就潦倒一生。如此巨变,难怪他会乐极生悲,癫狂发疯,可见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文章

讨论到此,通过三个步骤提问来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牢固掌握夸张、对比、讽刺等艺术手法,这些问题学生都理解到位了,课也就可以结束了。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启发式提问教学。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就是教师要会提问。而好的有艺术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了提问的作用、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课堂模式才会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这样,“教”与“学”、“师”与“生”的积极性都发挥起来,“教材” 与“教法”的潜在魅力被挖掘出来,和谐统一,教学结构也就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14.

[2]王世群.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4](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6]曾令格.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范进中范进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范进中举”现实版
范进中彩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