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疆一年多熟种植模式

2015-12-18 21:01段维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油葵大豆作物

段维东

(石河子市石河子镇水管所,新疆石河子832000)

粮食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粮食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1]。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土地压力巨大,粮食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农业部不断加大对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已经把新疆列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但是由于新疆长时间、大面积种植棉花,土地农作物单一,使得土壤生态体系失衡,肥力下降,导致作物减产。200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针对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减棉、增粮、增果、兴牧”的战略调整方针。2010年兵团党委将“增粮”调整为“稳粮”,大力发展效益增长型农业。近年来,兵团已将中低产棉田调整为“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即在小麦种植的基础上进行青贮玉米、油葵及大豆等复播作物的种植,不仅能够促进新疆的经济建设,平衡粮食供求,增加农民收入,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

1 国内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我国种植模式是以提高粮食产量、土地利用率以及复种指数为目标,以一年多熟种植制度(以农作物间套复种为主)为研究发展方向。提高复种指数是解决耕地资源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年耕地面积减少2.67×105~3.33×105hm2,然而年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增加,除了高产品种的研究应用外,一年多熟种植模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南方地区一年一熟种植模式改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北方地区通过间套复种将一年一熟、两年三熟等种植模式改为一年两熟。60~70年代间,南方地区逐渐发展以双季稻,稻麦两熟以及稻油两熟为主的种植模式;北方地区发展以麦玉两熟为主的种植模式。80年代以后,一年多熟种植模式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形成以水稻为主体,粮经、粮饲、粮经饲、粮经饲菜的种植模式;北方地区则是以小麦为主体,复播玉米、甘薯、大豆,套种玉米、棉花、花生、甘薯的种植模式。进入90年代,种植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吨粮田”逐渐诞生[2]。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发展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也在不断开展一年多熟种植制度相应的理论研究,包括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的研究[3]、生产力的研究[4]、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5],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促进了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发展。以目前我国的人口消长趋势来看,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最高峰(约16亿人),因此,继续开展作物种植模式的研究,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仍是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2 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环境条件

一年多熟种植模式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有效地利用光、温、水、土等环境资源,进而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

2.1 热量 一个地区能否进行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首要环境条件是热量。≥10℃年积温为3 500~3 600℃,种植模式可为一年一熟,或者复种青贮饲料作物;≥10℃年积温为3 600~4 000℃,种植模式可为一年两熟,但复种作物要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的品种;≥10℃年积温为4 000~5 000℃,种植模式可为一年两熟,复种作物可以选择多个品种;≥10℃年积温为5 000~6 500℃,种植模式可为一年三熟;≥10℃年积温大于6 500℃,种植模式可为一年三熟甚至一年四熟[6]。

2.2 光照 光照也是影响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重要条件。≥10℃年日数少于180 d,种植模式为一年一熟,基本没有复种情况;≥10℃年日数为180~250 d,种植模式可为一年两熟;≥10℃年日数多于250 d,种植模式可选择一年三熟[6]。

2.3 无霜期 无霜期也与作物种植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年中无霜期越长越有利于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实行。

3 新疆发展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气候优势

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北部为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中部为天山,准格尔盆地在北,塔里木盆地在南,形成“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型,北疆地区属于中温带,南疆地区属于暖温带。新疆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 500~3 360 h,太阳总辐射量为5 500~5 700 MJ/m2。北疆地区全年≥10℃积温在2 500~3 500℃,无霜期为140~170 d;南疆地区全年≥10℃积温在4 000~4 500℃,无霜期为180~220 d。新疆农业属于典型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沙漠戈壁周围的绿洲内,不仅受到沙漠戈壁的增温效应,得到较好的光热叠加效果,而且也受到山区水分资源的供给,使光热资源与水资源的效应叠加,形成了新疆特殊的农业气候环境,为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实施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4 新疆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情况

新疆可用耕地面积为4.67×106hm2,每年作物种植面积为3.33 ×106hm2,小麦种植面积仅为9.33 ×105hm2,约占作物种植面积的28%。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种植模式的优化,专家学者总结出“两早配套”技术,进行了大面的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疆农垦科学院在南疆示范推广“两早配套”(硬茬复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80年代后期,和田地区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套种技术;1991~1992年,和田叶尔羌河流域小麦玉米套种模式已有2.41×104hm2,产量超过1.50×104kg/hm2(“吨粮田”)。目前,喀什、和田等地区正在积极研究探索一年三熟、一年四熟的套作、间作种植模式。北疆地区,≥10℃年积温约为3 500℃,无霜期为140~170 d,全年日照时长2 400~3 000 h,采取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一般为麦后复播青贮玉米、油葵、大豆等早熟作物。

5 一年多熟种植模式作物的选择

5.1 小麦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一般子粒中蛋白质含量为11%~14%。小麦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并且富含大量的麦胶蛋白,可以制成易消化、口感好的食品,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粮食作物。小麦子粒含水量低,只有12% ~13%,便于运输、贮藏。小麦对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具有耐寒、抗旱、稳产和高产等特点。小麦便于机械化耕作,生产成本较低,劳动生产率较高。冬小麦能够利用秋末以及冬季低温季节生产,还能与夏播作物复种,与冬、春、夏作物间作、套作,有利于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实施,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

5.2 玉米 近年来玉米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特早熟玉米所需≥10℃年积温不到2 000℃,全生育期约90 d。北疆沿天山一带播种早熟冬小麦或春小麦,在6月底便可收获,去除100℃的农耗积温,小麦收获后尚有1 800~2 000℃的有效积温和90~100 d的无霜期可以利用,正常情况下基本满足特早熟玉米的生长需求。冬麦品种选择早熟冬小麦新冬22号、新冬27号或春麦品种选择新春6号、新春10号、新春12号,收获后立即复种玉米,品种选择冀承单3号,单产为5 250~6 000 kg/hm2,但是由于收获后温度较低,子粒脱水较慢,含水量高,给收获、贮藏带来不便。特早熟玉米在进入最佳营养时期(乳熟末期)便可收获,目前收获后大多作为青贮饲料。另外,复种也可以选择早熟品种新玉9号、新玉15号、新玉28号。

5.3 油葵、食葵 向日葵是主要油料作物,油葵子粒含油率为40% ~56%,食葵子粒含油率为20% ~30%。葵盘蛋白质含量为7% ~9%,粗脂肪含量为6.5% ~10.5%,果胶含量为2.4% ~3.0%,灰分含量为10%,总的营养价值接近于精饲料。油葵、食葵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抗寒性,对秋季气温下降较快,昼夜温差变化大有较好的适应性。油葵、食葵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能够适应秋季的气温变化,特别是在初霜期时还有灌浆能力。北疆地区沿天山一带选择早熟冬小麦新冬22号、新冬27号或者新春6号、新春10号、新春12号,一般在6月底成熟收获,后茬复播早熟油葵品种DK3790、新葵杂5号、新葵10号及早熟食葵品种新食葵6号,7月初播种,10月初可收获,单产为1 800~2 700 kg/hm2。

5.4 大豆 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大豆子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含量为20%、糖类含量为30%。大豆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还可作为工业产品原料,同时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含有优质蛋白,易于被牲畜吸收利用,促进畜牧业发展。因此发展大豆种植产业,优化种植模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新疆光热资源丰富,小麦收获后剩余充足的热量资源,同时7~8月份正值洪水期,水资源相对丰富,光、热、水资源足够复种大豆的生长。北疆小麦收获后应选择超早熟大豆品种伊大豆1号、黑河17号、黑河20号、黑河43号、东农36号、东农4号、东大1号,要求7月初播种,9月末进入初熟期,在10月初叶落、荚干时收获,单产为1 500~2 250 kg/hm2。伊犁盆地现已大面积复种大豆,最高单产约3 000 kg/hm2以上,使用机械化播种、管理、收获,成本低,效益高。

5.5 饲草作物 发展畜牧产业是新疆兵团产业调整的重点方向之一。饲草作物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成为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保证小麦正常成熟收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剩余的光、热、水资源,复种饲草作物是有效解决饲草紧缺的方式之一。当前复种饲料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糜子等。

5.6 特种作物 小麦收获后复种特种经济作物,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鲜食玉米、白菜、萝卜是目前复种较多并且效益较高的特种作物。伊宁县、昌吉市周边地区复种糜子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复种酱用番茄、荞麦、绿豆、谷子等,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5.7 绿肥 新疆耕地棉花种植面积大,种植模式单一,连年重茬,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特别是北疆地区退出的低产棉田,有必要对其培肥地力。绿肥多属豆科,植株含氮量较高,茎叶柔嫩,易翻压在土壤中腐烂,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培肥地力。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具有不占耕地、用养相结合等特点,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麦后复种翻压绿肥对低产耕田的改造有明显的效用,后效可持续2~3年。目前复种绿肥的种类较多,油葵、油菜、草木犀、大豆、绿豆等都是常用的复种作物。

6 发展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社会、经济效应

6.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冬小麦、春小麦、冬油菜等作物夏季收获后复种一些超早熟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剩余的光、热、水等资源,实现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轮作种植模式,如春小麦—复种作物或冬小麦、冬油菜—复种作物—单季作物,优化当地种植模式,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2 经济效益 小麦收获后复种玉米、油葵、大豆、饲草等作物,可实现一年多熟的种植模式,优化种植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单产,增加经济效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二团和六十六团复种大豆,单产1 500~2 250 kg/hm2,产值 5 250~7 875元/hm2,成本 3 150~3 750元/hm2,净利润2 100~4 125元/hm2;伊宁市复种糜子,单产1 800 kg/hm2,产值 9 000 ~10 500 元/hm2,净利润3 000元/hm2;乌伊公路沿线一带复种油葵单产1 800~2 700 kg/hm2,产值5 400~6 750元/hm2,成本 3 000~3 750元/hm2,净利润2 400~4 350元/hm2。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复种饲草作物逐渐增加,其中以玉米、谷子、糜子为主,单产45~60 t/hm2,产值 9 000~12 000元/hm2,经济效益3 000元/hm2。

6.3 社会生态效益 一年多熟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平衡粮食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缓解部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实现“减棉、稳粮、增果、兴牧”的战略方针。因此,一年多熟种植模式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7 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技术措施

7.1 选择搭配品种 合理选择搭配作物品种是实现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关键,所选择的作物品种所需有效积温,应当扣除农耗积温后在当地有效积温内。目前,市面上培育出的前茬早熟品种,如冬小麦新冬20号、新冬22号、新冬27号等,虽然能够早熟收获,但是对环境适应性不强,还需培育早熟、稳产、高产、抗逆、抗病性较好,适宜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复种作物生长周期较短,气候变化剧烈,目前可供选择的品种较少,大多选择超早熟春播品种,往往导致产量下降,失去高产的特性。因此应培育生长周期短、生育前期耐高温、生育后期耐低温、快速灌浆的专用复种品种。

7.2 机械化种植技术 目前新疆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从播种到收获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特别是与滴灌设施的结合使用,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制定相应的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使得一年多熟种植模式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小麦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以及品种特性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麦收后立即整地、翻耕,抢茬适时早播是复种作物稳产、高产的关键。复种作物每早播1 d,可增加25℃的有效积温。就石河子地区复种大豆为例,7月初播种,每延后1 d,产量降低105 kg/hm2,越延后产量降低幅度越大,甚至不能成熟。麦收前浇灌底墒水,对复种作物保苗增产起到决定性作用;生长期内水肥适时适量供给;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制定相应的株距、行距,设计配套的农机具;适当晚收,有利于提高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田间不易农机操作,为防止杂草危害,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成为关键。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选用相应的除草剂和除草方式去除田间杂草。

(3)一年多熟种植模式应“以促为主、一促到底”。早定苗、早灌水、早追肥,成熟前及时停水,防止贪青,以便适时收获,有利于干燥贮藏。随着滴灌小麦种植技术的成功应用[7],免耕复种技术得到发展,为抢时复种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4)复种作物基本与棉花同时收获,此时劳动力紧张,价格较高,建议采用机械化收获。配套农机设施可以在现有农机设备的基础上添加改装,降低成本投入。现有大豆收获农机就是在小麦收获农机的基础上添加收割台,降低滚筒转速,效果较好。

8 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建议

(1)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的一年多熟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作物单产水平。选取适宜地区,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选用适宜高产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合理灌溉、施肥,防止受旱、早衰;及时除草,防止病虫害,实现单产和总产进一步增加。

(2)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减棉、稳粮、增果、兴牧”的战略调整方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种植、收购、加工等优惠政策;提高政策性补贴;制定最低收购价格和市场统一保护价格;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建立稳定的产业链,解决作物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

(3)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稳步推进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发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1]HUANG J,PARY C,ROZELL S.Enhancing the crops to feed the poor[J].Nature,2002,418:678 -684.

[2]佟屏亚.北方地区小麦玉米两作超吨粮综合配套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1997(6):7 -8.

[3]陈阜,逄焕成.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复合群体的高产机理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5):12-16.

[4]李增嘉,李凤超,赵秉强.小麦玉米间套作的产量效应与光热资源利用率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29(4):419 -426.

[5]张卫东,耿涛.南疆间套多熟制种植模式及效益[J].新疆农业科技,2006(6):12.

[6]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7]王振华,郑旭荣,姜国军.不同灌水量对滴灌春小麦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5,19(8):538-548.

猜你喜欢
油葵大豆作物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26.67公顷油葵盛开“致富花”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